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之实词考点解析明确课标要求:“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积累、掌握一百五十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它们的意思。
注意事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积累其本义,也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否则就容易出现偏差。
实词的考查内容:1.通假字。
指古人在书写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如《狼》“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等等。
2.古今异义。
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一类词,这类词古今都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容易失误的地方。
做此类题时,不能望文生义,今古意义混淆而曲解文意。
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有以下五种情况:⑴词义的扩大。
如“亲戚”,古代泛指内外亲属,现在指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后由专名变为通名,泛指一切河流。
⑵词义的缩小。
如“臭”,古代既可指好闻的气味,也可指不好闻的气味,现在只指不好闻的气味;“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⑶词义的转移。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则指鼻涕;“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⑷词义的弱化和强化。
如“走”,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恨”,古代指遗憾、不满足、现在指仇恨。
⑸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在则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3.一词多义。
指一些文言实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这种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一词多义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做这类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仔细分析,以确定究竟该用哪个义项。
如“见”,常见的义项:①看见;②会见,谒见;③接见,召见;④通“现”,出现,显现;⑤表示被动;⑥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等等。
具体选用哪个义项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
4.词类活用。
指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
它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这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种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时还改变了读音。
词类活用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⑴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狼》“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一是名词,这里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打洞”。
⑵名词活用为特殊动词。
其一,使动词。
该名词后面有宾语,并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那么,这个名词便活用为使动词了。
如《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肉骨”为“使骨生肉”之意,名词“肉”为使动词。
其二,意动词。
该名词后面有宾语,且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采用“把……当作……”的形式。
如《伤仲永》“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可译为“把(其父)当作宾客(看待)”。
⑶名词活用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如《陈涉世家》中“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一句,“狐”在此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修饰“鸣呼”,可译为“像狐狸那样”。
⑷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在此作名词用,指“奔跑的马”。
⑸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较少,翻译时可采用“使……”或“让……”的形式,如《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中的“忿”,此外为“使……恼怒”之意。
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此类活用的形容词,在句子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或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都作宾语,分别指“坚硬的铁甲”“锐利的武器”。
⑺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的,那么它就活用为一般动词了。
如《唐雎不辱使命》“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中的“轻”,这里便用作了动词,为“轻视,看不起”之意。
⑻形容词活用为特殊动词。
其一,使动词。
形容词后面有了宾语,并且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了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了使动词。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其意为“使……变绿”。
其二,意动词。
形容词后面有了宾语,并且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意动词了。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其意为“认为……美”。
试题讲解:2009--2012中考文言文三年重复考查文章讲解目的:明确考点提示复习细节查漏补缺文章一:三峡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实词:自:在。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
曦月:太阳,月亮。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这里指奔驰的骏马。
素:白色;素湍:急流的水。
巘:山峰。
飞漱: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实在。
朝:早晨。
霜旦:降霜的早晨。
肃:寂静。
属:(zhǔ)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特殊用法:奔:奔驰的骏马。
湍:急流的水。
三声:几声。
三,这里不是确数通假字:阙;同“缺”,空缺注意区别:属: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绝:哀转久绝:消失绝巘:极。
阻绝:断。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文章二:桃花源记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⑴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⑵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妻子:妻子和儿女,今义男方的配偶。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食品味道好。
⑶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⑷重点词欲穷其林:穷尽。
具答之: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都。
延至其家:邀请缘溪行:沿着便扶向路:沿着甚异之:对…感到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具答之:详尽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处处志之:作标记寻病终:不久未果:没有实现欣然规往:打算无问津者:渡口文章三:送东阳马生序(节选)1.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词类活用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
笔──用笔,名词作状语)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名词用作动词。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每天名词作状语)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名词作状语)录毕,走送之(走,动词作状语,赶快)余立侍左右(立,动词作状语,站着)缊袍敞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穿着破衣服)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古今异义1.走送之古义:走,跑;今义:行走2.是以人多以书假余古义:是,这,此;今义:判断词3.尝趋百里外古义:趋,快步走,奔;今义:表趋向4.日再食古义:再,两次;今义:又一次一词多义1.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无冻馁之患:忧患,名词2.道益慕圣贤之道:学说,名词余故道为学之难已告之:说,动词其他重点实词余幼时即嗜学:特别爱好。
无从致书以观:致,取得、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益慕圣贤之道:仰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
趋:奔向。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
叩,问。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
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sì)其欣悦:等待。
穷冬烈风:严冬。
至舍:学舍,学校。
缊袍敝衣处其间: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
敝,破。
文章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重点实词: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犯过失。
傅说举于:被选拔。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担子;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脸色。
而后喻:了解,明白。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
指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外面。
指国外。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通假字: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