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ppt
第六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ppt
44
(3)复合句(2-3岁)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比较密切 的单句合起来构成的句子。中国儿童2岁开 始说出为数极少的简单复句,4到5岁发展 较快。 有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
45
联合复句
联合复句中出现最多的是并列复句,其 次是连贯复句和补充复句。 连贯复句——“吃好饭以后,我在家里找 小华玩了一会儿,就看电视了”; 补充复句——“我搭东西,我搭桥”
52
非语言策略 是儿童理解句子的一种策略,指儿 童在理解句中某些词时,常根据参 照物的特点和自己对事物的预期来 理解词义的策略。
53
四、语用技能的发展
语用技能是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 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 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 方面的技能 1.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2. 听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3
第一节 语言准备期 ——前言语阶段
4
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分产 生和理解两方面的准备。
5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 ——语音的发展
6
婴儿期言语的发生与发展
一般认为,婴儿说出第一个与某一事物 有特定指代关系的母语中的一个词,就 标志着言语的发生。 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在10-14个月之间。 婴儿言语的发生期,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50
(2)句子的理解策略
(刘金花主编教材P125)
事件可能性策略 指儿童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 而不顾句子的句法结构来确定各个词在 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如动作 对象、动作者等 。如儿童将“用小羊打 鞭子”理解为“用鞭子打小羊”。
51
词序策略 指儿童完全根据句子中词的顺序来 理解句子。如儿童常常将“女孩被 男孩推倒”理解为“女孩推倒男 孩”。
23
二、语义的发展
24
1.普通名词
婴儿最初的单词通常是他们熟悉的食物 的名称。 大致出生10至13个月,产生最早的单词。 18个月时儿童平均拥有50个能说的单词, 100个能理解的单词。个体差异显著。 18个月起词汇量骤然增长,即“命名骤 增”。 6岁词汇量大约10,000个。
25
词的扩张和缩小在2-6岁儿童中普遍
31
3.时间词
对于时间阶段的词,3至6岁儿童首 先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然后向 更小的阶段如上午、下午、晚上、 上午几时,以及更大的阶段如今年、 去年、明年逐步发展,到6岁已全部 掌握。
32
对于时间次序的词,儿童先理解 “现在”,然后理解“已经”,最 后为“就要”。 一般情况下,单一的时间“先”、 “后”比合成时间词“以前”“以 后”先掌握。
7
1.反射性发声阶段(0-3个月)
哭是新生儿最初的发声,也是新生儿的 一种生理需要,即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 出生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的哭声还没有 分化,虽然引起哭的刺激有多种,但所 引起的哭声基本上没有区别。
8
出生1个月以后的婴儿,哭声逐渐带 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 哭声。不同刺激引起的哭声也明显 不同。2个月大的婴儿在舒服的时候, 能发出ai、a、e、ei、ou、nei、ai、 i等音。
37
5岁左右开始注意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但还 没有掌握正确的搭配方法。他们常使用的策 略: 一种是根据名词所指事物的动作或功能,以 动词作为量词来使用。 另一种策略是根据名词所指事物的状态,用 形容词作为量词。
38
三、句子的发展
39
1.句子的产生
40
(1)不完整句
单词句(1-1.5岁):儿童用一个单 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 的意思。 特点是:单音重叠;意义不明确; 与动作紧密结合;词性不确定。
54
第三节 语言获得理论
55
目前有几种关于婴儿言语发生、发 展内在机制的理论假说。这几种理 论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 对于人类个体来说,言语是先天就 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 的,还是主动创造的?认知与言语之 间的关系等等。
56
一、环境论
57
1.模仿说
阿尔波特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 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 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 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其中 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怀特赫斯特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 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创造和选择 的。
18
第二节 语言发展期
19
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 标志儿童进入了语言发展期。 婴儿期言语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先听 懂,后会说。
20
