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业存在如下几点弊端:第一,创业对学生学业的消极影响不容低估。
第二,创业对校园文化形成不良冲击。
第三、不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第四,学生创业风险较大。
第五,鼓励学生创业需要付出成本。
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定义和要点:限定范围: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平均的水平,平凡的大多数。
限定方向:创业。
大学教育的范围更广,包括实习、实践、打工。
落脚点:利弊标准的讨论,是否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是否符合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还有一个时限,即针对当前的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状态。
审时度势,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情。
社会条件、个人因素、两者衔接的契合点都不成熟。
国家政策:鼓励在校大学生创办高新技术产业。
1、对方易犯的几大问题及针对的方案。
刚才我们和对方辩友在大学生创业的利弊问题中探讨了这么久,对方辩友雄辩的口才、诚恳的风度确实非常感人,但是细细想来,这似乎并没有遮盖住他们的某些偏误。
首先请允许我指出对方辨友的几点美中不足。
⑴曲解辩题,还一笑而过。
脱离辩题。
忽略了主体和时限。
⑵类比不当。
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都不是一个层次的。
⑶逻辑不恰当。
对自己失败经验的学习就能推导出在校大学生创业好?这里缺少了利弊的比较和衡量的标准。
⑷用了一些非典型的例子来以偏概全。
作论据的事例必须典型,而正方的论证正是违反了我们讨论问题所必须遵守的逻辑规则,利弊比较,是要以普遍性为基础进行衡量。
⑸没有科学分析,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⑹学习经验,过程论。
一个好的行为过程应当能推出一个好的结果。
这应当是大概率事件。
同时我也承认同样一个好的行为过程却得到了一个不好的结果这样的小概率事件。
但是统计学告诉我们,我们要论证讨论问题的时候,论据必须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所有的结果都是不好的,那么还能说这个过程好吗?过程论是另种意义的结果论,只是退而求其次的心态,而其求的就是学习经验这个结果。
这里要看到对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利弊对比。
一个行为最可能带来的后果却是应该被优先考量的!《非经典管理》。
失败率要对谁来说,一个复习得好的人他的失败率低,一个复习得不好的人他的失败率高。
事实上我绝对赞成考研究生失败率非常大的人就不要去考了,人生路很多。
不一定要成了范进才高兴。
恋爱也是一样,你追一个女孩子,明知用尽心力都还是要失败,又何必继续做无用功?我们更提倡珍惜喜欢自己的人,我到觉得这样的做法比明知失败率高还要去做好得多。
人贵在自知之明。
⑺创业是不是学习的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阻碍是什么?是主要任务吗?是学业还是学习?文凭不是不能代表真材实料吗?但是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大学的学业包括除专业之外的各种学习。
而创业的学习更功利地侧重于周旋于商业的学习。
导致知识体系的单一。
在校大学生创业只能局限在一定的专业、一定的能力和素质的圈子内。
大学生创业失败原因:第一,缺乏长远的目光和理智的分析。
第二,对自身认识不足。
第三,对创业的成功期望过高。
2、主阵地及反问:时限、标3、准和主体上。
1、请问对方辩友,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有多少呢?最成功的行业的成功率又有多少呢?如果成功率偏低,为什么你们还去做呢?2、那么你们四位辩手中有哪位去创业了?3、失败率很低,你们还提倡大家去做,而你们之中没有一位去做?这是什么道理?4、那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一下创业的流程?你是否有信心去走好每一步?5、我这边有本创业计划书,麻烦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这本出自学生之手的策划书要花多少精力和时间去做?怎么去做?应该注意什么?6、从策划书而到真正的创业行动到底有多远?存在什么困难?7、有哪家投资公司对你的计划感兴趣并且要投资呢?8、对方辩友做的真是无本万利的生意啊!自己侃侃而谈,却让我们去冒险做实验品,这不是双重标准吗?到底是以口投票还是以脚投票呢?9、那么请对方辩友你认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是否有利于资源配置呢?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吗?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吗?10、是眼前利益重要还是长远利益重要?是功利还是应该理智呢?⑴人生历练。
10、20、50岁。
荒唐。
⑵能否缓解就业压力?失败率高的情况下造成更大的事业率。
⑶你要想将实践和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话,完全可以通过大学教育及其他学习。
非得只有创业才能培养这一切吗?非得要在在校期间?大学生需要人生历练,需要社会经验。
实践并不只有创业一种。
通过拓宽当前的教育手段,增加在学期间的社会实践和兼职打工来有益地补充。
但这与盲目鼓励创业并不等同。
创业与在校的必然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⑷政策问题。
政策有导向性作用,但仍受实际情况变化。
1999年一月,教育部公布了一项有关“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
国家鼓励的是在校大学生创办高新技术产业。
诸位可别误会是开小吃店、小卖部之类。
湖北大学生科技创业风险基金管理公司作出规定,在校大学生将不再是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的投资对象,投资对象限定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大学毕业生。
学校并不支持在校学生创业。
支持对象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
⑸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和完整。
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知识都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而综合素质的完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遵循一定的客观原则,这是一个有步骤、有条理的过程。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没有厚积,何来薄发?如果创办企业需要以牺牲系统连贯的教育为代价,那么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倾覆也就近在眼前了。
