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案例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案例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最优化教学导入,运用引导观察,树立多元化评价,体现人文性教育,为学生的创作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教材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对生活日用品的外形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它们的结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和创造热情,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创新的愉悦。

【教法分析】
背景:《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一、课件有效
美术的美来自视觉;学生学习动力则来自兴趣。

所以,课前我精心准备了9张有针对性的图片课件,在视觉上先让学生们饱餐一顿,在大量的图片冲击之下,学生在短时间内不断地进行着思维的跳跃式转换,课堂充满着游戏的快乐,且迅速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

同时还用游戏激趣的方法,把知识贯穿在游戏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得轻松,主动。

片段1:导入新课:
提问:这张红色的沙发让你想到了什么?(嘴唇)
小结:从一个形象想到另一种形象的过程就是:联想(板书)
招聘
形象顾问待遇从优要求:能为我的家族成员设计有创意的新形象!!ppt :嘴唇说话了:招聘:形象顾问
要求:能为我的家族成员设计有创意的新形象!!
师:他的家族成员都是些什么人呢?
那么就来认识一下沙发的家庭成员有哪些?
ppt :生活日用品组合
生活日用品(板书) 的联想
二、 联想方法设计合理,实用。

给联想过程归纳的添加、寻找、拟人3种方法,是我这节课最大的创新。

这样的设计巧妙地把教学重点作为3个部分来完成,使得我的教学流程不仅环节分明,而且还起到了以下作用:
1、节奏灵活,互动有效。

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再愉快的知识接受过程,也不适合超过3分钟,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大脑在40分钟内必须得到不同节奏的、多方位的按摩。

这3种方法的划分,有效地把教学重点分散,逐个击破。

并且每一小块又分别有定义、欣赏、练习这三个小环节。

教学内容结构如下:
(颜色与以下备课中的颜色一致,红色为板书内容和定义,练习部分为蓝色。

) 定义
1、添加 欣赏
定义 2个练习
方法:2、寻找 欣赏
1个练习 定义
3、拟人 欣赏
片段2:添加法的教学
一、添加启发练习1:
提问:通过观察,可乐瓶让你联想到哪种新形象?
(学生口头描述,师生共同在黑板上演示)
可乐瓶的联想有:人脸、火箭、木乃伊。

小结:简单的可乐瓶,添加了这些小零件后,居然变
化成为这么多不同的东西!?太神奇了!你们知道吗?这
个添加法就是联想的主要方法之一
欣赏雨伞多角度联想的作品。

提问:改变观察角度后,雨伞也可以有这么
多种变化,同学们,你们可以吗?
深化练习2:
1、选择你需要的角度,画出你对雨伞的联
想。

(6人一组讨论,合作作业)
2、学生练习作业展示。

小结:多角度地观察,能使我们多角度地联想,开放我们的思路。

片段3:寻找法的教学
二、寻找
葵花导入:小葵花心情
不大好,因为她的花盘丢了,
于是她找啊找啊…..这时,
刚好网球拍从她身边经过,
这下可好了,来看看发生了
什么?
ppt:佳作欣赏(看看还有哪些物品也来帮忙了?)
二、寻找(板书)
小结:寻找法是根据形象内部的特征,寻找相似的日用品。

深化练习3:学生找,教师启发。

师生互动完成
提问:除了图中的物品,你还能用什么来做葵花的花盘?启发:它们就躲在教室里面哦!!
教师现场出示身上的纽扣,手表,硬币,学生笔盒里的量角器,削笔刀等
小结:学会观察,学会发现,身边最不起眼的地方,都能令我们联想!
ppt:佳作欣赏:
除定义是由老师引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以外,欣赏和练习的环节都属于学生自主思维、判断的时间。

这样做的结果使得课堂上有了3次非常活跃的互动过程:其中穿插了学生参与示范画的环节2次:(可乐瓶)和(向日葵花盘的寻找);学生小组讨论并动手试验1次:(雨伞的联想)。

从学习节奏上来看,这个设计是令人舒适的。

起到了让学生们学得轻松、专注时间得以延长的效果。

课后学生反馈都纷纷感叹:这节课真有意思啊!
并且,更多的课堂讨论与交流,使学生们乐于融入课堂,这也能给其他同学以启发,即使个别学生的思维暂时没有活跃起来,别人的描述也会激活他的思维,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有
收获。

最后要补充一点的是: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顾虑,联想是很感性的一个过程,给联想设定方法,会不会反而桎梏了儿童的思维呢?
对此我要强调的是:联想的确需要方法,虽然方法没有一定的,但还是归纳出3种。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在方法的传授中,学生潜移默化了主动寻找事物规律的心理品质,用鱼的形式给学生以渔的启发,为他们今后的思维发展做了一次隐形的铺垫。

【课后反思】
10岁的儿童处于发散思维形成的萌芽期,他们对发散思维是懵懂的,但是绝对存在,且学生个体之间差距甚大。

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希望能培养、启蒙学生的发散思维,于是重点介绍的是联想的添加法和寻找法,意在让学生注重事物外形的联想。

可是从下面的作业分析看来,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形和我的预期是有差距的:
80%的作业都是以拟人化联想为主!选用拟人法的是班上所有的女生和少部分男生,上课之前我认为拟人化联想是很低幼的,6、7岁的儿童都能给日用品加上五官、小衣服、小胳膊小腿,所以在教学重点中我没有突出此法,可学生的作业倾向却说明,她们似乎更愿意做这种情感型的联想一些。

但是从课堂情绪反馈来看,他们对外形联想分明是很激动的啊?这说明对10岁孩子来说,她们能理解并欣赏外形联想,但是多数人并不渴望立刻做这样的联想,这个普遍现象我认为是值得教育者再探讨的。

(拟人联想中也不乏有趣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只占拟人画法里的5%,)
只有20%的学生运用了物体形状进行联想。

有了这次教学过程和学生作业的对比,我的思考是:
联想是感性的,而思维培养训练则是一门科学,通过这次教学,我想明确提出的是:拟人联想和外形联想是完全不同的2个思维领域,都有着很广泛的拓展空间,学生从中的获益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科学的做法是:在本课的教学目的和课型设计上,应该完全区分开,不能混战。

作业也应该分开要求。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本课中有更全面的收获。

这应该是对美术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更精细的要求吧。

第2点思考:
我认为这节课的作业评价应重过程而不是仅仅要求得到一幅漂亮完整的画面。

上面那4张令我感动的作业,在视觉效果上都是不大夺目的,远不如女生们那些内容平淡却技法老道的拟人法联想作业,但是我还是大为称赞了这4张作品!
只要是孩子大胆的想象,哪怕提出怪异可笑的想法,或者是表现形式非常朴素,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以往只强调对美术技能技法的评价,而忽略学生的情感,更何况,创造就是最伟大的情感啊!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多样的,这决定了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