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滤(NF)

纳滤(NF)


22
部 分 商 品 化 纳 滤 膜 的 特 性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23
复合NF膜类型
1、芳香聚酰胺类复合NF膜 如Film Tec(USA) 公司的NF-50、NF-70。
*
H N
H N C
O
O C
n
H N
H N C
O
O C *
m
C O
C O OH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用得最多且最有效的制备NF膜的方法
原理就是在微孔基膜上复合上一层具有纳米 级孔径的超薄表层(活性层)。 微孔基膜(多孔支撑体)的制备——烧结法 和L-S相转化法 超薄表层制备及复合
① 涂敷法(较为经典)
② 界面聚合法(最有效,该法所制得的NF膜品种最多、产量 最大)
③ 化学蒸气沉积法(较新的方法)
在文献报道中,关于NF膜的分离机理模型有空间位阻~孔道 模型、溶解扩散模型、空间电荷模型、固定电荷模型、静电 排斥和立体位阻模型、Donnan平衡模型等。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6
唐南平衡( Donnan equilibrium)
对于渗析平衡体系,若半透膜一侧的不能透过 膜的大分子或胶体粒子带电,则体系中本来能自由 透过膜的小离子在膜的两边的浓度不再相等,产生 了附加的渗透压,此即唐南效应或称唐南平衡。具 体地说:若一侧为NaCl溶液(下称溶液1),其离子 能自由透过膜;另一侧为NaR溶液(下称溶液2),其 中R-离子不能透过膜。在两溶液均为稀溶液时,可 以其离子活度视作离子浓度。于是在平衡时,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15
第三节. 纳滤膜的材质/制备方法
目前,NF膜已经商品化、系列化,国外主要供应 商有日本Nitto Denko(日东电工)、Toray(东丽)、 美国Hydranautics(海德能)、Dow Chem/Film Tec 和Osmonics(奥斯莫尼斯)/Desal及丹麦DDS等公 司。国内为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中心和中科院 大连化物所等已经研制出不同脱盐率的NF膜。 商品NF膜绝大部分为复合膜,且其表面大多带负 电。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芳香聚酰胺类复合膜。
CA-RO膜的开发
RO复合膜的开发 (1972年NS-100)
1995年 开发
低压高截留率RO膜
NaCl截留率≥99% NTR-759H、 BW-30(即FT-30)、 SU-700
NF膜(疏松型RO膜))
NaCl截留率≤99% NTR-729HF、 NTR-7250 NTR-7400系、NF-45、 NF-70、NF-90、SU-200S SU-600
21
五、NF膜的主要商品
NF膜材料基本上和RO材料相同,主要有纤 维素和聚酰胺两大类。
纤维素类有CA、CTA及CA+CTA复合膜。
聚酰胺类主要是芳香族聚酰胺(PA)。
此外,用于NF膜材料的还有聚砜类[聚砜、 聚醚砜、磺化聚砜、磺化聚醚砜、聚哌嗪酰 胺]、聚酯类。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对于阴离子,截留率为NO3-<Cl-<OH-<SO42-<CO32对于阳离子,截留率为H+<Na+<Ca2+<Mg2+ NF膜能截留透过UF膜的那部分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 物,而又能渗透被RO膜所截留的无机盐。操作压力比RO 低(一般低于1.0MPa),通量比RO大。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Na+]1[Cl-]1 =[Na+]2[Cl-]2 。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7
因[Na+]1=[Cl-]1 ,[Na+]2=[R-]2+[Cl-]2,
于是 [Na+]1[Cl-]1 =[Cl-]12 ,
[Na+]2[Cl-]2 =([R-]2+[Cl-]2)[Cl-]2=[R-]2[C1-]2+[C1-]22 比较上述关系后可见: 在平衡时,[C1-]1>[C1-]2 ;[Na+]1<[Na+]2 。也就 是说,在平衡时,上述系统中的Na+,C1-和R-都是 不均匀的。此理论可用于解释离子交换树脂对溶液 中的离子进行交换时的平衡关系。
经典热力学也不适用于描绘生命体系,在这些体系中的 特征是以物质流和能量流表示平衡,且物质流和能量 流不仅在体系内部,也涉及体系和环境之间。 非平衡热力学或称不可逆热力学是较近期发展的,它扩 充了经典热力学的原理,以不可逆物质和能量流为特 征以表示平衡,引入了“时间”参数来处理流率。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又可分为空间电荷模型和固定电荷模型 固定电荷模型假定膜是均质无孔的,在膜中的固定 电荷分布是均匀的,它不考虑孔径等结构参数,认 为离子浓度和电势在传质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梯度。 该模型首先用于离子交换膜,随后用来表征荷电型 RO和NF膜的截留特性和膜电位。 空间电荷模型假设膜为有孔膜(毛细管通道),电 荷分布在毛细管通道的表面,离子浓度和电势能除 了在传质方向分布不均外,在孔的径向也存在电势 能分布和离子浓度分布。该模型可表征电解质及其 离子在荷电膜内的传递。