创业或许能在短时间内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但是这种方式势必导致整个社会知识结构的单一和匮乏,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愿望背道而驰。
多数人上大学的机会是有限的,高等教育急需普及,这就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学生创业和搞学生创业,是喧宾夺主了,对普及高等教育来说是弊多利少。
⑹创业风险大,失败率高。
创业意味着冒险和付出,意味着失败和挫折,王选为此付出了18年在实验室里没有节假日的艰辛,比尔·盖茨苦熬了17年才有今天的成就。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可能就是对已经倒闭了的学生公司的最好写照。
李玲玲的天行健公司将被拍卖,张承建的三省坡也将停摆,由海外归国学子创办的ChinaRen被搜狐收购。
学生办公司是非常难的。
因为只要是公司,无论学生与否,它都要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与社会上任何一家公司没有丝毫区别,都要进行市场运作,都要追求利润,并参与市场竞争。
但它又因为是学生创办的,缺乏经验,这样一艘小船自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饱受颠簸,如果其团队再不能形成有效的组合,不能解决来自内部的问题和矛盾,倒闭是不可避免的。
据了解,目前国内创业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开办网站,不少人实际上是在为网络增添泡沫。
部分学生创业目的不够明确,一味追求短期效益,甚至还出现“休业练摊”的现象。
可想而知,这几年他不仅不能学到更深厚的科技知识,还可能会丧失个人修养及文化底蕴全面发展的机会,使思维技能无法历练到新的层次。
难道大学生创业就是要去练摊卖杂货、设小店卖服装、开饭馆、炒股票造就小摊主吗?大学生的创业已经步入了误区。
它使社会上的浮夸与鼓噪之风刮进了校园圣地,使原本踏实本分的青年学生被煽动得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先“上山”(即加强知识学习,追求更高学位)还是“先下海”(即创业赚钱)的两难选择中,使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迷失了方向。
较之国外的大学生创业,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创业环境还有很多亟待改进、规范和完善之处。
比如,如何有效保护创意和知识产权;如何简化和规范有关投资和商业注册的手续;如何为创业者建立有效的知识补充机制;如何宏观监测投资的执行过程等等。
⑺认清现实,把握主要任务,有自知之明。
大学为实现我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大学生有必要在这最合适的时间,做与之相适应的事,否则就是资源的浪费了。
经济学上,不讲究最好的理论,只讲究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
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情,识时务者为俊杰。
多数大学生的性格、心智、人文素养、创业的知识和能力都没有达到创业相应的标准。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对于正在为自身素质提高而努力的大学生而言,学习本身就需要极大时间和精力,而且在那么多校规的条条框框下,学生受到的约束和限制也相当多,如果再加上创业,那绝大多数大学生会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校创业更把握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切勿舍本逐末。
读书就是读书,就要好好的读书。
创业的路长着呢,没必要现在就急慌慌地上阵。
要创业等踏上社会以后也不迟啊!因为在大学中失去的学习机会以后是不能弥补的。
其实大学如果要真的好好学的话也会学到很多东西。
过早地上阵,很可能会把两方面的事情都耽误了。
这是一项风险投资,结果是难以预测的。
学业或创业都不能专心,于是都搞不好,所以不利于大学生长远发展。
相对于其他群体或者在其他时间段创业,显然弊大于利。
而至于个别可以得兼的,学会了双手互搏的人,凤毛麟角,并不值得向群体推广。
你不能说对于所有人来说跳级都是利大于弊啊。
我们说的是对在校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来说不可兼得。
如果休学创业效果会更好,对他们来说也不一定就是利大于弊。
学中文的更适合待在学校里做学问而不是去创业。
学业是基础,创业是深入,大学生首先要拥有坚实的本领才能言创业。
没有一定的技术背景,要想创业,一开始就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
现在创业条件不成熟得不偿失,所以弊大于利,即使现在有机会也不抓,以后会有更大的机会。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日前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900余位城市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过半居民认为,学生创业利在提高能力,弊在盲目乐观,眼高手低。
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生还缺少胆识、勇气、稳重、魄力、领导能力和挑战性等创业精神。
学生自身的不足也逐渐地暴露了出来。
由于大学生们对市场、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学生创业者来说,由于执行能力较差、过于乐观、缺少工作经历、商务谈判经验和管理经验等,在刚刚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大环境内,创业成功的机率则更低。
中国的风险投资体系也不完善,可享用的资源太少。
心理素质较差,真正操作起来往往眼高手低、急功近利;有的创业者一时受到挫折难以承受,沮丧消沉,甚至一蹶不振。
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找准创业的最佳时机和最佳位置,对于投身创业的大学生十分重要。
仅仅靠一个设想是不能创业的。
我们能想到的,别人早已想到,我们还有学习的压力。
对社会,大学生创业会浪费资金、时间、机会,影响教学打破平衡,所以弊大于利。
看清自己很重要了,如果你说话都会脸红,那么建议先把你的学业弄好再说吧。
看准形势很重要,刺秦王也无法改变统一的必然命运,那只是一种悲壮无谓牺牲。
内外条件是否能协调,如时代需求和个人能力等。
就算完全符合,也不能就下定言利大于弊,看标准。
个别大学生可以自主创业,但是在校大学生往往缺乏创业的条件(能力、技术、资金等),缺乏对创业的基本认识,发挥价值不一定要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