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癌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肺癌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肺癌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肺癌的病理
支气管肺癌是原发于支气管上皮,细支气管肺泡上皮及腺体的恶性肿瘤。

(一)病理组织类型
根据对肺癌的光镜及电镜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按照组织发生和分化情况将肺癌进行组织学分类。

肺癌有四种常见类型:
1、鳞状细胞癌(表皮样癌)变型:长细胞
2、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中间细胞类型混合燕麦细胞癌
3、腺癌腺泡样腺癌乳突样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粘液样实性癌
4、大细胞癌变型:巨细胞癌透明细胞癌
其中鳞状细胞癌及腺癌的发病率分别为30%~50%,小细胞癌的发病率为20%~30%,大细胞癌的发病率为10%~15%。

普遍认为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和肿瘤侵及的解剖范围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小细胞癌,因生长速度快,易广泛转移。

(二)大体病理类型:肺癌在大体病理形态上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中央型肺癌: 中央型肺癌发生于肺段或肺段以上的支气管,主要为磷状上皮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及类癌。

部分腺癌也可为中央型。

肿瘤以三种方式生长:(1)管内型:肿瘤呈结节状突向支气管腔内,引起支气管局限性狭窄;(2)管壁型:肿瘤沿支气管壁浸润,引起支气管壁增厚、狭窄或阻塞;(3)管外型:肿瘤穿破支气管外膜向肺内生长,形成支气管周围肿块。

一般进展期的肺癌可有上述两种或所有改变。

中央型肺癌引起支气管狭窄或阻塞后发生一系列继发改变:阻塞性肺气肿为支气管腔内的结节或管腔狭窄引起活瓣性阻塞的结果,多见于早期肺癌。

根据肿瘤的部位,可为一个肺段或肺叶的肺气肿。

阻塞性肺炎也较早发生,是因支气管狭窄而继发的感染,在病变支气管范围内发生小叶、小叶融合、肺段或肺叶炎症。

阻塞性支气管扩张为肿瘤远端支气管内黏液潴留及内径增宽。

支气管完全阻塞后因肺内气体吸收而发生肺不张。

阻塞性肺炎与支气管扩张往往同时存在,并合并肺不张。

2.周围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发生于肺段以下的支气管,见于各种组织学类型。

其基本大体病理形态为肺内结节或肿块。

肿瘤内可形成瘢痕或坏死。

肿瘤内不同程度的坏死部分液化后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空洞,具有较大空洞者称为空洞型肺癌。

肺上沟(Pancoast’s)瘤是指发生在肺尖部的周围型肺癌,有的作者称为肺尖癌。

3.弥漫型肺癌: 弥漫型肺癌在肺内弥慢性分布,一般为细支气管肺泡癌。

肿瘤可为多发结节型,表现为分布在一叶、多叶或两肺多发粟粒大小的结节病灶。

也可表现为肺炎样型,即癌组织导致一叶、数叶或两肺多发肺实变,大体病理形态类似大叶性肺炎。

弥漫型肺癌可能是一种原发病灶不明确而表现为沿支气管或淋巴管蔓延的肺癌。

癌组织主要沿肺泡壁蔓延呈肺炎样,主要沿淋巴管蔓延形成小结节或粟粒状。

(三)进展期肺癌和早期肺癌:
为便于叙述肺癌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像学表现,本文将肺癌分为进展期期及早期肺癌。

进展期是指中、晚期肺癌,肿瘤体积较大,有转移。

早期中央型肺癌是指肿瘤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在肺叶或肺段支气管壁内浸润生长,未侵及周围的肺实质,并且无转移者。

在病理上分为原位癌、腔内型和管壁浸润型。

早期周围型肺癌是指瘤体直径为2cm或2cm以下、并且无转移者。

(四)肺癌转移:肺癌向胸内淋巴结转移引起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经血行转移到肺内形成单发或多发结节, 转移到胸膜引起胸膜积液和胸膜结节,转移到胸壁引起胸壁肿块及肋骨破坏;转移到心包引起心包积液。

任何器官都有可能发生远隔转移。

最常见的远隔转移位置依次为颈部淋巴结、肝脏、脑、骨、肾
上腺、肾脏和对侧肺脏。

肺癌的临床表现
支气管肺癌的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35岁以下比较少见。

本病有多种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两个表现为肺炎及无任何症状的胸片异常所见。

约25%的病人在明确诊断时没有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咯血、刺激性咳嗽和胸痛。

其中间断性出现的痰中带有少量血丝,是本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也可为早期肺癌的唯一表现。

中央型肺癌的临床症状比周围型较重,症状出现较早。

有的周围型肺癌在胸部X线体检时偶然发现。

当肿瘤发生转移后,根据转移的部位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胸膜转移引起憋气、呼吸困难和胸痛。

肋骨引起相应部位疼痛。

上腔静脉受侵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出现气短、头颈部浮肿和颈静脉怒张。

喉返神经受侵引起声音嘶哑。

心包转移引起心悸、胸闷。

肿大淋巴结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

脑转移引起头痛及相应的定位体征。

肺上沟瘤还可引起特征性临床表现,如侵犯臂丛神经出现肩背部和上肢疼痛、麻木及运动障碍;迷走神经受侵时出现同侧软腭瘫痪、咽喉感觉丧失,呼吸及吞咽困难;交感神经受侵可使汗腺分泌减少或无分泌,颈上交感神经受损伤后可产生霍纳(Horner)氏综合征。

小细胞癌引起内分泌症状,如柯兴氏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亢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