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简介
教材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 充分考虑学生特点,让学生成为学习 主体。
由于教材设计的任务是灵活的、开放的,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较少的学生,可以从最基 本的方法着手,完成任务中最基本的部分, 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较多的学生,可以在较 短的时间内完成基本任务,然后继续拓展、 探索更高层次的知识与技能。
教材特点
6. 适时、适当地进行课程整合。
典型课例的教学步骤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特点,实际教学时,通常按以下 步骤展开:
① 创设学习情境——导入。 ② 呈现任务。 ③ 讲解演示。 ④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协作完成任务。 ⑤ 总结评价。
创设学习情境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从 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创设与当前学习 “任务”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总结评价(二)
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 教师可以从是否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以及 能否恰当地用到当前的任务中来进行评价。 学生可以从创意构思水平上进行互评,即作 品是否新颖、美观、合理、协调等。
第一册(下)
• 第1课 认识“我的电脑” • 第2课 美化桌面 • 第3课 用画图处理图形 • 第4课 用好帮助功能 • 第5课 学会使用软盘 • 第6课 认识资源管理器 • 第7课 管理好文件 • 第8课 管理文件的技巧
教材特点
3. 遵循信息技术教育规律,注重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 基础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发展性 2.综合性 3.工具性 4.实践性 5.学生主体性 6.信息化
教材特点
教育部2000年11月颁发的《指导纲要》中指出: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 技术为主”,这为我们指明了“教什么”的问题。
3.学会使用软盘,并将文件保存在软盘中,并 能打开。
4.掌握Word文字编辑、表格制作、图文混排、 打印预览基本方法和技巧。
5.初步了解小报版式的设计要求。 6.能够应用Word制作电脑小报(可以与人协作 完成)。
二、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共15课时)
第2课 美化桌面
1课时
第3课 用画图处理图形 1课时
《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 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 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 技能……”可以看出,明确了必须立足于让学生 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思想 。
教材特点
2. 以基本操作为切入点,注重基础知识与基 本技能的学习。
要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就要以基本 操作为切入点,以信息技术学科中最基本的知识 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 普遍性、迁移性和长远性。学生在熟练基本操作、 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后,就能够融会贯通,领悟 有关方法。
与其他学科比较,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 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学科。教学中应淡化该课程的“学 科性”,强调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已从单一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学习转向 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课程整合为 基本理念、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认 知工具、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 能够学习有关学科的知识,还能逐步感悟信息技术学科 的学习方法以及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方法。
1.了解网络以及因特网的基础知识。 2.初步应用浏览器在因特网上信息搜索、浏览以及下载图 片、文本。 3.初步掌握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 4.初步掌握用Word制作网页并能对网页进行超链接 5.了解计算机安全使用常识,初步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 方法 6.初步掌握软件的安装与卸载 7.初步掌握用WPS 2000编排文章,并能制作艺术字与特大 字 8.初步掌握WPS 2000模板的使用方法
2.难点
(1)图形的翻转/旋转、拉伸/扭曲 (2)文件或文件夹的操作灵活性,鼠标器的单击、右击 (3)回收站的作用与使用 (4)灵活使用多种获取帮助的方法 (5)Word窗口功能区及其重要功能 (6)特殊符号的输入 (7)文章的修饰、段落的缩进与行距的调整 (8)文档中插入图片的各种方法 (9)表格的插入与修饰
然而.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基础与核心的信息技 术知识浩如烟海,而且在不断更新变化,学生面对这样 一个巨大的、繁杂的知识网络,往往会感到茫然并产生 畏难情绪。因此,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不仅要帮 助学生找到最佳的知识切入点,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者 角色,还要帮助他们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许多专家提 出了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
