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社会学论文

人口社会学论文

中国近现代人口迁移
摘要:近代以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战争频发,人们有的迫于生计,有的受政策约束不得不离开本土迁往他地。

本文就中国近代以来人口迁移的现象及类型做一个分析,从而论述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本质。

所谓“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

由于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存在多种界定。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
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

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这一概念引申出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
(1)人口迁移的时间属性。

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

(2)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

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线为依据,从而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人口就进入了一个迁移的高峰期。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使得我国的人口迁移不论是规模还是影响都比较深远。

19世纪末至解放前夕的50年间,由关内迁移到东北3省的人口共3000万左右;19世纪以及20世纪上半叶迁往世界各地的华侨约有二三千万人(不包括华裔);1950~1982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净迁人口3000万,年平均大约90万。

我国人口发展过程中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有:1战争造成的人口移动;2灾荒造成的人口迁移;3水库建筑移民;4中、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分配;5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人口
迁移。

如建国初期,国家为了调整全国人口分布,开垦荒地,开发森林,开发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巩固边疆国防,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曾组织动员人口迁移。

近代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叙述:
一、19世纪中期至1919年(旧民主主义阶段)
在这一时间段里迁移的主要方向是山海关外的东北地区和直隶、山西北部的口外地区。

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和“走西口”便是在这一阶段达到高潮。

“闯关东”:在清政府开放东北
之前,很多来自直隶和山东的贫民为生计所迫,通过“走山”来到长白山区采参、淘金,清政府也同时对这些非法迁徙采取了强制驱逐,但效果并不明显。

19世纪60年代以后,沙俄军事侵略的严重威胁和东疆防御力量的空前削弱,使得清政府深感东北边疆危机的日益严重,进而迫使清政府放弃了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转而实行积极的移民实边政策。

1860年和1861年,清政府两次宣布开放禁地,实行“放垦”。

1875年和1881年,清政府先后废除了对鸭绿江北岸、图们江北岸的禁封政策,在吉林设立垦务局,指导汉人开垦,对移植东北的汉
人给予放荒、免税、补助等优惠,奖励人民移垦东北。

“闯关东”的移民过程中,主要有两种主流,一是自发性移民,另一种是政策性移民。

“走西口”:“口”是明代以来北方地区人们对长城沿线关隘的俗称。

人们习惯将张家口以西各口尤其是杀虎口称为“西口”。

清代,山西、河北的农民纷纷经长城西段张家口、独石口、杀虎口等关口出关,徒居长城以北地区的蒙古草原,从事农耕和行商活动,当地人把这种迁移现象称为“走西口”。

这场晋西北、雁北、
陕北及鲁、豫地区的贫苦农民到归化城以西地区谋生的移民活动,从清朝前期开始,清末民国达到高峰,持续了近3个世纪。

“走西口”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形成既与清代山西、河北等地人地关系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推力有关,也与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的移民政策的演变相联系。

因此,“走西口”也包含了两个原因:当地的自然条件恶劣;政府的政策引导。

二、1912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内形势格局大变,清政府倒台,民国成立,军阀割据,内战不止。

随后,日军侵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之后国共两党携手击败日军,又爆发内战,直至新中国成立。

可以说这一阶段的核心就是战争与和平,连连战火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死亡人数数千万,有更多的人流离失所。

为了生存,中原大地生的人们都在流亡,躲避战火。

东北人们从关外涌向关内,关内的在流向西北西南等地,没有固定的方向和目标。

同时在一、二两个阶段里还有一
种迁移大军不可忽视,那便是国际移民。

随着中国在近代一步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沿海地区的人口开始膨胀。

、过剩,民族工商业开始萧条,大量农民无事可做,这些都迫使人们向海外移民,而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就是华工。

在这期间,华工的输出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主要流向美洲和澳洲,参与新大洲的开发、建设,期间华工也受到了非人的虐待,死亡率高达50%以上。

三、1949年以来
在这一阶段,新中国成立,百废
待新,各行各业,全国各地都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

同时,在这一时期一些政策性的错误也牵动了大批人的移民生活。

在这个时期,又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一五”计划:
在经过三年恢复之后,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也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向黑龙江、新疆等东北、西北边疆省区迁移为主的第一个比较稳定的人口迁移活跃时。

特点:
1、人口迁移十分活跃,形成新
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比较稳定的人口迁移活跃期;
1954年,全国迁出、入人口为2200万人,1955年增长到2500万人,1956年进一步增长到3000万人。

这一期间人口迁移活跃的因素有:第一,政府仍实行自由迁移政策,允许并鼓励人口自由迁移;第二,中国在经过三年恢复之后,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变旧中国工业分布不合理的同时,有计划的组织东部沿海城市的工厂企业及其职工、家属按“建制”整体迁往内地和边疆地区;第三,工业化的推进,工厂企业的发
展和扩张,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第四,1952年10月,中央政府就在《中央劳动就业委员会关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方针和办法》中提出,要“有计划地向东北、西北、西南边远地区移民开垦”……
2、工业移民和拓荒移民同时并举,东部沿海向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的新建工业区、垦荒地迁移为主。

(1)工业移民——主要向“三北”新建工业区迁移
(2)垦荒移民——主要向“三北”新垦荒地区迁移
(3)自发性迁移与计划性迁移并存
在这一时期,移民的类型主要是政策导向型。

“大跃进”时期:
特点:
1、人口迁移超常活跃,以“大跃进”运动诱发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的狂潮般迁移为迁移主流
2、政府组织的计划“支边”型及自发性人口迁移仍子持续发展
(1)政府组织的计划“支边”型人口迁移(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自发性人口迁移
在这一时期,迁移的类型主要是政策导向型。

“改革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十分活跃和平稳发展的,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而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1、平稳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第一阶段自1978~1983年,在这一阶段的人口迁移,除受当时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的影响,主要有如“三线”移民返迁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城等带有一定补偿、回归性质的人口迁移表现比较活跃以外,在整体上仍主要
承接过去的发展趋势,基本没有大起大落,发展相对比较平稳,人口迁移量大致保持在1400万~2300万人之间。

2、渐趋增强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农村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的劳动力,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政府对人口迁移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流动的控制开始缓和。

在这一阶段,快速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已创造并提供了农村劳动力入迁、就业的竞争机会和“空间”容量。

政府部门也相继出台一些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

这使得农
村劳动力的迁移流动基本保持稳定发展、渐趋增强的趋势。

3、高度活跃期: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巡讲话”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由此所带来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开发及经济建设高潮的兴起,以及外企、外资的大举进入,都有力的刺激了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丰富的劳动就业机会。

政府进一步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放宽户籍限制。

在这一阶段,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及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的迁移流动规模急剧膨胀,人口迁移进入高度活跃期。

在“改革开放”期间,迁移主要是自发型,受到经济的影响。

可以说,近现代的中国是一部迁移发展史,各种原因,各种类型都出现过。

但不论是哪一张,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下去,所以我认为迁移的本质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参考书目:
《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王桂新,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移民与中国文化》,玉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百度百科,/view/929163.ht 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