第一节 概 述 一. 纳滤技术的发展过程
纳滤膜(NF膜)介于RO膜和UF膜之间,近十几年来发展 迅速,是当前膜分离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热点之一。
NF膜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J. E. Cadotte对N系列 膜的开发。早期,有人称纳滤膜为“疏松的反渗透膜(Loose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将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 膜分离技术称为“杂化过滤(Hybrid filtration)”。直到20世 纪80年代,才渐趋统一,称为纳滤(Nanofiltration)。纳滤是 由反渗透膜发展而来的。 实验证明,它能使90%的NaCl透过膜,而使99%蔗糖被膜 截留。非对称膜平均孔径为2nm,故被命名为“纳滤膜”。
10
非平衡热力学的研究是对唯象理论的研究,它可用于描绘 一个体系同时伴生(或称耦合)两个或几个过程,也即体 系中有几个“物流”和几个相应的共轭力。膜渗透作用正 是如此。 膜可以划成很多薄层来考虑,正如非平衡热力学假定,体 系划分为很多小体积元,则每个体积元都可作为平衡体系 加以处理,并定义出热力学函数,称为局部平衡原理,这 是非平衡热力学中的连续性体系部分。非平衡体系中,相 邻的体积元之间并不达到平衡,可有能量和物质的流动, 这是非平衡热力学中的不连续体系部分。这种自发的变化 是不可逆过程,故非平衡热力学又称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17
一、转化法
可分为UF膜转化法和RO膜转化法
UF膜转化法——先制得较小孔径的UF膜, 然后对其进行热处理、荷电化后处理,使膜 表面致密化。
RO膜转化法——调整合适的有利于RO膜表 面疏松化的工艺条件,如铸膜液中添加剂的 选择、各成分的比例及浓度等,使表层疏松 化而制得NF膜。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8
一、NF膜的传质机理
NF与UF、RO均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过程, 但它们的传质机理有所不同。UF主要为孔流形式( 筛分效应);RO为溶解~扩散过程(静电效应);而 NF介于它们两者之间,对无机盐的分离行为不仅受 化学势控制,同时也受电势梯度的影响。
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则体系的熵增加,而自由能减少。表 示自由能减少速率的耗散函数,可用膜渗透过程中流率与 共轭力来表达,因此建立于非平衡热力学基础上的传递模 型研究应用于膜分离过程较令人关注。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11
当不可逆热力学用于描述膜传递过程时,膜被看成是 黑箱。关于膜结构这种方法,至今尚未得到证实,因 此该法不能从物理和化学角度上对分子或颗粒是如何 通过膜进行渗透的问题进行分析。但是由于该法可以 清楚地描述推动力与通量之间的关系,从一系列成功 的应用可以看出,它仍不失为描述膜相传递的一种有 效工具。 通过膜的传递过程不能看成是热力学平衡过程,因此 只能用不可逆热力学来描述膜传递过程。 在不可逆过程中(膜传递过程)自由能被不断消耗, 产生了熵。如果发生了通过膜的传递,即由于不可逆 过程导致的熵增加速度可用耗散函数φ描述。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12
溶剂透过通量:
Jv = Lp(△ σ△ π) dc + (1-σ)J c Js = - (P△ x) dx v
溶质透过通量:
截留率:
R= 1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cp σ(1-F) = 1-Fσ cm
13
2、电荷模型
4
微滤(MF) 超滤(UF) 纳滤(NF) 反渗透(RO)
细菌、病毒 悬浮颗粒 蛋白质、酶等 大分子有机物 抗生素、合成药、染料 二价及多价盐、二糖等 单价盐(NaCl、KCl等)

膜分离特性示意图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5
第二节. 纳滤膜的分离机理
与UF膜相比,NF膜有一定的荷电容量,对不同价态的离子 存在Donnan效应;与RO膜相比,NF又不是完全无孔的, 因此其分离机理在存在共性的同时,也存在差别。 其对大分子的分离机理与UF相似,但对无机盐的分离行为 不仅由化学势梯度控制(溶解扩散机理),也受电势梯度的 影响,即NF膜的分离行为与其荷电特性、溶质荷电状态以 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均有关系。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18
二、共混法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高聚物进行液相共混, 通过合理调节铸膜液中各组分的相容性差异 及研究工艺条件对相容性的影响,可制备表 层具有纳米级孔径的NF膜。如CA-CTA纳滤 膜的制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