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则1.0.1为加强通信铁塔的施工质量管理及运营维护,保证铁塔的工程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通信工程中的自立角钢塔、自立钢管塔及拉线塔,通信工程中其它类型铁塔也可参照使用。
1.0.3 通信铁塔工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对施工质量验收的要求不得低于本规程的规定。
1.0.4 铁塔的制作必须根据施工图进行,施工图应按设计图纸及技术要求编制,如制作时需修改设计图纸及技术要求,必须取得原设计单位的同意并签署设计变更文件。
1.0.5施工及质量检验所用量具、检测仪器等均应具有相应的精度,并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
1.0.6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工序检验合格后,方能进行下道工序的作业。
1.0.7铁塔的施工质量验收及维护除应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原材料及紧固标准件2.1 钢材2.1.1 钢材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确需采用代用钢材时,必须经设计同意后方可采用。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及检验报告等。
2.1.2 对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钢材,应进行抽样复检,并出具理化试验报告,其复检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1. 钢材混批。
2. 设计有复验要求的钢材。
3. 对质量有疑义的钢材。
4. 进口钢材或采用国外标准生产的钢材。
检验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物理及化学分析试验。
2.1.3 钢板厚度、型钢的规格尺寸及允许偏差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要求。
检验方法:用钢尺和游标卡尺测量。
2.1.4钢材的表面外观质量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钢材的表面有锈蚀、麻点或划痕等缺陷时,其深度不得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允许偏差的1/2,且累计误差在负允许偏差内。
2. 钢材表面不得有裂缝、折叠、结疤、夹杂和重皮等缺陷。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测量。
2.2 焊接材料2.2.1 焊接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焊接材料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及检验报告等。
2.2.2 焊条外观不应有药皮脱落、焊芯生锈等缺陷,焊剂不应受潮结块。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2.3 连接用紧固标准件2.3.1 连接用高强度螺栓、普通螺栓、地脚锚栓等紧固标准件及螺母、垫片等标准配件,其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及检验报告,并按相关标准进行抽样复检,且出具复检报告。
2.3.2 紧固件的锌层厚度满足本规程4.1.3条的规定。
检验方法:用涂层测厚仪检测。
2.4 其他2.4.1 镀敷材料(热浸锌、热喷涂锌、铝和富锌涂料等)以及涂料(底漆及面漆)均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及设计文件的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及检验报告。
2.4.2 钢丝绳、钢铰线等材料,其性能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及设计文件的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及检验报告。
3零件及构件加工3.1 放样3.1.1 构件或零件放样,应以设计图纸确定的基准为依据。
3.1.2放样和样板允许偏差按表3.1.2规定。
表3.1.2 放样和样板允许偏差3.1.3 放样时应注意是否存在平台构件及非主要受力构件与塔体构件干涉问题,如存在干涉问题不能解决时,应与设计协商解决。
3.1.4 放样时应考虑封闭构件或由于流锌不畅对热镀锌质量有影响的构件,在不影响构件受力的适当位置开工艺孔。
3.2 切割3.2.1 钢材切割后,其断口上不得有裂纹和超过1.0mm之缺棱,切割处切割平面度为0.05t(t为厚度)且不大于2.0mm,割纹深度不大于0.3mm,局部缺口深度允许偏差1.0mm。
3.2.2 切割的允许偏差按表3.2.2规定。
3.3 标识3.3.1零件应按工程代号(必要时)、塔型、零件号的顺序,以钢字模压印作标识。
3.3.2 标识的钢印应排列整齐,字形不得有缺陷。
字体高度为8mm~18mm,钢印深度0.5mm~1.0mm。
钢印附近的钢材表面不得产生凹凸面缺陷,并不得在边缘有裂纹或缺口。
表3.2.2 切割的允许偏差单位:mm 序号项目允许偏差示意图1 长度L或宽度B ±2.02 切割面垂直度P≤t/8且不大于3.03 角钢端部垂直度P≤3b/100 且不大于3.04钢管端部垂直度Pd<102 1.0d:102~179 1.5d:180~377 2.0d>377 2.5 检验方法:用钢尺、直角尺检查。
3.3.3 焊接部件的钢印不得被覆盖。
3.3.4 对于不宜直接用钢字模压印作标识的构件,应采用其它方法作标识,但标识应清晰且易于保存。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3.4 制弯3.4.1通信铁塔横隔面图中未注明零部件需开合角或制弯时,应保证横杆与隔面构件间的安装夹角不大于5°。
