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非言语沟通的作用

论非言语沟通的作用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但语言并非是人类唯一的交流沟通方法,其实非言语沟通也是人们经常在应用的, 它往往比言语交流更为常见,也更具有表达力。

我国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空城计”,讲的是:“武侯弹琴退仲迟”。

诸葛亮守着空城,在城楼上镇定自若,笑容可掬,焚香弹琴。

司马懿的15万大军不战自退。

这就是非言语艺术运用的成功案例。

尤其在当今这个发展迅猛的信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早已远远超越语言和文字这种单一的沟通方式,而是更多的利用大量非言语的表现形式来进行信息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传播。

本文从非言语沟通的概念出发,结合其特点和实际案例,着重解释解释了什么是非言语沟通以及非言语沟通在人际之间交流和沟通中的作用。

关键词:非言语沟通特点作用论文提纲:一、非言语沟通的概念二、非言语沟通的特点1、普遍性2、民族性3、社会性4、审美性5、规范性6、情境性三、非言语沟通的分类及表现形式四、非言语沟通的作用一、非言语沟通的概念:所谓的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非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

换句话说是人们利用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实物标志、色彩、绘画、音乐、舞蹈、图像和装饰等非自然语言为载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美国口语学者雷蒙德.罗斯曾经分析,在人际沟通之中,人类所获得的信息总量,只有35%是通过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剩余的60%则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

其中仅面部表情可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

为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公式:信心传递/接受的全部效果=词语(7%)+表情(5%)+声音(38%)。

二、非言语沟通的特点:非言语沟通具有六个特点,分别为:普遍性、民族性、社会性、审美性、规范性、情境性。

1、普遍性在人类沟通过程中,几乎每个人从小就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了非言语沟通的能力。

据考证,这种沟通能力的获得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本能。

人类产生以后,就开始了人与自然界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活动,这种非言语沟通是人们在语言符号产生之前就已是最重要的沟通形式了。

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的非言语沟通能力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这种非言语沟通能力不仅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

不过,由于各国文化的不同,这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就一般意义上来讲,与各国各民族所用的语言比较起来,非言语沟通的信息共享更强一些。

国际音乐节和舞蹈节邀请了许多国家的歌唱家一起同台演出,有时并不需要说同样的语言。

音乐和舞蹈可以跨越言语障碍进行人与人之间的非言语流。

2、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决定了其特有的非言语沟通符号。

例如,在我国的侗族,如果不会唱侗族大歌就几乎被人视为残废;比较典型的人际沟通例子是人们通过握手、拥抱和亲吻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欢迎和爱抚。

在欧洲一些国家,亲吻、亲鼻是一种礼节,是一种友好热情的表示,尤其是对女性而言。

但中国人往往不太习惯,而更习惯以握手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感情。

3、社会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人们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都对非言语沟通产生影响。

社会中的不同职业角色,不同阶层都对非言语沟通有着较细微的规定性,如有些年轻人喜欢以相互用手拍肩膀以示友好或表示“哥们儿”。

然而,如果用同等方式去向父母亲或年龄较大的长辈使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友好就显得缺乏礼貌了。

4、审美性非言语沟通所表现的行为举止是一种美的体现。

对此类行为的认同的基础是人们的审美观念。

人们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年龄、经历有着很大关系,例如人的仪表美就是一个有争论的题目。

对女人梳妆打扮、抹胭脂、搽口红、戴首饰等是一种美的表达,但也有可能给别人传达一种过分轻浮的信息。

如果沟通的参与者意见不一致,对外在美所体现的心灵美看法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际沟通。

5、规范性这种规范性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个民族受着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对非言语沟通所产生的社会认同。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着被大家承认的行为举止准则,在运用非语言符号时,要考虑沟通对象的文化因素、民族因素、环境因素、年龄因素、心理因素、社会道德因素等等。

一旦忽略了某种非语言符号所特有的规范性,便会造成误解和障碍。

6、情境性非言语沟通一般不能够单独使用,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条件、环境背景、包括与相应语言情境的配合。

只有那些善于将非语言符号与真实环境背景联系起来的人,才能使非语言符号运用得准确、适当。

在信息传播和表达情意的过程中,语言沟通一直是不可取代的方式,然而,许多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告诉我们,非语言沟通同样不可缺少,而且极为重要!三、非言语沟通的分类及表现形式:非言语沟通的一般分为动态语、静态语、类语言、和辅语言,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态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头语:1、点头:可以表示多种含义。

