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言语沟通: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非言语沟通: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非言语沟通: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人际沟通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其方式有二:一是使用语言或文字符号进行的沟通,叫作“言语沟通”,一是借助手势、动作、表情等非言语因素构成的符号系统实现的沟通,叫做“非言语沟通”。

在人际交往中,“言语沟通”是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式,而“非言语沟通”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通过实验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资料的总效果=7%的言语+38%的声调+55%的非言语。

另一位心理学家伯特惠斯戴尔就人际交往中非言语沟通发生的数量进行推测,在两人的交往中,言语所传递的信息不到全部信息的35%,而65%以上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的形式传递的。

不管两位心理学家定量的数据的准确度如何,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出“非言语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活动,是师生之间对知识和情感信息的传递和接收的过程。

教师作为信息的载体,不断发出各种信息,学生通过不断接收各种信息,使认识、情感等得到和谐的发展。

这样一个信息双向交流过程的有效实现,除了“言语沟通”外,也必然要依赖于“非言语沟通”。

“非言语沟通”在教学中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存,所有的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它,或象征,或意会,或强调,或描述,或评价。

可见,“非言语沟通”与课堂教学关系密切,主要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辅助言语沟通。

课堂教学主要运用的是“言语沟通”,教师通过有声语言向学生传递信息,传授知识。

但是,教师在讲解知识,特别是讲述那些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或事件时,如果伴以或憎恶,或鄙睨,或兴奋的脸部表情,辅以相应的手势动作,那么就能加强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增强“言语沟通”的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引起学生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客休的指向和集中,是学生进行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相对强烈的刺激物、背景中突出的刺激物、活动变化的刺激物和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正具备了这些特点,因此能吸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3、激活学习情绪。

学生智力潜能的发挥,受其学习活动中情绪状态的影响。

由于教师的表情、心境和态度,教师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极大暗示性和感染力,因此,教师积极的“非言语沟通”能引起学生肯定的情绪体验,激发和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4、扩大信息数量。

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收量成正比。

而要扩大学生对教师所发出的有用信息的接收量,就必须增加对学生信息接受感官的刺
激。

在保持教师言语发射量的同时,恰当地使教师的非言语作用于学生的视觉系统,能扩大对学生感官的刺激面,从而扩大信息的发射及接收的数量。

5、调控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个别学生发生违纪行为,如果停止教学用言语手段处理,不仅会损伤学生的自尊,而且会浪费其他学生的时间,影响教学进程。

而“非言语沟通”则可以避免“言语沟通”的弱点,可以进行个别交流,如一个不经意的眼色、手势,忽然降低语调,不露声色地对某个学生靠近等,都能起到及时阻止违纪行为的作用,使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

当然,“非言语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还有一些,如沟通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等。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非言语沟通”,发挥“非言语沟通”的作用呢?下面就目光、表情和体姿三方面作些说明:
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一个人传情达意,作了言语外,主要靠眼睛。

据科学家研究,人的眉毛有四十多种变化形态,眼皮的闭合有二、三十种之多,加上眼球的转动等,眼睛所发出的信息,可谓繁纷复杂多样。

课堂上,学生正是通过教师丰富多采的目光,窥探教师的心境、态度,引起或亲近,或疏远,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师生关系,导致或优或劣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目光的使用上,教师要做到:注视学生,炯炯有神。

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既不要长时间地直视某个学生,也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有被忽视、被冷落的感觉,更不能东张西望,目视天花板或地面。

特别要注意自己的目光与全班学生的目光保持“对流”,以便随时调控。

表情
人的面部具有精确分化的肌肉组织和精细分化的血管系统,并且有接受有机体刺激的十分敏感的受纳器,是人体语专的“稠密区”。

人们能够通过脸部形态和色彩的变化,把某些难以或不宜用言语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准确、精密地表露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部表情要做到:亲切自然,温和适度。

教师的表情要发自内心,不能装腔作势,更不能口是“情”非,故作姿势;要温和亲切,以减轻师生间的角色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打通师生间的情感通道;表情变化要适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体姿
教师的一招一势、一举一动具有鲜明的直观性,是教师感情在体姿上的表现。

教师体姿端正,走路稳健,能增加讲课的吸引度和可信度,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同学生谈话,或听学生答问时,身体微微倾向学生,是表示礼貌和兴趣,可以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欠身点头,是表示谦虚和热情,能增进学生的好感和坦诚,等等。

因此教师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恰当运用体姿,做到:准确得当,
自然贴切。

体姿中最突出的是手势,由于手与大脑中的感觉区和语言区联系十分紧密,一个人的愉快、苦恼、兴奋等都可以用手势表达出来。

手势的类型有多种,一是象征性手势,主要比划在它的范围内包括不了的事物,如大河、高山、宇宙等;二是象形性手势,用来比示某些事物的原形原状,如大小、高低、方圆等;三是号召性手势,含有指示、命令的成分,如前进、冲锋、分开等;四是情绪性手势,表现教师对某种事物和现象的态度,如肯定、否定、疑问等。

对于这些手势,教师要区别情况,恰当选用。

此外,教师在运用“非言语沟通”时还必须遵循如下原则:①准确。

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语言必须符合科学,要准确、明白,与此相配合的“非言语沟通”也同样如此,要与讲课内容密切相关,严格限从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②简洁。

《礼记•学记》中说:“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举譬而喻。

”教学语言尚且如此,“非言语沟通”更不能多用滥用。

整堂课教师象木头一样照本宣科固然可恶,从头到尾眉飞色舞,指手划脚同样也令人生厌。

简洁,就是不到非用不可时决不轻易使用。

③协调。

就是必须与课堂教学的气氛、具体的情境和学生的实际相一致,相协调。

④优美。

优美的语言可以使人心醉神迷,优美的体态也可使人赏心说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