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启超介绍

梁启超介绍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日《申 报》第4版刊载《梁启超昨在平病故》一文:北平 梁启超今午后 二时病故于协和医院,年五十六,遗骸运广惠寺。梁启超病逝后, 京沪之间悼念他的人很多。
LOGO
主要作品
《少年中国说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敬业与乐业》、《中 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民说》、《饮冰室主人自 说》、《中国文化史》、《饮冰室主人全集》、《李鸿章传》、《曾国藩传》、 《王安石传》、《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唐代集会总集 与诗人群研究》。
梁启超智对张之洞 有一年他到广州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已经是举足轻 重的人物,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则锐意改良,欲力挽清 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期望。张之洞拿着投刺(拜贴),见落款为 “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高兴,于是出联刁难:“披一品衣,抱九仙骨, 狂生无礼称愚弟。”这上联高傲无礼,且拒人于千里之外。
LOGO
梁启超故居北沟沿 胡同属东城区北新桥地区, 在东直门南小街迤西。胡 同自北向南沟通大菊胡同 和东四十四条,长300多 米。明代,称“学房胡 同”;清乾隆时称“官学 胡同”,宣统时称“北沟 沿”,因胡同临近水沟而 得名;1949年称“北沟沿 “文化大革胡命同””中,一度改称“红都 胡同”,后复称“北沟沿胡同”。现 胡同西侧与新太仓二巷相通,东侧有 两条支巷通往小菊胡同。1986年6月 梁启超故居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 位
LOGO
梁启超被掌掴
擅长笔墨的章太炎曾在梁启超主持的维新派报纸《时务报》中担任编辑。但是 不久因章太炎发表了多篇反满清的文章,梁启超秉承师意拒不发表,章对此不 悦,后因对孔教存有不同看法而发冲突,因康有为自视甚高,将孔子比做素王, 而自名长素,也就是长于孔子,他门下的弟子多自名超回、秩赐、胜参等,自 称水平超过颜回、曾参,章太炎看不过去,一日饮酒数杯对众人称,“所谓长 素奈何以衣冠拜索虏”,此言一出引和康梁门人发生肢体冲突,梁启超率数人 至章处问罪,章太炎一时怒起,以掌掴梁启超两记,众人扭打因之决裂。
LOGO
1927年由于恩师康有为去世,爱徒范静生去世,王国维投 湖等大悲之事,梁启超遭受严重打击,11月12日他已不能伏案工 作了。由于他知名度高,当时主要报纸《申报》对他的病情给予 了高度关注。1929.01.18《申报》快讯《北平》第7版云:梁启 超今日病状弥笃,医生诊断为重病,殆无生望云,(十七日)梁 启超病势埀危。
绝命诗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LOGO
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 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 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 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 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书房,可远眺崖海风光;怡堂书室是 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读 书、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地方,清光 绪十八年夏天,梁启超携同新婚妻子 李蕙仙回乡,就居住在书室的偏房, 长女梁思顺也出生于此。
LOGO
赵文瑄饰 梁启超(《护国军魂传 奇》)
张洪睿饰 梁启超(《走向共 和》)
张家辉饰 梁启超(《建党 伟业》)
LOGO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 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 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 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
时务学堂总教习,在
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他在学堂中极力宣扬
LOGO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
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黄遵宪
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
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
——吴其昌
梁启超一生有点像虎头蛇尾。他最辉煌的时期是办《时务报》和《清
议报》的几年。那时他同康有为力主维新变法。他写的《变法通议》在
书房,二楼做卧室和会客。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
此完成。"饮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
其设计,造型别致典雅。
LOGO
位于新会茶坑村故居坐落在美丽 苍郁的凤山下,是梁启超先生出生和 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建于清 光绪年间(1875~1908年),是一幢 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 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建筑面 积有400多平方米。故居有一正厅、 一便厅、一饭厅、二耳房,两厅前各 有一天井,便厅侧有梯级直达其顶部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 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 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 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LOGO
1926年初他发现尿中有血,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诊断出一个 肾病变.协和医院的大夫检查了好几天,最后判定是右肾生瘤,于 是在3月16日动手术将右肾全部割去。但割去右肾后,尿血仍未能 完全停止,协和医生只能做消极性防治,不能做积极治疗。后发 现由于实习医生之误,为误将健康右肾切除。经名中医唐天如医 治,渐康复。
LOGO
位于 天津河 北区民 族路44 号,饮 冰室位 于河北 路46号。 这两所 住宅是 民国
初年梁启超购买周楼房,建于1914
年。主楼为水泥外墙,塑有花饰,异型红色瓦顶,
石砌高台阶,建筑面积1121平方米;书斋"饮冰
室"为浅灰色两层洋楼,建于1924年。首层为其
LOGO
矢志移山亦艰苦 人才如海更纵横
—冯玉 祥
目录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 逃亡海外 退出政坛 生病逝世
主要作品 人物关系
满门才俊
轶事典故
人物评价
故居剪影 北京故 居天津 故居广
影视形东象故居
LOGO
Page 3
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 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 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 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 由斋主人。汉族,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 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 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 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 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 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 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 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 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 合集》。
LOGO
1873年出生于广东新会。1889年广东乡试中举人。1890年始受学于康有为。 1891年随康有为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 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同年与其妻李蕙仙结婚
梁启超第一次投身政治运动,是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甲午战争中 国惨败,康有为联合3000举人上书请求变法,作为康最得力的弟子,梁 启超积极参与了这桩震动中国的大事。
《时务报》上连载,立论锋利,条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加上他
的文章一反骈体、桐城、八股之弊,清新平易,传诵一时。他是当时最有
号召力的政论家。
——毛泽东
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
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
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从戊戌
变法救亡的思想,还
不时发表斥责专制、
赞誉民权的言论,引
起了旧势力的攻击。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
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
会。四月二十三日(6
月11
LOGO
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百日维新”。五月十 五日(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命他办理译书局 事务。梁参与了康有为策动袁世凯推翻慈禧太后的密谋,但被袁出卖。 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再 出“训政”,随即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梁启超在当日避入日本 公使馆,次日化装到天津,东渡日本。
1902年11月《新小说》创刊。
1913年,进步党“第一流人才内阁” 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之心日益暴 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 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 发。
LOGO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 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LOGO
LOGO
LOGO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令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 成、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梁思忠、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庄、著名经济学家 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1993年当选为中 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 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
为开启民智鼓与呼。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
共和。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
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
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
也”。
——萧公权
梁启超则气度不凡,坦然对出下联,请来人回送张之洞。联文是:“行千里 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硬 朗,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