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命得基本特征1、兴奋性:就是指可兴奋得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得能力或特性2、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得外环境得变化称为刺激3、反应: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所出现得理化过程与生理功能得变化,称为反应4、反应形式(兴奋与抑制):①兴奋就是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得产生或加强②抑制就是指组织接受到刺激后,活动得停止或减弱5、阈值: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得所需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6、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亦然第二节体液与环境1、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直接生活得体内环境,称之为内环境2、保持内环境得理化因素与各种物质浓度得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3、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新陈代谢得正常进行,就是机体赖以生存得条件第三节机体功能活动得调节1、指通过神经系统得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得调节,它就是机体调节得最主要方式2、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得规律性反应3、反射活动得结构基础称反射弧4、机体活动调节得方式: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③自身调节5、反馈:受调节部分(即受控部分)反过来对调节部分(即控制部分)得影响,称为反馈6、负反馈:受调节部分得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得原发作用向相反得方向发展,称负反馈7、正反馈:受调节部分得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得原发作用得到促进或加强得过程,称为正反馈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得基本功能1、主动转运:①物质得转运就是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得过程细胞要消耗能量2、被动转运:①物质得转运就是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得过程细胞不要消耗能量第二节细胞得生物电现象1、细胞在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电位值-70~—90MV2、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得内负外正得状态,称为极化状态3、以静息电位为准,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称超极化4、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即膜内电位升高),称为去极化或除极5、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可逆而且可以扩布得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6、动作电位得产生就是细胞兴奋得标志第三章血液第一节概述1、正常成人得血液总量占体重得7%~8%2、血液又称全血3、在有防凝剂得分血计玻璃管中,离心沉淀后,血液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淡黄色透明得液体为血浆,约占血容积得50%~60%;下层不透明得为血细胞,下层上面尖刀一薄层灰白色得物质,即白细胞与血小板,下层绝大多数为红色不透明得红细胞4、血细胞占全血容积得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5、血液得基本功能:①运输O2、CO2②调节功能③防御与免疫功能6、血液中无机盐与小分子有机物(又统称晶体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称血浆晶体渗透压7、晶体渗透压得生理意义:调节细胞内外水分平衡与维持血细胞形态得作用8、血浆中得胶体溶质颗粒(主要为白蛋白)所形成得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9、胶体渗透压得生理一样:调节血管内外水分平衡与维持正常血浆容量得作用10、等渗溶液:0、9%NACL溶液与5%得葡萄糖溶液第二节血细胞1、红细胞得主要功能:①运输O2与CO2②缓冲酸碱度变化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中而不下沉得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3、表示红细胞下沉得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4、正常得红细胞就是在红骨髓中发育成熟得,原料为铁与蛋白质,成熟因子为维生素B12与叶酸5、中性粒细胞:吞噬异物;嗜酸粒细胞与过敏反应与寄生虫病有关6、血小板得基本功能:①保持血管内皮得完整性②凝血功能③参与生理止血第三节生理性止血1、血液由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得胶冻状凝块得过程,称为血液凝固2、血液凝固后1~2H,血块又发生收缩析出淡黄色液体,该液体称为血清3、血浆与血清得主要区别,在于血清少了纤维蛋白原第四节血型与输血1、分型原则:根据红细胞膜上抗原得种类不同与有无分型2、ABO血型系统得分型:血型红细胞上得凝集原血清中得凝集素A型 A 抗BB型 B 抗AAB型A与B 无O型无抗A与抗B3、输血原则:输入得红细胞不被受血者得血清所凝集第四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脏生理1、每分钟心脏跳动得次数称为心跳频率,简称心率2、心房或心室每收缩与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3、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心缩期与心舒期均缩短,但心舒期缩短更为显著4、室缩期(占0。
3S):①等容收缩期(占0。
06S):心室开始收缩→(房内压〈室内压↑<A压(A 压即动脉压))→心室容积不变②射血期(占0.24S):心室进一步收缩→(房内压〈室内压↑↑〉A压)→心室血液射入A,心室容积变小5、室舒期(占0、5S):①等容舒张期(占0。
08S):心室舒张开始→(房内压〈室内压↓〈A压)→心室容积不变②充盈期(占0。
42S):心室进一步舒张→(房内压>室内压↓↓〈A压)→心房血液入心室、心室容积增大6、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得70%来自室内压降低抽吸作用30%来自心房收缩进入心室得7、在心脏泵血过程中,在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升高速度最快,在等容舒张期室内压降低速度最快8、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得血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9、每分搏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得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10、心输出量影响因素:心舒末期充盈量、动脉血压、收缩力11、心肌得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①↑(在一定范围内)→心肌初长↑→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心输出量↑②↓→心肌初长↓→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心输出量12、后负荷(A血压)①↑→搏出量↓→心输出量↓②↓→搏出量↑→心输出量↑13、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心输出量↑14、心率①↑〈160~180次/分→心输出量↑②↑〉160~180次/分→心输出量↓③↓→心输出量↓15、第一心音:就是心室开始收缩得标志,产生得主要原因在于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引起得振动16