2、摇头:一般表示拒绝、否定的意思。

3、仰头:表示思考和犹豫的意思。

4、低头:低头一般表示两种含义:一是陷入沉思时,表示精神很集中;一种是受到批评、指责或训斥时,表示认错、羞愧和无地自容。

(2)手势语:手势语一般分为指示手势、情意手势、象形手势、象征手势。

许多书中记载了伟人演讲时具有特色的手势,例如列宁演讲时喜欢挥动右手用力一斩。

孙中山先生演讲时时常拄着手杖。

林肯演讲时为了表现欢乐情绪,两只手臂形成50度的角,手掌向上好像已经抓住了喜悦。

讲到痛心的时候,他便紧握双拳,在空中用力挥动。

这些例子说明接触的政治家在公众场合很注意使用手势语,以吸引民众。

(3)身体语言:身体语言主要是指身体姿势显示出的气质。

优美的身姿能反映岀一个人良好的思想意境和情感世界,并能成为调动他人情绪的有力手段,也最能表现出不凡的风度。

例如:当一个人突然起身,整个身体背向你或者紧缩双肩,身体向后倾斜,显示出的就是“拒人以千里之外”或者“心不在焉”的态度。

一些顾客也会利用清嗓子,擦手或用力地一捏耳朵或者换股左右等方式来传达明显的抵触情绪。

相反,当一个人身体前倾,双手摊开,握手有力,双臂放松,双腿交叉叠起并朝向你则会传递可行性的信号。

(4)面部表情:表情是最能直接反应出一个人内在情绪的方式,如一个人开心时会大笑,而伤心则会哭泣。

此外眼神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途径。

例如,直视表示平等,仰视表示崇敬、期待,俯视表示权威、支配。

长时间注视则是一种失礼行为,也可以认为是挑衅,刚看一眼就闪开则会被认为是做贼心虚,诚心不足。

长久不注视则是冷落对方、不重视对方或者对谈话不感兴趣的表现。

中国古人对某人喜欢,则用青眼注视对方,即青睐,讨厌某人则用白眼。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提到的阮籍就是这样待人的。

鲁迅说“白眼大概是全然看不见谋子的,恐怕要练习很久才能够的。

青眼我会装,白眼我却装不好。

”(5)人体接触:人体接触主要包括职业性接触,如医生给病人检查时与病人的身体接触。

礼貌性接触,如握手,礼节性的拥抱。

有爱性接触,如朋友间的深度的拥抱等。

情爱性接触,如恋人之间互相挽着手臂。

2、静态语:(1)空间效应:空间效应主要包括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两个方面。

和运动体态一样,静止体态也是一种沟通手段,也能沟通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无论是站或坐,无论是正襟危坐还是斜依外靠都传递着一定的信息。

在人们交往沟通中的人际距离虽然是无意中形成的,但却反映了人们之间已经建立或者希望建立的关系。

例如和女友走在路上一般都会并肩携手共行,和普通女性朋友一起走在路上,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2)时间控制:掌握时间能传递相关的信心和态度,控制时间还包含着行为是否礼貌的信息。

(3)环境布置:在整洁、优雅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不仅让人感到舒适愉悦,还会让人精神放松,有益于身心健康。

(4)衣着仪表。

3、类语言:类语言交际符号是指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语言外符号系统,它是功能性发音,不分音节,而发出的声音。

诸如哭声、笑声、哼声、叹息、咳嗽、掌声以及各种叫声。

在人际交往中,熟练掌握类音节语言的成分,将有助于通过声音来判断对方的情绪,了解人们的需求,以便能及时做出反应,实施有效的沟通。

4、辅助语言:辅助语言指的是语言的非言语部分,包括语速、音量、音质、银色等声音要素。

四、非言语沟通的作用:非言语沟通的作用从空城计这个著名的故事里就可以看出了,诸葛亮妙用非言语沟通的技巧传给司马懿一个信息,吓退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而转危为安。

由此可见,在非言语信息的传播领域里,可以说是“眉来眼去传情意,举手投足皆语言”。

非言语沟通作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使用非言语沟通符号来重复言语所表达的意思或来加深印象的作用。

具体我们使用自己的言语沟通时,附带有相应的表情和其他非言语符号。

例如,当你对一件事表示同意时,你会一边说“可以”或“很好”,一边点头。

相反当你对于某件事情不认同时,往往会一边说不一边摇头,这就表现出非言语的符号起到了重复发言或加深印象的作用。

2、替代语言。

有时候某一方即使没有说话,也可以从其非言语符号上比如面部表情上看出他的意思,这时候,非言语符号起到代替言语符号表达意思的作用。

例如在噪声较大的工地上,人们根本无法听见对方的讲话,,便可以用手势来指挥吊车工作和其他车辆停车。

但是这种替代是有条件的,就是必须是处于同样的文化氛围或者普遍被人们认同才能应用,否则就会产生误解,例如哑剧演员在表演时,一句话也不说,完全凭借手、脚、姿势等非言语符号来表达特定的剧情。

而对于那些有较少舞蹈语汇的人来说,由于不能完全理解剧情也会觉得乏味。

3、非言语符号作为言语沟通的辅助工具,又作为“伴随语言”。

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有力、生动、具体。

如一个人下定决心时,会拍案而起,将手一挥,这个动作很可能伴随“就这样决定吧”这类语言。

4、调整和控制语言,借助非言语符号来表示交流沟通中不同阶段的意向,传递自己的意向变化的信息。

在和年龄大的农民交谈时,当他不想讲话时,或者对你的观点不太赞同时,往往表现为不断地抽烟袋。

有时在讲话之前需要考虑时也有这种情况,即是烟袋锅已经灭了。

参考文献:[1] 梁斌,胡京林.非言语沟通及其作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2] 蔡杰. 非言语沟通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02)[3] 雷有华. 常见非语言沟通的形式及意义[J]. 家庭护士,2007,(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