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教案第一章:空间的概念和意义受到哲学和美学的影响,“空间”一词作为相对独立而又具有明确含义的专业术语,于19世界末在德国建筑领域被提出。
20世纪中叶,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核心的专业设计主题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并被提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设计者们开始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研究居住与生存空间,将空间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综合考虑和设计。
一、空间是什么当我们将空间一词拆解为“空”与“间”两个单字来分析时,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了。
(1)“空”的解释“空”:即虚,广大、无际之意。
《文选·左思·<咏史诗>》:“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李善注解:“空,廓也。
”纯粹的“空”的概念是:“空”是一种不以我们的意识和认知程度而改变的客观存在;是万物纯爱的基础之一,是一个没有限定,没有边际,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在空间一词中,我们可以将“空”理解为一个定语,明确了我们的三维概念。
它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属性,是一种存在的实质,一种虚无的实质。
(2)“间”的解释“间”:指房间之意。
相比之下这个词要容易理解得多,它是一个有限定的概念。
通常是被若干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墙、屋顶、篱笆、隔断、植物等)围合出的一部分体积,这样就使得我们在对无限三维体量的感知过程中,有了可以参照和鉴别界限的参照物。
于是,空间也就从一个我们存在其中却又对其无法捉摸的虚无,变成了可见的实际体块了。
“间”成为了我们感知具体空间的一个最根本因素。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关于“开间”的概念。
众所周知,中国的古建筑多半为木结构,而木结构建筑由于其材料的特征而通常采用梁架形式。
梁架及建筑重量的主要受力结构是柱子。
而需要获得一个稳固的可用空间,至少需要4根柱子的支撑。
4根柱子之内便称之为一“间”,建筑即由若干的“间”所构成。
由于材料的特性与极限,使梁架的跨度和两个柱子间的距离有较为一致的尺度,所以,开间越多,房屋的形制就越大,规格等级自然也就越高,一般9个开间的等级最高。
在北京的故宫太和殿出现了11个开间的特例。
这虽然不能作为我们研究空间问题的理论依据,“开间”与“间”的概念也存在不少区别,但是却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对空间概念的解释。
事实上,但我们面对一个大到漫无边际以至超乎我们感知能力的空间,又没有任何提示范围的构造时,“空间”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审视茫茫大海、沙漠、荒原时,我们的眼睛几乎无法聚焦停留在一个可以固定的参照物体上,也就很难用“间”这个概念去衡量所面对的空间了。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对距离、尺度、范围的认知往往是错误的。
明明看起来很近的距离,实际上确非常遥远。
所以,边际或边界成为“空间”的最基本要求。
“间”虽然也具有较为抽象的三维概念,但是比“空”所制定的概念要小很多,也具体很多。
(3)“空间”一词之意空间:空间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两种最基本形式。
在物质的时空概念中,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而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
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不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物质。
空间和时间也是互相联系的。
现代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相对论,证明空间和时间同运动着的物质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4)广义与侠义的空间概念空间是一个三维的概念,至少在被感知的过程中在人的头脑里会生这样立体印象。
空间也并不一定是有墙的屋子,这是片面的。
在这样的概念下,也就没有什么空间设计可谈了。
事实上,空间是通过特定的参照物,勾勒、划分、限定出一定的区域,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场”或“域”的感受,并成为我们可以感知的空间。
二、对空间的感知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和认识,最主要是依赖我们各个感官中的视觉,空间产生必备的要素有形体、光线、色彩、质感等等。
而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
正是通过我们的观看,空间才能够通过其各个要素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空间的印象,并让我们获得不同的空间体验。
在具体对空间的感知中,我们也逐渐地意识到了一些空间和深度的视觉现象及规律。
这些现象与规律的理论,让我们在对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依据和设计手段。
其中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对视觉认知的成果是最为人们所认可的一种相关理论,对于空间设计和空间感知的研究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1)图形与背景背景具有模糊绵延的后退感;图形通常是由轮廓界限分割、勾勒而成,给人以清晰、紧凑的闭合感;在群体的组合中,距离近、密度高的图形往往易于成为主体;小图形比大图形更容易成为主体,内部封闭的比外部敞开的容易成为主体形;对称形或成对的平行线容易成为主体形,并能给人以均衡的稳定感。
(2)参照框架垂直与水平、直角(3)深度感知投影在视网膜上的图像,首先给了我们关于所视物体的上下、左右的二维形象信息。
我们再通过此图像获得具有立体感的三维空间的立体知觉。
(4)其他感官的感受在对空间的感知时,虽然我们的各个感官中世界接受的信息占了绝大部分,但是听觉、嗅觉、触觉等,也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对空间的印象。
(5)空间认知时的不确定性相同的空间,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于是,空间的存在及实际状态与我们真实的感受往往并不完全一致。
