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实践来认识人生,在人生中应用实践

用实践来认识人生,在人生中应用实践

用实践来认识人生,在人生中应用实践
——《实践论》学习体会
关键词:实践,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础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在指导革命实践中,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我想我们应该做到:首先,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2]。

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

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毛泽东谈到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

我想,这对于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我想,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才能增加对各种实践活动的信心,从而赢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在《实践论》中涉及“两次飞跃”即从实践到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辩证运动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运动,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从感性认识
[1]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第三部分《理论》。

[2]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质的阶段,但它们又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联结,辩证统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毛泽东说:“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

”因此,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也就不能承认认识依赖于实践,势必会导致认识论的唯心论。

同时,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因此,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我们就应该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

为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我们必须占有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同时,必须掌握和运用一系列思维形式和方法,“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还要发挥联想、幻想、想象、直觉和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从而实现第一次飞跃[1]。

毛泽东说:“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地飞跃,更重要的是还需表现在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

”[2]因此,实现第二次飞跃是检验发展和理论的过程,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

因此,为了实践此次飞跃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作为认识主体必须把认识到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主体自身的利益、需要和要求结合起来;还需要考虑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实践手段、手法及实践条件的制约性;最后,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其次,我们在生活实践中还要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来面目的过程。

因此,我认为,掌握实践的方法应该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由此我想我们应该尊重规律,
[1]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此时此地,因此要避免“刻舟求剑”的错误。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会给客观世界深深地打上人类的烙印,因此,我们要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使实践符合主体的需要。

再次,我认为我们要正确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总结的过程可以说也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在总结的过程中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为此,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为可贵,从教训中学习进一步使人提升,使零碎的、朴素的上升为系统的、理性的,从而再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由此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真理。

毕竟“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1]。

最后,《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我们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等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因此,我们要继续认真学习《实践论》,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收获成功,成就美丽的人生!
[1]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二章第五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