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_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

2.理解文中排比的运用,品析语言的妙处。

3.能根据文中的某个运用排比的片段进行仿写,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

4.了解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激发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排比的运用,品析语言的妙处。

2.能根据文中的某个运用排比的片段进行仿写,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说到陕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民歌,其实除了民歌还有一种能表现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民俗表演——安塞腰鼓!
你知道安塞腰鼓的来历吗?
二、说一说初读感受
过渡语: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鼔”!捶起来会怎样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作者本是诗人,他还在上高一的时候,就有9首诗入选省青年作家诗选,后来他写歌词,创作戏剧,到了45岁又专门写
散文,所以我们读《安塞腰鼓》觉得它的语言像诗一样美,那么这样的文章该怎么学呢?朗读
1、读一读生字词
【投影展示】
亢奋蓦然羁绊冗杂震撼辐射闭塞挣脱
2、读一读课文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投影展示】
读《安塞腰鼓》,我读出了……
小结:本文写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我们感受到了陕北汉子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

三、读一读排比之美
1、理清行文思路
过渡语:好的主题还需要好的结构、美的语言形式来承载。

(1-4)擂鼓前(5-27)擂鼓中(28-30)擂鼓后
本文的行文节奏很有讲究,开篇平缓,结尾平静,中间主体部分保持快速节奏,快速浏览主体部分说说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哪种?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学习排比的运用。

2、读读排比之美
【投影展示】
读一读排比之美
找出一组或几组排比句,放声朗读。

希望大家:
感受这些排比句的构成特点
感受这些排比句的用词特色
感受这些排比句和其他修辞方法的配合
……
学生自己找排比句朗读点评
四、品一品语言之妙
1、学生朗读,比较语言之妙
如果要研究语言我告诉大家一个好办法:比较,在比较中大声读,文字的美妙之处就出来了。

【投影展示】
原文: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投影展示】
改文:一捶起来就发狠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鼓点急促;
流苏飞扬;
脚步蹦跳;
瞳仁闪射;
风姿强健。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组织学生用各种方法对比朗读)然后比较改文和原文有哪些不同?
①递进式排比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忘情了,没命了”是对发狠了的程度描述,是不能删掉的,这种层层递进式排比读的时候声音要越来越高,情绪越来越激昂。

②多角度修饰排比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是不是也是递进式排比?
点拨:“壮阔”是写场面,“豪放”是写什么?苏轼一人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我们说是豪放,岳飞一人读“怒发冲冠凭栏处”是豪放,那“豪放”是写什么?“火烈”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火”是火热,“烈”是热烈,那是写什么?
小结:师领读场面壮阔,气势豪放,气氛火烈,是递进式排比吗?是多角度修饰排比。

③排比比喻配合使用
【投影展示】⑦
改文:鼓点急促;
流苏飞扬;
脚步蹦跳;
瞳仁闪射;
风姿强健。

原文: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组织学生用各种方法对比朗读)
点拨:原文运用比喻从各个角度描绘了安塞腰鼓。

“骤雨”让我感到腰鼓的迅疾,“乱蛙”让我好像看到腰鼓的活泼热闹。

“旋风”是一种速度,也有声音,说明腰鼓的动作变幻非常迅速。

师:考考大家,同样都是动物,用“乱蛙”和“斗虎”各有什么侧重吗?想一想关于“虎”的成语?
师:“火花”写出眼睛的明亮,换成夜空中的星星可以吗?
不可以,夜空中的星星给人恬静、清冷的感觉,火花这种爆力闪射的状态刚好和这火爆的场面、热情的脸庞非常吻合。

点拨:写作时在排比中运用比喻,使语言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表现力。

④句式的美妙
我们再来一次比较——
(组织学生用各种方法对比朗读)
【投影展示】⑧
改文:急促的鼓点
像骤雨一样
飞扬的流苏
像旋风一样
蹦跳的脚步
像乱蛙一样
闪射的瞳仁
像火花一样
强健的风姿
像斗虎一样
原文: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点拨:作者把喻体放在前边,本体放在后边,这样喻体就特别有冲击力。