一、语音的发展
获得语音的不同观点:音位、掌握区别性特 征、学习词 语音发展到一定时候,儿童获得把听觉模式 转换成自己发音的方法,一般称语音规则 (语音过程) 。 儿童运用这些规则把复杂的单词简化到自己 可以发出的水平,由此产生许多发音的错误。
33
4.空间方位词
儿童掌握空间方位词的水平随年龄 增长而提高,提高最快的是在3岁到 4岁之间。其获得空间方位词的大致 顺序为里、上、下、后、前、外、 中、旁、左、右。
34
5.指示代词
我国研究发现,幼儿对“这”、 “这边”、“那”、“那边”的理 解没有先后差异,而语言情景的不 同及儿童的自我中心对指示代词的 理解具有明显的影响。
26
对产生扩张原因的解释:
克拉克提出了语义特征假设,认为儿童最初 学习词时不是一下子掌握所有特征,儿童并 不知道成人关于这个词的全部含义,而是把 词义和某些特征等同起来,就出现了词的使 用范围扩张。 斯劳宾则认为,主要是由于当时在儿童的主 动词汇中尚无“马”和“羊”等词,而这些 动物都有类似于狗的地方,因而临时借用已 知的词来称呼。
21
儿童语音的发展就是这些简化过程 的逐渐减少,直至说出的单词与原
型相符。
规则有两类:改变(替代、同化、 删除),选择(避免发某个音和倾 向发某个音)
22
在婴儿期语音发展的基础上,一般认为2-3岁 幼儿的言语发展,可分两个子阶段: 1岁末到1岁半,是理解言语阶段。 1岁半到3岁是积极的言语活动发展阶段。到 3岁末,幼儿已经完成了从感知语言到说出 的语言的过渡。 一般认为,在正常教育下,4岁儿童的语音 发展基本结束,已经能够掌握本族语言的全 部语音。
第六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1
【教学目标及要求】
1、深刻理解行为主义的语言获得理论。 2、深刻理解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 3、理解前言语期的特征。 4、深刻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标志及词义 的发展特点。 5、理解儿童句子的发展阶段。 6、掌握儿童句子理解的策略。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 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 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以词为 界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
29
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
其次使用的是描述味觉、温度觉和机体 觉的形容词。 接着使用的是描述动作和人体外形的词。 最迟使用的是描述情感及个性品质的词 和描述事件情境的词
30
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
(2)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 (3)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 (4)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58
2.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 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还特别 强调“及时强化”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 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在婴儿言语之后, 马上就给予强化,将有利于帮助婴儿形 成言语行为。
9
3个月末,婴儿的哭叫不仅由生理需 要引起,也往往由于社会交往的需 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有经验的 成人,可以从婴儿的哭声差别辨别 他们的不同需求。
10
2.呀呀语阶段(4-8个月)
呀呀语阶段(连续音节阶段),5个月进入, 9个月达到高峰。 从呀呀语开始,儿童的发音需要经过 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逐步增加 符合母语的声音;一是逐步淘汰环境 中用不着声音。
15
二、语言理解的准备 ——交流的发展
16
1.语音知觉
婴儿对言语刺激敏感,1个月的婴儿具 有语音范畴知觉,具有在两个范畴之 间的辨别力,而不是在一个范畴之内 的辨别力。 使声学提示转化为语音特征;只有忽略 大量的语音范畴内的变异才能使语言 的理解成为可能。
17
2.语词理解
8、9个月,已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出 相应的反应。以动作来回答的反映最初并非 是对语词本身确切的反应,而是包括语词在 内的整个情境的反应。不能把词从复合情境 中分离。11月左右开始逐渐分离,才真正理 解词的含义。此时儿童能理解,但不能说, 称被动性语言。只有出现主动性语言(1岁 左右)才标志符号交际的开始。
27
使用范围缩小原因的解释
产生使用范围缩小现象的原因是儿 童对某类事物的基本属性尚未达到 适当的抽象概括水平。
28
2.形容词
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 (1)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到事件情境的 描述。 儿童最早使用的是描述物体特征的形 容词。其中颜色词出现较早,但各种 颜色词不同时出现,其顺序:红;黑、 白、绿、;蓝;紫、灰;棕。
13
成为一个交流者
成年人要对婴儿的喔啊声和咿呀语作出 反应。 到4个月时,婴儿能够与成年人同时看 一个方向,这种技能在12到15个月时才 较为成熟和精确。此时,父母经常对婴 儿观看的东西说一些话,说明婴儿所处 的环境。具有这种共同关注经验的婴儿 可能说话较早,词汇发展较快。
14
轮流说和轮流游戏
在3到4个月间,婴儿就能以轮流说的形式开 始交谈。婴儿说,看护者回应,等待婴儿反 应,然后再循环。约6个月时,亲子之间的互 动开始加进了轮流游戏,如拍手游戏和藏猫 猫。起初,成人主要是维持这种游戏性的交 流,到12个月时,婴儿能主动地参与,与父 母交换角色。在此过程中,他们练习了人类 交流的轮换模式。
41
电报句(1.5-2岁) 婴儿说出的句子还不完善,象发电报一 样,因此又称电报句阶段。
出现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 句。妈妈鞋,娃娃排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