(5)使用“插入表格”命令制作简单表格;使用“绘制 表格”工具修改表格;重点是简单表格制作。
(6)简略介绍小报版式的设计,要求美观、协调。
第二册(上)
• 第1课 认识计算机网络 • 第2课 访问Internet • 第3课 浏览网上信息 • 第4课 便捷地浏览信息 • 第5课 学会下载网上信息 • 第6课 用浏览器收发邮件 • 第7课 用Outlook收发邮件
要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协作学习环境,允许学生随时 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等。
针对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能力,还需提供必要的学习 资源,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表格、数据、有关信息 的网站地址等等。这样做,可以为学生节省时间,避免他 们走弯路,保证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呈现任务
向学生布置、描叙任务,说明任务的具体 要求,或者提供适当的样例,并引导学生对任 务进行分析,明确学习的步骤,避免学生茫然 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教材特点 小学阶段6个教学模块
模块一 模块二 模块三 模块四 * 模块五 * 模块六
信息技术初步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用计算机画画 用计算机作文 网络的简单应用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教材结构
结构体例
2. 设置的栏目
• 指明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 标明了操作步骤,指导学生动手实践的内 容,供学生边看书边操作。
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是一个逐步积 累的过程,然而,信息技术涉及众多基础与边 缘学科,由于受到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年龄 及心理特征等方面的限制,在小学阶段,不可 能也没必要向他们系统地介绍这些知识。因此, 教材打破了信息技术的学科体系,把基础知识 渗透到具体的实例或任务中,采取“适时渗透、 逐步积累”的方法,适时、适量地引入有关的 概念和思想方法。
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二)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协作,在互帮互助中共 同进步。例如,可以让优秀的学生担任“教师” 的角色,在“教”别的同学中学习。“教的学生” 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反思自己在知识、技 能、认知策略方面的收获,被教的学生能够快捷 地达到学习目标,分享别人的成功体验,加深同 学间的情感,但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讲 出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即讲述“我是怎 么知道的”而不是“我所知道的”。
第14课 插入表格(一) 1课时
第15课 插入表格(二) 1课时
三、考 核
可采取操作考核,如:指定主题,制作图文并茂 的电脑小报,并保存。
四、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建议
1.重点
(1)设置屏幕背景与屏幕保护程序 (2)图形的翻转/旋转、拉伸/扭曲以及改变图形大小的操作方法 (3)创建、复制、删除、移动、查看与查找文件或文件来 (4)将文件保存到软盘中以及打开软盘中文件的操作方法 (5)使用Windows98及应用程序的帮助功能 (6)进入与退出Word的方法 (7)能正确输入汉字和特殊符号 (8)存档文件的打开 (9)段落的缩进、调整行距 (10)首字下沉、设置背景、插入页码 (11)图片、标注、艺术字的插入 (12)表格的插入与修饰
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一)
学生通过亲自探索事物的关系和规律,能产 生兴奋感,激发学习动机。因此,在学生有可能 自主探索、尝试的环节上,要大胆放手,教师切 忌大包大揽、平均用力,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而 是要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最 近发展区),通过提问、观察、交谈来引导学生 对解决问题所需的策略进行探讨。
讲解演示
对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针对要完成的任务,教师要研究教学内容的 结构,抓住核心知识与技能,分析各种应用软件 之间的共通之处,向学生讲清楚涉及的基本知识, 尤其是在操作过程背后隐含的思考、分析过程以 及采用的方法。在教学重难点上,更需要多引导 演示,而那些由核心知识与技能衍生出来的知识 与技能,则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去自主学习。
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
[第一册(下)、第二册(上、下)]
教材特点
小学阶段5项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 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 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 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 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第一册(下)
• 第9课 用Word写作文 • 第10课 修饰文字 • 第11课 段落排版 • 第12课 整体修饰作文 • 第13课 插入图片与艺术字 • 第14课 插入表格(一) • 第15课 插入表格(二)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画图处理图形的技巧,能够用画图完成 一幅创作画。
2.掌握文件或文件夹的创建、复制、删除、移 动、查看的基本方法技巧。
2. 以基本操作为切入点,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 能的学习。
3. 遵循信息技术教育规律,注重任务驱动。 4. 遵循“由浅入深、逐步渗透”的教学规律。 5. 充分考虑学生特点,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6. 适时、适当地进行课程整合。
教材特点
1. 以《指导纲要》为依据,致力于提 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