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明清文学试卷

元明清文学试卷

学院 宏业 出卷教师 系主任签名
制卷份数 专 业 班级编号 江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 14级3学期考试试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元明清文学 B 卷 考试形式:开
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年级________专业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成绩_______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 ),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2.《窦娥冤》的情节是从民间流传的“( )”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3.现存宋金时期惟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 》。

4.良辰美景奈何天,( )。

5.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 )”。

6.“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是( )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语。

7.《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的英雄好汉是( )。

8.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名《 》。

9.《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点是( )三位一体。

10.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 》。

11.清代小说中尊定了我国古典讽剌小说基础的是《 》
12.标志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高峰和总结的清代小说是《 》。

13.《桃花扇》的作者是( )。

14.朱权著的《 》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价值。

15.魏良辅的《 》是关于昆曲的重要著作。

16.清初苏州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玉 ,他与朱素臣等共同创作的《 》刻画了颜
佩韦等五个下层市民形象。

17.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 )。

18.开常州词牌之风的词人是( )。

19.《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 )。

20.明末小品文成就最大的作者是(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 )。

A .商人妇
B .村姑
C .妓女
2.元末杨维桢以诗得名,其乐府诗多揭露社会黑暗,竹枝词则饶有民歌风味,当时人称他
的诗歌为( )。

A .铁笛体
B .东维体
C .铁崖体
3.金圣叹评点过的明代著名长篇小说是( )。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4.明末注重内容辞采的是( )。

A .吴江派
B .临川派
C .骈俪派
5.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是( )。

A .历史演义
B .英雄传奇
C .神魔小说 6.《儒林外史》中王冕这个人物是( )。

A .保持人格独立,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士人的代表
B .牺牲自我和个性,追求科举功名的一般文土的代表
C .实现了科举理想,却不得任用的清苦京官的代表
7.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 )。

A .《词综》
B .《闲情偶寄》
C .《剧说》
8.姚鼐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

A .散文写作要讲求“义法”
B .“神气”、“音节”、“字句”三者相互融通
C .“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备互容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关汉卿?( )
A 、《窦娥冤》
B 、《救风尘》
C 、《拜月亭》
D 、《西厢记》
E 、《单刀会》
2.毛宗岗说“《三国》有三奇”指的是哪三位人物?( )
A 、诸葛亮
B 、刘备
C 、关羽
D、张飞
E、曹操
3.下列属于神魔小说的作品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东周列国志》
D、《西游记》
E、《封神演义》
4.以下不属于才子佳人小说的是()。

A、《好逑传》
B、《平山冷燕》
C、《镜花缘》
D、《玉娇梨》
E、《醒世姻缘传》
5.下面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题材的作品有()。

A、《梧桐雨》
B、《桃花扇》
C、《西厢记》
D、《琵琶记》
E、《长恨歌》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
1.《杨家府演义》是明代文人独创的英雄小说。

2.《水浒传》的版本有繁本和简本两大系统。

3.《红楼梦》是我国著名的才子佳人小说。

4.汤显祖的《牡丹亭》体现了他的主情的戏曲理论。

5.昆腔就是雅部。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荆、刘、拜、杀”
2.二拍
3.南戏
六、简答题(每题7分,共14分)
1.简述曲的诗体特性。

2.简析纳兰性德词与陈维崧、朱彝尊词的不同。

七、论述题(15分)
试述《西游记》的原型精神。

理道德自律上升为本体这一最高目的的鲜明而具体的体现。

原型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分作者对孙悟空仍然持肯定的态度。

与前一原型相比这里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人类的目的所以是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的。

菩萨要他们去的经是大乘之经,以“普济众生”为目的。

因而取经也就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人类冒险和牺牲的正义和壮丽的事业。

取经的过程中要经历艰难险阻,取经人不仅要战胜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阻碍,更要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才能以清净无欲之心去完成“普济众生”的使命。

艰难险阻是一种象征,他们交相出现,使得人们不难找出它与不畏艰险的探索追求精神的对应关系。

两大原型的深刻蕴涵:
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对矛盾统一到一部作品、统一到一个人物身上?它有深层的意蕴。

《西游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于这种矛盾提出了新的看法。

如观音对孙悟空使用紧箍咒,目的不是想将其致于死地,而是在对其限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孙悟空的一技之长来造福人类和社会。

两大原型还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它对捆扰在人们头脑中的个人自由和社会意志这一难题做了解答。

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价值,又指出了它得以升化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的个性自由的必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