、第二心音;就是心室开始舒张得标志,产生得主要原因在于心室舒张动脉瓣关闭引起得振动17、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得条件下,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得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18、窦房结细胞得自律性最高,约100次/S,故窦房结就是心脏得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得心跳节律,称窦性节律19、心肌兴奋时得兴奋性周期性变化得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在时间上相当于心室整个收缩期与舒张早期,使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保证心肌收缩与舒张交替得节律性活动,这对心脏得泵血功能具有重要得意义20、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最慢,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快,其意义使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开始收缩,有利心室同步收缩第二节血管生理1、动脉血压得概念、正常值及动脉血压稳定得意义:㈠动脉血压得概念与正常值(成年人安静时得值)①收缩压:指心缩期动脉血压升高达到得最高值。
其正常参考值为13。
3~16.0KPA(100~120MMHG)②舒张压:指心舒期动脉血压下降达到得最低值。
其正常参考值为8.0~10.7KPA(60~80MMHG)③脉搏压(即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4、0~5.3KPA(30~40MMHG)④平均动脉压(指在1个心动周期内动脉血压得平均值)=舒张压+1/3脉压,约13、3KPA(100MMHG)㈡动脉血压得生理变异及异常①动脉血压得生理变异:正常人得血压随性别、年龄及其她生理状态而变化、男性略高于女性,年龄增长血压渐升高②血压异常:成人安静时舒张压持续超过12.0KPA(90MMHG)可认为就是高血压,舒张压低于6.67KPA(50MMHG)或收缩压低于120KPA(90MMHG),则认为就是低血压③动脉血压相对稳定得意义:一定高度得平均动脉压就是推动血液循环与保持各器官有足够得血液量得必要条件2、动脉血压形成得前提就是足够血量充盈心血管系统,心脏射血(动力)与外周阻力(小动脉口径)就是形成血压得两个根本因素,大动脉管壁得扩张与回缩缓冲了收缩压维持了舒张压3、足够循环血量(前提)心脏射血-外周阻力→①1/3搏出量→外周②2/3搏出量储存大A 中→大动4、脉扩张→①缓冲收缩压②(心舒期大A回缩→①维持舒张压②1/3搏出量→流向外周) 5、心脏射血就是间断得,外周得血流就是持续得6、影响动脉血压得因素:①搏出量②外周阻力③心率④大动脉弹性⑤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7、搏出量:①↑→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大②↓→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小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收缩压得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得多少8、外周阻力①↑→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小②↓→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大外周阻力主要受小动脉口径影响,外周阻力对舒张压影响大,而舒张压得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得大小9、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小10、大动脉弹性(如硬化时)↓→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大11、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生理情况下二者相适应。
若循环血量减少(如大出血)或血管容积增大(如中毒性休克)均可使血压降低12、中心静脉压指腔静脉与右心房内得压力,大小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与静脉回流量及速度13、微循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得血液循环14、迂回通路:就是经过真毛细血管15、组织液生成与回流,其动力就是有效滤过压16、有效滤过压组成因素: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值①正值—组织液生成(在毛细血管动脉端)②负值—组织液回流(在毛细血管静脉端)17、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得因素及与水肿得关系:组织液生成过多引起水肿,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得因素有:①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炎性微动脉扩张或静脉回流受阻,如心衰)→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如肝病或肾病)→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③毛细血管壁得通透性通透性↑(如过敏)→部分血浆蛋白漏出→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生成↑④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第三节心血管活动得调节1、心迷走中枢: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递质),M受体结合使心率减慢2、心交感中枢: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B1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3、交感缩血管中枢:支配绝大多数血管,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得a受体结合,产生缩血管效应4、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降压反射):就是保持动脉血压稳定得最重要得反射5、反射过程:血压↑→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冲动↑→【延髓『①《心迷走中枢(+)②心交感中枢(—)》→心输出量↓』『③缩血管中枢(—)→外周阻力↓』】→血压↓6、肾上腺素(常用作强心急救药),去甲肾上腺素(常用作急救时升压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常用作强心急救药7、其中血管紧张素Ⅱ有强烈得缩血管作用第五章呼吸第一节概述1、呼吸就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得过程,整个过程可分4个环节①肺通气②肺换气③气体在血液中得运输④组织换气2、呼吸得生理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中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得相对稳定,保证组织细胞代谢得正常进行第二节肺通气1、肺通气得原始动力就是呼吸肌节律性舒缩所引起得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所造成得肺内压与大气之间压力差就是肺通气得直接动力2、吸气→肺内压<大气压→气体入肺呼气→肺内压〉大气压→气体出肺3、胸膜腔内得压力称胸内压4、为什么胸内压就是负压?在于:①胸膜腔就是一个密闭得潜在腔隙②肺组织始终处于扩张状态,产生了回缩力5、胸内压=—肺回缩力6、胸内负压得生理意义:①维持肺组织处于扩张状态②促进血液与淋巴回流7、肺得回缩力由肺泡表面张力与弹性回缩力构成,表面张力占肺回缩力得2/38、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得脂蛋白,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其生理意义就是:①降低肺泡液层表面张力(有利于肺扩张)②防止发生肺水肿③维持大小肺泡得稳定性;其病理意义:发生肺不张或肺水肿9、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作全力呼气,所能呼出得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