没有用“像”,而用“是”,给人的感觉更肯定,更有力量。

点拨:句式稍微一变化,语言的表现力就出来了,多姿多彩的句式也是作者的一种创造,你也可以试着用。

总结板书:①排比句的构成:词语或句子
②排比句的用词:递进式排比,多角度修饰排比
③排比句和其他修辞方法的配合:排比和比喻的配合使用
2、指导朗读,感受语言之美
【投影展示】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辐射!
翻飞!
升华!
人,成了茫茫一片;
声,成了茫茫一片……
学生自己读,并画出重音,标出语调。

教师预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力:1、重读“捶”“烈”;2、赋予汉字表情。

“梦幻”、“生活”等词要充满憧憬地笑着读,“痛苦”一类词要配合以痛苦的表情。

3、几个词语排比要分类层层递进地读。

4、“升
华”之后三秒钟停顿再读。

5、“茫茫一片”要读得渐轻渐无。

学生个人示范读,齐读,让学生在这个阶段读出最好的状态,读出课堂的高潮。

五、写一写秧歌之美
过渡语:其实像安塞腰鼓这样的民俗表演我们济阳就有,那是什么?【投影展示】济阳鼓子秧歌简介
济阳鼓子秧歌形成于夏商,完善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它与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济阳鼓子秧歌伞、鼓、棒、花齐全,节奏铿锵有力,套路变化繁多,动作粗犷豪放,气势恢宏磅礴。

济阳鼓子秧歌在1993年受中国文联和文化部派遣赴德、法两国文化交流,历时月余,演出四十多场,引起轰动,被各大媒体誉为“民族舞蹈之经典”、“迷人的东方芭蕾”。

【投影展示】
模仿《安塞腰鼓》中的某个片断描写济阳鼓子秧歌的场景。

温馨提示:1.选择令自己震撼的场景。

2.文中能运用排比,可配合其他修辞方法使用。

3. 写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4. 150字左右。

学生观看济阳鼓子秧歌的视频,写作。

写完后小组内朗读交流,然后小组推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六.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这篇文章写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我们感受到了陕北汉子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

我们重点学习了排比句的用法,知道了排比句的构成、用词、与其他修辞方法的配合使用。

还学得了读书的方法:朗读、比较。

写作的方法:仿写,仿写的最高境界是创造。

由安塞腰鼓我们感受到了陕北人磅礴的生命力,安塞腰鼓不愧是“天下第一鼓”!由鼓子秧歌我们感受到济阳人民庆祝丰收、欢度佳节、歌颂美好生活,济阳的鼓子秧歌不愧是“迷人的东方芭蕾”!
学生齐读:安塞腰鼓鼓声澎湃舞炎黄神韵,
济阳秧歌气势磅礴展盛世风情!
板书:安塞腰鼓
构成
壮阔排比用词
豪放配合
力量朗读
生命方法比较
仿写
《安塞腰鼓》学情分析
安塞腰鼓是那么远,远得从来不曾看过,从来不曾听过。

由于地域差异,学生对腰鼓艺术缺乏感性的认知和体验。

文中安塞腰鼓又被作者赋予了生命,成为陕北高原“茂腾腾的后生”的生命的一部分,具有了强盛的生命力。

学生理解起来会很困难。

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也较低。

当然,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

譬如可以用学生最熟悉的济阳鼓子秧歌,帮助其理解安塞腰鼓民俗文化的意义。

《安塞腰鼓》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朗读排比句,品析排比句,仿写排比句让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大部分学生在几分钟内能做到“依葫芦画瓢”简单模仿出150字左右的片段,几十个手拧花伞的俏姑娘,几十个腾跃的俊后生,他们手舞足蹈的样子,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鼓声、舞姿、身形变换的描写也能在排比中运用比喻句,使语言生动形象。

还有少量的学生在用词上不够准确,更有甚者直接挪用了课文中的譬如“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热烈”这样的词语。

当然也有个别优秀学生能在仿写上从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