大于5°时,相应构件应开合角或制弯。
3.4.2 塔靴斜杆连接板与斜杆安装理论间隙大于3mm时,应根据塔靴具体结构,在组焊时使两斜杆连接板成90°角;或采取斜杆连接板制弯,保证两斜杆连接板成90°角。
3.4.3 其它需制弯的零部件由放样依据设计图纸确定。
3.4.4 零件制弯后,其边缘应圆滑过渡,表面不应有明显的折皱、凹面和损伤,划痕深度不应大于0.5mm。
3.4.5 制弯允许偏差按表3.4.5规定。
表3.4.5 制弯允许偏差单位:mm序号项目允许偏差示意图1 曲点(线)位移S 2.0续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示意图2 制弯ƒ钢板5L/1000 接头角钢,不论肢宽大小 1.5 L/1000非接头角钢b≤50 7 L/100050<b≤100 5 L/1000100<b≤200 3 L/1000注1:零件制弯后,角钢边厚最薄处不得小于原厚度的70﹪。
注2:b为角钢肢宽。
检验方法:用角度尺、钢尺检查。
3.5 制孔3.5.1 制孔一般采用冲孔或钻孔。
制孔表面大于0.3mm的毛刺应清除。
冲孔表面不得有明显的凹面缺陷。
C级螺栓孔,孔壁表面粗糙度不应大于25µm。
3.5.2 制孔的允许偏差按表3.5.2规定。
表3.5.2 制孔的允许偏差单位:mm 序号项目允许偏差示意图1孔径非镀锌件 D+0.8镀锌件D+0.5-0.2D1–D ≤0.12t2 圆度D m–D ≤1.23 孔垂直度S ≤0.03t 且≤2.04 准距a1a2多排孔±0.7接头处±0.7其它±1.05 排间距离S ±1.0续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示意图6 同组内不相邻两孔距离S1±0.7 同组内相邻两孔距离S2±0.5 相邻组两孔距离S3±1.0 不相邻组两孔距离S4±1.57 端边距端距和边距S d±1.5切角边距S g±1.5注1:序号 1、2 偏差不允许同时存在。
注2:冲制孔的位置测量应在其小径所在平面进行。
检验方法:用游标卡尺、钢尺检查。
3.5.3 不合格的螺栓孔必须经设计同意后才可扩钻或焊补后重新钻孔。
扩钻后的孔径不得大于原设计孔径的2.0mm;补孔应用与母材材质相同的焊条补焊,严禁用钢块填塞。
每组孔中焊补重新钻孔的数量不得超过20﹪。
处理后均应做出记录。
3.6 清根、铲背和开坡口3.6.1 清根、铲背和开坡口一般采用刨削或铣削加工,加工面表面粗糙度R a不应大于25μm。
3.6.2 清根、铲背和开坡口的允许偏差按表3.6.2规定。
表3.6.2清根、铲背和开坡口的允许偏差单位:mm序号项目允许偏差示意图1 清根t≤10+0.8-0.410<t≤16+1.2-0.4t>16+2.0-0.62 铲背圆弧半径R1+2.0角钢铲背也可铲成直线,两侧圆弧半径r+2.0续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示意图3开坡口开角α±5°钝边C ±1.0检验方法:分别用深度尺和R规,钢尺和角度尺检查。
3.7 材料拼接3.7.1 设计允许拼接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且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拼接达到不小于母材强度。
3.7.2 当设计未作规定时,对于爬梯、走线架主柱长度大于6m时,允许材料拼接且每根材料只许拼接一处,焊接处必须熔透,且应做探伤检查(拼接接头不应在同一断面)。
通信铁塔其他部位构件不允许材料拼接。
检验方法:用超声波探伤仪、焊缝量规检查。
3.8 焊接件组装3.8.1 组装前,连接表面及沿焊缝每边30~50mm范围内的铁锈、毛刺和油污等必须清除干净。
3.8.2 组装应在工作台上进行,并由胎板等辅助装置控制构件的尺寸、位置精度。
3.8.3 组装点焊所用的焊接材料的型号应与后续焊接的焊接材料相同;焊点高度不宜超过设计焊缝高度的2/3,当焊缝高度大于12mm时,焊点高度不得超过设计焊缝高度的1/2;点焊应牢固;当定位装置拆除后组件不应产生变形。
3.8.4焊接件组装允许偏差按表3.8.4规定。
表 3.8.4装配的允许偏差单位:mm序号项目允许偏差示意图1 重心Z0主材±2.0 腹材±2.52 端距S d±3.03 无孔节点板位移e ±3.O4 跨焊缝的相邻两孔间距离 S ±1.0 5搭接构件同心孔中心相对偏差kl.0 6 搭接间隙mb≤50 1.0b>50 2.0续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示意图7 T接板倾斜距离ƒ有孔±2.0无孔±5.0 T接板位移S有孔±1.O无孔±5.0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用钢尺、角尺检查。
3.9 焊接3.9.1 焊条、焊丝、焊剂等焊接材料与母材的匹配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的规定。
焊条、焊丝、焊剂在使用前应按其说明书及焊接工艺文件的规定进行烘焙和存放。
3.9.2 焊工必须持有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书。
持证焊工必须在其考试合格项目及其认可范围内施焊。
3.9.3设计要求全焊透的一、二级焊缝应采用超声波探伤进行内部缺陷检验,超声波不能对缺陷做出判断时,应采用射线探伤,其内部缺陷分级及探伤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1345或GB3323的规定。
检验方法:用超声波探伤或X射线探伤检查。
3.9.4影响镀锌质量的焊缝缺陷应进行修磨或补焊,且补焊的焊缝应与原焊缝保持圆滑过渡。
3.9.5焊缝感观应达到:外形均匀、成型较好,焊道与焊道、焊道与基本金属间过渡较平滑,焊渣与飞溅物基本清除干净。
3.9.6一级、二级焊缝的质量等级及缺陷分级按表3.9.6规定。
设计未注明的焊缝质量等级按三级焊缝质量检验。
表3.9.6 焊缝质量等级及缺陷分级焊缝质量分级一级二级内部缺陷超生波探伤评定等级ⅡⅢ检验等级B级B级探伤比例100% 20%内部缺陷射线探伤评定等级ⅡⅢ检验等级AB级AB级探伤比例100% 20%注:探伤比例的计数方法应按每条焊缝计算百分比,且探伤长度应不小于200mm,当焊缝长度不足200mm 时,应对整条焊缝进行探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