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进展摘要:由于人们对于城市景观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规划工作由于观念转变及视角转移,也面临新的发展。

本文介绍了城市当前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总结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探讨了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系统规划;发展趋势Abstract:Because people to urban landscape and urban environment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current urban planning work, planning work for conceptual change and focus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ing a new development. City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the current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China.Keywords:Urban green spac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Development tendency1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由于受前苏联援建项目的影响,每项工程都要做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也就是工程所在地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也包含了该项工程所需的卫生防护绿地和为城市人口游憩服务的公共绿地[1]。

作为最初的城市绿地系统,其主要思想是“从城市整体出发,发挥园林绿地卫生防护、文化休息、美化城市综合功能”,其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一直强调“既照顾点,如公园、小游园等;也照顾线,如行道树、绿带、防护林等;更照顾面,如街坊小区庭院绿地,要点线面相结合。

既重视城市内部的绿地,又要注意郊区的绿化,要内外结合。

既要建设丰富多彩的大型公园,也要建设仅供附近居民休息散步的中小型公园绿地,要大中小相结合[2]。

”可见,当时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绿地系统”的概念,但城市绿化的建设思路已从城市整体出发,考虑到点线面相结合、内外结合、大中小相结合等问题。

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是在2002年颁布的《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定义指出:“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该定义说明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并承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城市综合职能。

2 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位根据2002年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现阶段我国将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绿地划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其中公园绿地、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的绿地,附属绿地属于除绿地之外的其他八大类建设用地,而其他绿地则完全属于城市的非建设用地,可见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系统中最独特的一类,它的建设涉及到城市所有类别的土地,存在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3]。

从城市形态角度来看,由于未来城市的发展,将是一个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人类在运用生态学知识和原理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必须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进行处理,以满足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需求。

在这过程中,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将成为城市职能部门的首选,城市绿地作为具有生态价值的城市空间形态之一,更是重中之重。

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绿地正逐步突破原有景观美化和休闲的单一功能,而是通过彰显生态功能在平衡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其中,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的其他绿地正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防止城市无序扩张,保持城市自然景观,并在引导和控制过程中,将原来相互对立、排斥的城乡关系转变为互补、融合的关系,使城市融于绿色之中[4]。

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指出:一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两种形式。

一种属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

另一种属专项规划,其主要任务是以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预测城市绿化各项发展指标在规划期内的发展水平,综合部署各类各级城市绿地,确定绿地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在一定规划期内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城市主要绿化树种和园林设施以及近期建设项目等,从而满足城市和居民对城市绿地的生态保护和游憩休闲等方面的要求。

这是一种针对城市所有绿地和各个层次的完全的系统规划。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遵循调查分析、提出问题、草案确定、听取专家和部门意见、提出方案、专家评审、上报审批、颁布实施的程序和途径。

在这样程序的主导下,规划方案多由专家和规划人员根据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决定,在规划方法上以定性描述为主,结合少量的定量分析,一般采用以下几种。

4.1调查分析法对于像城市绿地系统这类强调空间资源优化的规划行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过程,也是其他规划方法运用的基础,通过对规划区域绿地空间的调查研究,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能够增进对绿地空间的感性认识。

调查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包括实地踏勘、资料收集、召开座谈会等,调查对象一般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选择关键地区进行重点考察,而分析过程主要是结合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对规划区域内的绿地空间布局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和分析,为下一步的规划提供依据。

4.2综合平衡法综合平衡法是很多规划中常用的方法,如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

所谓平衡,就是处理各种相互关系。

体现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这种关系表现为将总体规划给定的内容和指标进行分解,处理好公园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之间的关系,并且预测未来发展需求,通过供需双方的比较,反复调整,最终给出平衡方案[5]。

4.3“点、线、面”分析法在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是沿用了50年代全面学习前苏联时所引入的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和相应定额指标概念,强调绿地的游憩功能,重视城市绿地布局“点、线、面”相结合原则,重视绿地按规模大小分级管理和就近服务的原则。

半个世纪以来,该理论一直是我国城市绿地建设的有力依据[6]。

因此,“点、线、面”分析法是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常用方法,“点”是指公园、小游园等,“线”是指行道树、绿带、防护林等;“面”是指街坊小区庭院绿地等附属绿地。

5 城市绿地现状5.1 国外城市绿地现状城市绿地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阶段后,从1970年开始,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引入,城市绿地建设进入生态绿地阶段。

它要求城市绿地不仅具有观赏、游憩价值,而且有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使人类通过绿地建设接近自然[7]。

国外城市绿地规划突出区域特征,要求绿地规划要符合生态性、文化性、自然性、区域性、生物多样性、野郊休闲性与人居环境舒适性,范围扩大到整个区域,提倡大地景观规划。

国外还将自然保护概念引入城市绿地,划定城市自然保护地,创建生态公园或自然公园[8]。

绿地规划利用原有自然地貌,注重在城市周围布置大面积绿地,如著名园林城市科隆市在市区外布置了内外环绿地以及森林公园、河岸水乡公园、防护绿地等;英格兰在许多城市外围划定了3层绿带;新加坡、日内瓦、平壤、堪培拉等花园城市,更如同坐落在绿与花的海洋中。

西方国家善于吸收世界优秀的造园手法,创作出富有本地特色的园林绿地景观。

5.2 我国城市绿地现状我国的绿地系统的规划工作一直是在城市规划和园林管理部门的协作下进行,由于管理体制、规划程序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管理仅局限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体会到城市内部绿地建设与城市外围绿地建设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并对城市周边绿地系统与城市绿地系统一体化的布局内容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由此可见,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的扩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9]。

6 城市绿地规划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对绿地发展呈现出多种需求,因而,今天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可能回避城市的时代特征和需求,也不应该仅仅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入和细化,而是必须主动回应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寻找适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需求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谋求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互动关联与平行发展。

因此,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途径己成为了今后的新课题。

6.1 规划的理性研究要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这样一个复杂的事物能够不断的良性发展,决策本身蕴涵着许多智慧和技巧,而不是简单地依靠过去的经验,甚至“拍脑袋”来获得,需要“科学决策”,科学性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10]。

因此,通过多学科的融贯研究,将相关领域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引入绿地系统规划,探索理性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法,将是未来研究的趋势之一。

6.2规划的综合性研究现阶段城市绿地系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其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技术层面自然是其中的一方面,但并不是最主要的,而管理体制才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国外的发展趋势来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将越来越趋于综合,不仅仅只限于绿地空间的物质规划,而且还包括规划实施、评价和管理等多方非技术性内容,因此,管理制度、保障体系、评价机制等将是今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1] 刘家麒.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问题[J].风景园林,2005(4)[2] 建设部建设司编.城市绿化历程——建国以来城市绿化重要文件汇编[M].1992:115[3] 王富海,谭维宁.更新观念,重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J].风景园林,2005(4)[4] 千庆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初探.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4):45-49[5] 吴承照.风景园林研究进展.中国园林,2000,16(3):88-93[6] 吴晓军.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1,9(6):24-26[7] 刘利民,刘明.绿量——城市绿化评估的新概念[J].中国园林,2000,16(5):31-34[8] 王保忠,王彩霞,李明阳等.国外城市绿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生态学杂志,2006,25(7):857-862[9] 张亚男,沈守云,廖秋林,吴雨.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研究进展[J].现代园林,2008,12:42-43[10] 雷芸.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