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篇一: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2关于三祖与禅宗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龙关学校王俊前言:僧璨对禅宗的汉化改造发展,有几个明显的表现。
其一,变面向达官显贵为面向下层群众。
佛教初入中国,信仰接触者多为贵族,僧璨改变靠上层弘法的方略,变为在村夫野老中随缘化众;其二,变在都市城廓建寺院为在深山僻壤布道场;其三,变居住无常的“头陀行”为公开设坛传法;其四,变“不立文字”为着经传教。
禅法初传,有“不立文字”之说,主张静坐安心渐悟。
僧璨在公开弘法的同时,精心著述《信心铭》,以诗体写成,146句,四字一句,584字,从历史与现实,祖师与信徒、教义与修持的结合上,阐明义理,大开方便,应机施教。
有学者称《信心铭》是禅宗第一部经典,与《六祖坛经》并称最中国化的佛门典籍,为禅宗以文字总结其修习经验开创了理论先河。
基本情况:在禅宗发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个重要的坐标。
初祖达摩将禅法带到中国,当时人们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时,人们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时才是有信有修。
通过调查,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三祖,更丰富地了解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
三祖僧璨禅师,姓氏及籍贯均不详。
史料只记载,他最初以白衣的身份拜谒了北方前来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西南店前镇)避难的二祖慧可祖师,并得到祖师的点拨、印可和传法,成为禅宗的三祖。
僧璨在世的时候,虽然没有公开弘扬祖师禅法,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信心铭》却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篇短短的文字,我们既可以了解三祖当年的所悟所证,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树立起修习祖师禅的正知正见。
《信心铭》对三祖加以概要,从禅宗文化的视角来解读,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三祖文化”是和合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和谐的民族,“和而不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
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一贯追求,它的源头就是形成于4700多年前的涿鹿三祖和合文化。
三祖和合文化的最明显的标志,是涿鹿之战后,黄帝与各部落之间的“合符釜山”。
这是一次经过激烈战争之后的政治盛典,是一次和合的盛典。
合符釜山首次提出了和合的理念。
而和合理念是中华文化和谐观念的源头。
由此可见,以黄帝为代表的“三祖文化”,既是以后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思想的渊源,也是儒家强调秩序、礼乐文化的渊源,更是中华和谐文化的渊源。
二、“三祖文化”是融合的文化。
黄帝在当时各部落纷争的形势下,不是完全靠武力去征服其他部落。
在与其他部落的交流与征战中,黄帝没有对战败的部落斩尽杀绝,而是及时地把他们融合到自己的部落联盟中来。
三祖时期,共有三次大的融合:第一次大融合发生于黄帝与炎帝之间进行的“阪泉之战”中;第二次大融合发生于“涿鹿之战”中;第三次大融合发生于三祖涿鹿之战后,黄帝与各部落的“釜山合符”。
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融合方式,开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先河,这种方式在之后的50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多次再现,最终形成了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三、“三祖文化”是统一的文化。
在三祖涿鹿融合之前,在中华大地上同时存在着炎帝部落联盟、黄帝部落联盟、九黎部落联盟,这些部落联盟占据着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但他们之间互不统属,各自为政,互相攻伐。
自从涿鹿之战后,才形成了这三大部落联盟的大融合与大统一。
正如毛泽东在祭黄帝文中所说,黄帝“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黄帝在实现了区宇统一后,还实现了图腾统一,产生了龙旗为标志的新图腾。
三祖时期创立的大一统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三祖文化”是修德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的民族,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奉行以德治国的理念,它的源头也在三祖文化。
三祖时期的三位领袖人物都是有德行的人。
黄帝是具有“土德”的“天子”。
炎帝是一位为了人民的幸福,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亲尝百草的“圣人”,最后炎帝为人民献出了生命。
蚩尤则是一位为人民景仰的“战神”,他勇敢的战斗精神,五千年来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奋斗不息。
五、“三祖文化”是农耕的文化。
中华文化是农耕文化,在我国农耕文化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黄帝、炎帝与蚩尤时期。
炎帝是我国农业的发明者,他最早发明了耒等农具,教人们种植各种农作物,被人们称为“神农氏”。
黄帝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创造者,他之所以称为“黄帝”。
就是因为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而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是土地,黄帝所处的黄河流域大部分是黄土地,所以黄帝便被称为黄帝。
蚩尤部落在当时是一个生产技术较高的部落,据有关史料记载,是蚩尤首先发现了自然铜,并把它应用在军事和农业生产中。
因此,三祖都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发明者。
农耕文化是三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祖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三祖文化”的农耕文化,奠定了我国数千年文明发展的方向,并长期在世界上保持着非常先进的水平。
这种先进水平一直保持到工业文明的产生。
六、“三祖文化”是创新的文化。
三祖所处的时期是一个社会激烈变化的时期,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时期,是各种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的时期。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根史书记载,是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并首次应用于战争之中。
