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2-寓言四则 学导练教研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39张)
22-寓言四则 学导练教研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39张)
中央出台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主要内容的禁令后,全国范围内 的奢侈浪费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由于公款消费明显减少,部分高档酒 楼销售额大幅下滑。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北京市高档餐饮企业收入下 降超过35%,上海市下降超过20%。高档礼品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滞销。 于是有人产生了“反对浪费,会不会抑制消费”的疑虑。
C【解析】 文中的重 点并不在 于赞美宋 君。作者 的写作目 的是说明 求贤不应 该仅凭传 闻,对于 传闻必须 验之以理。
二、杞人忧天 (一)字词解释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身亡所寄 __无__,__没__有__。____________ (2)因往晓之 __告__知__,__开__导__。___________ (3)若屈伸呼吸 __你__。_________________
起因:①_______杞__国__有__人__忧__天__地__崩__坠____________,废寝忘食 发展:②_________又__有__忧__彼__之__所__忧__者____________,晓之以理 结局:③___其__人__舍__然__大__喜__,__晓__之__者__亦__舍__然__大__喜_____
2.(1)B【解 析】A.待,等 到/来得及;B. 如,比得上; C.传播/传授, 指老师传授的 知识;D.说, 谈论/途径。
(2)下列句子中,“若”字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 项不同的一项是( B) A. 求闻之若此 B. 不若无闻也 C. 上善若水 D. 天涯若比邻
(2)B【解析】 B.如,比得上。 其余三项均解 释为“像”。
文章或谈话 的内容,孤
雨,甚至雷电,在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上一路高唱凯歌。
立地取其中
的一段或一
C.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 句的意思。
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 用于此处不
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
合语意,此 处可用“粗
D.同学们拿到试卷后一定要全面浏览,仔细读题,切不可断 心大意”。
名师导练
基础训练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diāo xiàng( 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
商人的bì hù(
)庇神护,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2)这故事适用于那些ài mù( 爱慕)xū rónɡ( 虚)荣而不被人重 视的人。
(3)你要是愿意,我们来jiào liàng jiào liàng( 较量较)吧量!
结局——丁氏对曰:③_得__一__人__之___使__,__非__得__一__人__于__井__中__也__ 议论点明寓意:作者感叹——④___求__闻__之__若__此__,__不__若__无__闻__也________
(4)《杞人忧天》:主要记叙了“杞人”和“晓之者”的三次对话。 “杞人”担忧天地崩坠、星辰下坠,经过“晓之者”循循善诱,终 得释然。“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 担心。
象征、拟人等修辞方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
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续表
理解课文中四则寓言揭示寓意的方法: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叙述故事
一课一法 后直接揭示寓意。 (2)《穿井得一人》叙述故事后以议论点题,揭示寓意。 (3)《杞人忧天》借助人物的形象特点蕴含寓意。
续表
22 寓言四则
目录
01 基础训练 02 课内精读
名师导学
寓言的特点:
(1)寓言最显著的特点是借助具体形象的故事来阐述
道理,而这个道理就是寓言的寓意——从生活中总结出来
的有益的经验或教训。
语文要素
(2)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
单却极富表现力。
(3)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常运用比喻、夸张、
3.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姓__丁__的__人__回__答__说__:__“__得__到__一__个__人__的__劳__力__,__并__不__是__从__井__里__挖__出__一__个__人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_获__得__像__这__样__的__消__息__,__还__不__如__什__么__也__没__有__听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终日在天中行止 ___行__动__,__活__动__。______________ (5)只使坠 __纵__使__,__即__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人舍然大喜 _____同__“__释__”__,__解__除__、__消__除__。____
2. 文言词汇选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 因往晓之/家喻户晓 B. 身亡所寄/寄人篱下 C. 亡处亡块/鸟为食亡 D. 天果积气/食不果腹
(三)内容理解 1. 内容理解填空。 (1)文中解释何为“穿井得一人”的句子是:______得__一__人__之__使___, __非__得__一__人__于__井__中__也_。 (2)文中宋君发出的感慨的句子是:___求__闻__之__若_,此____不__若__无__闻。也
2.内容理解简答。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 是什么。 “__此__”__指__的__是__挖__井__后__节__约__一__个__劳__力___,__被__误__传__为__挖__井__挖__到__一__个__人__这__种_情况。 (2)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_对__待__传__闻__应__采__取__审__慎__的__态__度__,__不__能__轻__信__盲__从__,__更__不__能__以__讹__传__讹__。___
如何归纳寓言的寓意: (1)看寓言的题目。寓言的题目一般都是对寓言内容
的高度概括,通过搞清题目的意思,从而弄清寓意,这是 最常见的一种归纳寓意的方法。 技法点睛 (2)看寓言的开头和结尾。有的寓言在开头、结尾处 往往有暗示寓意的语句。
(3)看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寓言中的某些重点语句, 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们只要反复推敲,就能得出寓 言的寓意。
课内精读
一、穿井得一人 (一)字词解释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 __待__,__等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 __讲__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之于宋君 __听__到__,__这__里__是__“__使__听__到__”__的__意__思__。
章取义。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A.使用国家主权网络 IPV9 和具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 平台,是实现“一带一路”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两个 100 年 奋斗目标的强力保障。
B.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能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又能激 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还能鼓励本土人才勇攀高峰。
C.端午节假期到来,人们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还可以游 览名人出生地和文化遗产地,以了解和唤醒文化记忆。
(二)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_宋__国__有__一__家__姓__丁__的__,__家__中__没__有__井__,__只__好__到__外__面__去__打__水__浇__田__,__(__因__此__)___ _经__常__要__有__一__个__人__居__住__在__外__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_等__到__他__家__打__了__一__眼__井__之__后__,__便__对__别__人__说__:__“__我__家__打__井__得__到__一__个__人_______ _(__的__劳__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骄兵必败
(3)《穿井得一人》:记叙了丁氏挖井后相当于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却被讹传为丁氏挖井挖到一个人的故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尊重 事实,注重调查,不要凭主观臆断妄下结论,也不要做无稽之言的传 播者。
开端——丁氏告人:①___吾__穿__井__得__一__人________
叙述故事情节
发展——传之者曰:②___丁__氏__穿__井__得__一__人______ 高潮——国人道之,宋君问之
其实,从中长期来看,国家减少公款消费,可以把节约的经费用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地方上;老百姓摆脱了讲究脸 面和排场的高档消费这个沉重负担,可以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到学习、 健身、休闲旅游等方面。这些最终都会转化为更高质量的消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浪费,会促进更高质量的消费。
(4)丁氏对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_应__答__,__回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 (5)得一人之使 __使__唤__,__指__劳__力__。______________ (6)求闻之若此 __消__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言词汇选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B) A. 及其家穿井/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B. 不若无闻也/未若柳絮因风起 C. 有闻而传之者/传不习乎 D. 国人道之/志同道合
(2)《蚊子和狮子》: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深思。蚊子是小得 不能再小的虫子,却敢于向狮子挑战,可它的挑战是经过深思熟虑 的,战胜了强大敌人的蚊子最后却被蜘蛛吃掉了。这个故事讽刺那 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