三、视错觉视错觉问题依然属于人们对物象的认知,但是已经不再是一种常规的认知范畴了,而是一种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是我们在对外界空间事物进行判断时出现的自己不知道的错误。
第二章:空间设计课程与学习空间设计是十分基础的设计概念,也是一个我们在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较有决定意义的科目之一。
凡是与立体结构有关的专业都会将空间的处理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1)空间的思维与空间的敏感性:摄影与三维动画。
(2)空间的调整和控制:室内与会展。
(3)空间的创造和预见能力:景观、建筑。
一、空间设计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空间设计便是在诸多可能性中的选择和取舍,并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的光线、色彩、装饰、材质等空间要素进行细致研究和处理。
二、空间设计的学习方法(1)基础训练与练习根据平面、立面、侧面,生成透视图的互换练习;单一平面图形的多个立体形象创建练习;由立体图形到平面、立面图形的方向还原练习;空间氛围练习、空间配色练习;空间光线控制与创意练习。
(2)采用多样的练习与制作手法空间的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所以,实践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丰富的。
手绘表现、空间实物模型、空间虚拟模型创建。
(3)调研与观察第三章、关于空间的发展与演变人类根据生存经验和习惯模式所逐渐固定下的思维,会渐渐形成我们较为恒定的审美取向,并会不断的延续和演进。
这其中既有各个地区和民族所共识的,也有地域间的微妙差异,从而产生了既统一又有丰富变化的形式审美与艺术源流。
我们的设计同样也不可能割裂与历史及传统的关系而孤立存在。
完全臆造的作品,哪怕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习作都会让我们进入一个危险的主观世界。
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关于空间的产生与形成、发展与成熟、流变与整合的意义。
发现各种不同类别和形态的空间说承载、积淀下来的精神和哲学内涵,以及它们对我们空间设计的作用和影响。
一、早起原始空间人类由原始的穴居行为而产生了对空间遮蔽及安全的理解。
对洞穴,我们的首要反映是隐秘、躲避。
历史是我们在现代设计中惟一可靠和永恒的灵感来源。
人类审美的形成和改变向来与历史和传统紧密联系着,这也许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原因。
早期原始建筑其封闭、围合的方式逐渐由采用天然洞穴的被动方式发展为原始的构筑形式:棚架、垒筑、搭建等多种建筑形式开始形成。
随之,不同功能性的空间也开始逐渐出现,各种穴、室、间、厅、场、院、台等空间和建筑的原始意义也逐渐得到了确立,并将各种空间赋予了较为明确的空间性质。
随着原始空间对各种空间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限定和规范,居住文化也逐渐完善并得以建立,成了影响我们今天对空间认识的潜在意识。
二、古希腊建筑古希腊现存的建筑物遗址主要是神殿、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其中尤以神殿为一个城邦的重要活动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时期建筑的风貌。
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宗教,所以理所当然的,古希腊的建筑最大最漂亮的都非希腊神殿莫属。
古希腊人认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普通人更完美,他们认为供给神居住的地方也不过比普通人更加高级的住宅。
所以,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
后来加入柱式。
古希腊建筑的几大特点:(1)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
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有艺术感。
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光影的变化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特色。
(2)柱式的定型。
共有4种柱式:1)多立克柱式;2)爱奥尼亚柱式;4)科林斯式柱式;4)女郎雕像柱式。
这4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与前面的柱式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而贯穿4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
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建筑的双面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
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4)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
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
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机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
(5)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
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
三、古罗马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
有罗马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
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层、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2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日渐衰落。
15世纪后,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
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
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