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概念的一般理解1.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2.道德以善恶未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3.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4.道德是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的本质1.道德的一般本质所谓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所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
表现在:其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如奴隶社会有奴隶制神会的道德,封建神会有封建制社会的道德。
其二,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其三,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
当然,我们对道德一般本质的理解又必须是辩证的,亦即是说,我们在承认道德总是一定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产物的同时,也要承认道德又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存在规则和发展规律。
道德的这种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它即可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阻滞或促退作用。
2.道德的特殊本质(简述题道德的特殊本质)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1)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3)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其次,道德是一种时间精神。
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
主要是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
同时,道德又不仅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实现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1.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1)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
(2)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
(3)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
2.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5点)(1)要爱岗敬业、勤于职守。
(2)要尽职尽责,奉献社会。
(3)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4)要文明竞争,友好协作。
(5)要勤奋学习,熟练业务。
教育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劳动对象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
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
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
教育对象的这种向师性,要求教师必须从育人高度注意自身劳动的示范性。
可见,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教育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他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思想的、有主动性的人。
广大青少年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即客体)而出现的,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的。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要受自己意识的支配。
(1)学生是作为主体的主动的一方,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操有某种“主动权”。
(2)教师作为主体以其知识、思想品质作用于学生,那么学生作为客体,也随时以其思想、感情、见解、态度等,影响乃至改变着教师和教师的劳动。
(3)教师劳动的效果、成效,不只是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努力和能力。
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P31)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是神会的各部门各行业的高度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各部门各行业的更加复杂、更加精细的分工。
所以这一切都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
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定义:大学精神建设要求大学教师要确立起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还要树立起崇高的学术追求并养成独立的学者人格。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凝结而成的、为大学人所普遍认可并共同追求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任何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都是培养特定社会、特定时代所需要的人才)2.教书育人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教书育人原则是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确立的)3.教书育人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的要求(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教书育人原则的要求1.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2.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3.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1.为人师表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2.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3.为人师表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为人师表原则的要求1.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2.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3.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4.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1.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2.教育公正是贯彻人为师表原则的保证,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要求1.坚持真理2.办事公道3.一视同仁师德要求1.确立学生主体观念2.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3.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4.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1.关心集体:教师所关心的集体是一种真实的集体,在真实的集体里,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价值本质、价值地位、价值意义上是统一的,不存在内在的分裂和价值序列上的优劣之分。
一方面,个人的价值创造、利益增长和需要的满足依赖于集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
另一方面,集体的总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又必须依赖于个人的价值创造和利益的增长。
真实的集体主义,绝不在于片面突出个人,也不在于单纯强调突出集体,而是在于强调个人与集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的统一协调和生存发展上的共存共生,并把实现社会整体的共同进步和每个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真正统一,作为它的最高目标和要求。
2.尊重同事3.团结协作:所谓发展性团结协作,主要是以优化现有教育人际关系、促进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表现为教师同侪之间为了促进发展、优化关系,主动沟通,有问题时,愿意、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有意见提在当面,“言者无罪,闻这足戒”,寻求和实现了充分的人际交流,不断达到新的理解,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促发新的发展契机。
在这类集体中,教师之间的关系表面上似乎不是很和谐,教师同侪之间会围绕某个问题发生激烈的争论,但这种教师人际关系具有激励价值,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这种教师集体中的团结协作氛围一旦形成,就会使教师逐渐养成并习惯于真实的、真诚的、互相激励的教师人际关系。
4.有益竞争:教师要有一种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竞争的手段必须符合道德应妥善处理好教师集体中竞争和协作的关系教学工作的道德意义1.教学是以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进取性工作2.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体现教师的道德水平3.做好教学工作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体现科学研究的道德意义(重点P158)1.有助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健康方向2.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3.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养成4.有助于高校教师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5.有助于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道德要求(重点)1.追求真理,用于创新2.实事求是,治学严谨学术腐败主要表现:①抄袭剽窃,就是讲他人成果占位己有。
②伪造或是拼凑包装。
③浮夸吹嘘,制造“学术泡沫”。
④不搞不正之风。
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整个社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偏差对学术界的影响等;从学术界自身而言,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发展又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管理系统滞后;从学术和学术人员来说,极少数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功底薄弱,心态浮躁,经不起名利的诱惑等;从监督和惩罚机制上看,监督和惩罚机制饿缺位也是我国学术腐败未能得到遏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现在只有一个受理院士学术腐败的投诉处理机构即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实际上道德建设委员会并没有行政权力来实施处罚,只能进行道义上的谴责,其接受投诉后至多是向公众交代一下调查结果,往往还是语焉不详,公布被调查者的姓名都很难。
彻底清除学术腐败现象,有赖于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有赖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有赖于提高科研人员的道德功底,有赖于建立完善的惩罚机制。
3.配合协作,优势互补4.学术民主,提携后辈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1.“诚信”、“公平竞争”与“效率”以及“奉献”(基本道德原则)2. 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3. 正确处理岗位主次关系4. 确立自觉的守法道德5. 要主动维护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6. 应具有人格示范的要求师德修养的过程1.提高师德意识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教师对职业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进行师德修养的起点和前提2.陶冶师德情趣人的行为不仅受思想的支配,也受情感的驱动。
3.磨炼师德意志磨炼坚强的师德意志,是师德修养的必要环节。
4.坚定师德信念确立坚定的师德信念,是师德修养的核心问题。
5.培养师德行为和习惯在明确的师德意识指导下,依靠师德信念,自觉地选择师德行为,养成师德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师德修养过程诸环节关系是什么师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从师德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的五个环节的有机统一的道德实践活动过程:提高师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陶冶师德情感和磨炼师德意志是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习惯的中介,确立师德信念是师德修养的关键,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和习惯是师德修养的结果。
新时期师德修养的要求(简答)(一)学术与实践结合(二)他律与自律的结合他律是指道德主体在接受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受动的位置,其意志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和驱使,把追求道德之外的目的作为行为准则。
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能严于律己,自觉主动地内化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并自觉地付诸行动。
他律和自律是大学教师师德修养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但是二者又有相互关联作用。
这种关系表现在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基础,自律是他律的发展和升华。
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必须经过他律阶段的不断积淀、发展、提升,渐而转向自律。
因此,我们强调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必须坚持以他律为基础和前提,以自律为目标和境界,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结合。
大学教师师德修养坚持他律与自律,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理解:a.认识师德修养过程中他律与自律关系的意义b.大学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要重视他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c.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要努力由他律转向自律阶段d.在他律和自律的结合中,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还要突出师德实践环节(三)品质修炼与仪表修饰的结合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3个原则)(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目的性原则(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性原则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原则的分析,我们看到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集中反映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