还传说黄帝时期的仓颉发明了文字。
炎帝则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蚩尤是第一个将自然铜应用于制造武器的人。
这些在物质文化方面的创新与精神文化方面的创新,使人类的文明有了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正是这种创新的精神,才使中华民族5000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成绩与经验:"三祖文化"丰富的内涵中,农耕文化是其坚实的基础,融合文化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和谐文化是其核心价值观,道德文化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色,创新文化是其永葆活力的源泉。
这些内涵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
在中华民族正在振兴的今天,继承"三祖文化"的精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应当十分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成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问题与建议:三祖文化在僧璨禅师的发扬和光大下,已经融合成一股涓涓细流,流入了中国禅宗的精髓。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三祖文化与中国禅宗也需要与时俱进、和谐创新,愿在潜阳这片丰沃的大地上,能不断发展和充实。
XX年5月篇二:西安地域文化社会调查报告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论文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工程造价专业(专科)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姓名:许宁周学号:1061001458191专业:10秋工程造价分校:直属二分校城北学习中心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文化调研报告调研背景:从全国整体来看,农村文化工作都是相对难搞,不仅是一个乡镇的个别现象,应该说是一个体制问题,基层乡镇的财力严重不足,财政预算中基本没有文化这方面的支出。
从广义上来说,文化这一概念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方面,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体现,文化体现精神,人文展现进步。
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两驾马车,互为补充,互为体现。
从人们的精神面貌上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及文化状况。
谈及汤峪特色文化,可以如数家珍,汤峪温泉文化、塘子村境内的民俗饮食文化、集会文化、这些都是我们看得见的传家宝,因为有了这些文化基础,汤峪镇荣获全国百家名镇之列,每天来此泡温泉养生的人络绎不绝,绝好的环境和天然的温泉是汤峪镇对外展示自我形象的软实力。
调研目的:通过团队对平桥镇文化调研1 对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初步调查我国农村文化生活现状。
2 通过寻访和调查采访的形式,总结出农村文化工作相对难搞的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 感受农村乡镇文化特有的气息,交流体会,加大宣传力度。
调研地简介美丽的秦岭山似一条玉带飘浮在祖国的版图上,就在这条玉带上,镶嵌着无数颗闪光的明珠,古镇汤峪无疑是这群明珠中比较耀眼的一颗。
汤峪镇地处秦岭北麓,有上千年的建镇历史,名列全国百家名镇。
正文一文化背景篇汤峪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些文人墨客与汤峪结下了不懈之缘。
据传说,李隆基皇帝曾在此泡过温泉,随即命令当地官员在此建了一座御用汤苑辞名皇家汤苑。
为了接待好皇帝,地方官员发动厨艺高明的厨师精心烹饪当地非常有名的菜肴(蓝田九大碗)招待皇帝。
据《蓝田县志》记载,公元前360年就有了的皇家汤苑称谓。
李隆基皇帝又亲笔为皇家汤苑题写横匾,横匾一直保存到文革期间,可惜的是这幅横匾在文革中被毁。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汤峪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挖掘民间文化的前提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获得了许多荣誉。
汤峪多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省市级文化体育名镇。
多次在省、市级农民体育运动比赛中成绩不菲。
XX年北京奥运会在西安传递时汤峪镇镇长当选为第106棒奥运火炬手,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组到平桥视察平桥的文体工作,对汤峪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题词“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作为留念。
二文化遗产篇汤峪皇会汤峪皇会,原名小人会,意思是生活在社会基层的普通老百姓为显示自己的存在由总阄头组织的自发性群众集会。
小人会的规模后发展到28班会。
如商业的“天安会”和首饰店的“天宝会”等。
数千名会众分布周围各乡镇。
每逢出会,街道上搭起布棚,队队班会,旗锣伞扇,亭台牌灯,戏狮舞龙,花船跑驴,蛤蜊精及马戏等相继巡回表演。
会期由1天延长到3天,小人会也因弥勒佛笑口常开而改名为“笑人会”。
行会期间,在3里长的街道上,开展各式商贸活动。
为提高平桥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活跃平桥商贸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特色小吃篇蓝田九大碗蓝田九大碗即就种不同口味的菜品同时汇集一桌,既有时令小菜又有当地特产及色、香、味俱全的羹再来一碗当地独有的红米饭堪称人间极品佳肴,是当地人丰年过节、摆酒席招待亲朋好友必不可少的。
蓝田九大碗经济实惠,美味可口,食而不腻,清素入肺。
现在,如果你到蓝田来,品尝厨师们新创制的蓝田九大碗。
如今漫步汤峪镇,街铺里到处悬挂着正宗蓝田九大碗的招牌。
络绎不绝的游人,路经这里,免不了要品尝一下。
除了那菜肴确实令人回味不已外,经过几百年来的加工打造,乍一听来,也是津津有味的。
四文化资源篇:潜在文化资源1 东胜寺东圣寺又被称之为兜土庵。
据史料记载,古时有一大官年过5旬,膝下无子。
为保一方平安,捐修东圣寺,变卖了所的家产后,仍没能修好。
于是他不顾年老体衰,形单衣薄,四处化缘。
善良质朴的汤峪人群起效之,用衣角从秦岭山上兜土填塘建庵。
据讲,用秦岭山上的土填塘后,地基牢,承受力强。
在广大善男信女们的鼎力支持下,加上不少外地人员的捐钱捐物,兜土庵很快就建成了。
后来,人们发现参加过兜土的人求财得财,求子得子,便纷纷效仿,在来兜土庵烧香前,从运河边兜土到庵,了却心愿,兜土庵因此越扩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