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训练习题及答案教师职业道德训练习题及答案(1)一、简答题1、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2、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教师形象的塑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4、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5、教师与同事相处要注意哪些细节?6、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体现在哪里?7、教师以情感人,乐于帮助学生的细节要求有哪些?8、教师在与家长交往中合作沟通的态度和技巧有哪些?9、列举中小学教师必须养成的职业道德习惯。
10、简述教师道德教育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11、教师理解学生表现在哪些方面?12、简述教师自我更新的主要内容。
二、辨析题5、学生丢了10元钱……,投票选贼……⑴班主任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⑵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样做?6、某市第二十中学有一批复习资料投放阅览室让学生查阅……⑴根据案情说明这位校长的做法?⑵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表现:①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②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③对工作的事业心与上进心;④获取成就的动机与欲望;⑤求知的欲望与兴趣;⑥对教育教学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
2、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观念上的分歧——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人才观、儿童观及合作观念。
(2)教育出发点的分歧——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体;而家长只要对自己的孩子好就行。
(3)教育方法的分歧——教师教育行为一般来说是科学的、系统的、目的性;而家长则是经验的、零散的、自发性的。
(4)教育价值观方面的分歧——“望子成龙”不考虑儿童发展的现实与基础;受生存需要原则的支配,不期望儿童有较大的发展。
3、教师形象的塑造应以下方面入手:①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表形态;②举止: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③语言: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情绪合理等,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④礼仪:包括称谓、交谈、聆听、服饰、介绍等,是人际关系的杠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
4、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对因材施教有正确恰当的理解;(2)公正的前提是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3)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4)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5)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
5、教师与同事相处要注意的细节:(1)自我欣赏要有限度;(2)管好自己的“三分三”;(3)真实地对待别人;(4)让体态和眼神说出你的秘密;(5)要有包容和宽容的心态。
6、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体现在:(1)不要用高高在上的眼光看待学生(2)和小学生交流、交谈时要蹲下来保持平等;(3)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不凌驾于学生之上;(4)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掩饰自己,不带假面具;(5)理解教学相长的含义,具有向学生学习的意识和行为表现。
7、教师以情感人,乐于帮助学生的细节要求 (1)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生动,有幽默感;(2)在讲课的过程中,真诚流露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3)会多介绍一些课本中没有的事情或问题,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自我;(4)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5)学生有疑惑时,主动讯问,热情解答。
8、教师在与家长交往中合作沟通的态度和技巧:1)合作的态度(1)谦虚和蔼 (平等、服务、请指点)(2)尊重理解(善解人意、商讨口气)(3)一视同仁(忌阿谀奉承、无理要求) 2)合作的技巧(1)称呼得体(就高不就低、尊重一点)(2)语气委婉 (先肯定后否定、巧妙拒绝) (3)正确运用非语言技巧(面带微笑、手势恰当、握手有力、姿势大方端庄、穿着得体等) 9、中小学教师必须养成的职业道德习惯:习惯一:热情主动——教师走向成功必备的第一心态。
习惯二:端庄大方——教师形象塑造的基本要求。
习惯三:规范得体——教师礼仪修养的基本规范。
习惯四:宽容公正——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
习惯五:沟通合作——教师与家长真诚交流的基本原则。
习惯六:双赢思维——教师之间协作的首要原则。
习惯七:关注细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养成的重要习惯。
习惯八:不断更新——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原则。
10、教师道德教育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的重要作用:①能使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深刻理解教师所担负的社会职责和使命,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②能促进教师改善劳动态度,敬业爱生,形成良好的教风;③能提高教师的行为选择能力和心理素质;④能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业务素质。
11、教师理解学生的表现:(1)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的心态;(2)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决定班级的活动;(3)选择班干部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公开唱票;(4)遇事能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不打断学生的讲话,不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把话说完;(5)尊重学生的意愿,而不是以教师的主观想法为中心;(6)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7)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8)给学生机会,给教师提意见;(9)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多与学生沟通。
12、教师自我更新是指,在四个基本的生活方面(身体、精神、心智、社会情感)中如何不断的进行自我更新。
(1)身体:适当运动和营养,保持健康(2)精神:荡涤心灵尘埃;(3)心智:不要停止自我教育;(4)社会情感:历练待人处事之道。
二、辨析题1、错误。
这句话已成了不少校长逢会必宣的口头禅。
有的学校甚至作出了教师必须无条件服从上早读、晚自修、节假日辅导课的规定,否则作待岗处理,并将补课节数编入课表,与工资挂钩考核。
此类现象严重侵犯教师的休息权。
质量不应成为侵犯教师休息权的借口。
的确,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线、生命线,不抓教学质量的校长也决不是好校长,可提高教学质量与保障教师的休息权并不冲突。
那种以牺牲教师休息来抓教学质量的做法是错误的。
2、此言有一定的道理。
教育不仅仅是改造人,是更注重唤醒人。
当一个孩子犯了错,就应该受到一定的惩罚。
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为自己的过失负起责任。
但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
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3、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理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受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许多学生心理障碍是由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称为“师源性心理障碍”。
只有教师保持心理健康,并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4、错误。
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三个领域。
师德规范体系是由四种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层次组成。
四种基本关系是: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其他教师及教师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三个基本层次是: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
所以,这个错误混淆了师德规范体系与社会道德体系的区别。
5、错误。
教师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结果,动机的内容决定了行为的性质。
只有怀着平等爱生之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善良动机,才能产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行为。
但是,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动机,还要考虑行为的效果,而且要更加检验教师教育实践及其取得的效果。
只有考虑道德行为的实际效果,教师道德行为的评价才有现实意义。
教师道德评价,必须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所以,光看动机或光看效果,都是片面的。
6、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迎来送往,礼尚往来,实属人之常情.作为教师,其师德状况、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师的天职和应尽的义务,教好学生更是教师的责任。
教师没有理由收受学生的礼。
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者,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而,这些在社会上看来很自然、很正常的人之常情,但在学校里就不合适,这也是学校这个精神特区的特殊之处。
因而把教师接收学生家长的礼物当作人之常情是错误的。
三、论述题1、(1)作为个体的教师,要更好地服务社会,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磨练自己,即从身体、精神、心智及社会情感等方面进行不断地修炼,以增进个人产能,累积修养的本钱。
(2)教师应注意身体方面适当运动和营养,保持健康;精神上时时荡涤心灵尘埃,心智上不停止自我教育,社会情感上历练待人处事之道。
(结合个人情况)2、⑴教师道德教育的一般要求和目标: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
平等: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公正:在与学生交往时,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以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由偏袒或歧视某些学生。
民主: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或做出决定时,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意愿和建议。
⑵教师道德教育的较高要求和目标: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甘心情愿为学生操劳服务,细心爱护学生,从爱出发,以爱为归宿,这是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崇高境界。
诲人不倦:对学生、对事业有恒心,有持久不变的教育意志。
3、①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
②“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
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
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
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④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
(结合社会实际,则酌情加分)4、学习孟二冬教授,就是要学习他的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精神;学习他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学习他扎扎实实,严谨治学的工作精神;“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我们教师的为师之道,做人之本,更应该是我们的一生奋斗目标。
我们是不是要对自己的思想、人生和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和反省呢?是不是应该追问自己:你爱你的学生吗?你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吗?你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了吗?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品德行为的指导者,不仅是知识的导师,更是做人的榜样。
这不仅是教师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