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4周周测卷(含解析)

江苏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4周周测卷(含解析)

江苏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4周周测卷语文Ⅰ(试题)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传统的剪纸,仅凭一把剪刀,顷刻便在一张薄纸上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令人。

而广东佛山的剪纸,自明清时期便如同佛山陶瓷一样,成为一门谋生的行当,为了市场的需要,渐渐形成与传统剪纸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使用的工具也不再单凭一把剪刀,而是加入了刻刀和凿子。

这种创新使佛山剪纸在中国剪纸艺术中。

A.拍手称快顺应标新立异B.拍手称快迎合标新立异C.叹为观止迎合独树一帜D.叹为观止顺应独树一帜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百年校庆活动中各届校友的捐赠近800万元,募得的款项将全部用于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基金和奖励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的费用。

B.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高的节日休闲需求,给越来越忙碌的生活增加公共的间歇符号,让人在集体氛围的熏陶中实现个体的放松。

C.中国文化史上,“正襟危坐”的书多,像《世说新语》这样好玩的书屈指可数,刘义庆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展现了出来。

D.赛前,几乎没有人怀疑浙港联队不会丢掉这块金牌,就像记者所说,孙杨、徐嘉余、李朱濠,把队员的名单一列,就能把对手吓一跳。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表面上,诗与散文的分别似乎很容易认出,但是如果仔细推敲,,。

,,,这不是易事,但也不是研究诗学者所能避免的。

①说明诗是什么,散文是什么②从历史经验看③寻常所认出的分别都不免因有例外而生出问题④要了解诗与散文的分别,是无异于要给诗和散文下定义⑤从亚里士多德起,这问题曾引起许多辩论A.③⑤②④① B.③②⑤①④C.④①③⑤② D.④①②③⑤4.下列对联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不夜灯光,便是玲珑世界通宵月色,无非圆满乾坤②宛然人在广寒宫霓裳舞起终宵朗③千载招魂悲楚士万人抚卷叹离骚④冒雨先寻菊迎晴便插萸A.①元宵节②中秋节③端午节④重阳节B.①中秋节②元宵节③端午节④重阳节C.①元宵节②中秋节③重阳节④端午节D.①端午节②中秋节③元宵节④重阳节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元故楼主簿行状宋濂君讳国华,字彦英,姓楼氏。

为义乌智者里人。

曾大父慧、大父绍、父浚,皆隐德不仕,而君父以家大穰为邑重望。

至君乃不复事厚积,独好诗书,志于仕进。

学成,就试翰林院,授漳州路学正。

未几,以母丧免归。

泰定间,县恶少余乙,肆为剽掠,民惧其祸。

君率强有力者,持梃以捕,得渠.凶十馀人。

因之授婺州路浦江县政内乡巡检。

君至官,逻警有严,寇盗屏息。

巡司屋坏,民欲为改作,君不欲烦民,捐禄成之。

寻权县事,有功于民,将代,民争乞留。

至正丙申,荐饥,邻县石甲啸聚,又相劫掠。

府公知君之能,移君之任,捕得二十馀人,其患遂弭。

转授保义副尉、湖州路德清县主簿,命下,丁父忧,不赴。

服阙,浙东宣尉使司分镇绍兴,以照磨之职起君。

君从之,益务谨饬,不以案牍之劳为辞,极为上官所赏受。

遭世多故,解绶而归,以六世祖茔荒秽不治,乃谋以弟。

缭以周垣,仍创祠置田,合族以祭。

无亲疏远迩,悉以慈识接之。

或以贫窭有干,即与粟贷钱,无靳.色。

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

府君隐约田间,不务为光耀。

抚事酬物,恒出于诚悫,无矫伪自欺之意。

宗姻州里,咸目之为笃行君子云。

然其为人好施与,不以家之单索为念。

其友竞田,久不解,府君乃斥己壤之腴者庚之,其争遂息。

人有鬻.田于府君者,质剂既定,逮秋而租入过其数。

府君曰:“是膏粱子,不知物价之上下者也。

吾可苟利之耶?”明增其直。

至正甲午秋九月,忽语其子曰:“吾春秋五十有三,不可谓不老也。

汝等齿亦长矣,吾不复留意人间事。

闻歙州多佳山水,将往游焉。

”言已,即出门去,沉酣回涧曲岑.间。

复还金华,访赤松遗迹,追逐云月,浩然而归。

越明年,乙未四月十四日,以病卒。

(有删改)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渠.凶十馀人渠:大B.无靳.色靳:吝啬C.人有鬻.田于府君者鬻:买D.沉酣回涧曲岑.间岑:小而高的山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楼国华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没有做官,而楼国华却多次做官。

B.楼国华解职归乡后,修整祖茔,修建家祠,聚集家族的人一起祭拜。

C.楼国华的朋友与别人争田产,他就拿出自己的肥田来赔偿,平息了纠纷。

D.因对现实不满,五十三岁的楼国华毅然离家,游山玩水,乐在其中。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寻权县事,有功于民,将代,民争乞留。

译文:(2)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

译文:8.楼国华为官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答: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①元好问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③,未必佽飞④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注①三门津:三门峡。

黄河流经此处,分成鬼门、神门、人门三股急流。

时值蒙古军队南下,词人躲避战乱至三门峡一带。

②一峰:屹立于中流的砥柱山。

③燃犀下照:传说晋人温峤曾点燃犀角照见江中水怪。

④佽飞:春秋时勇士,曾入江刺杀蛟龙。

9.赏析词中画线句的精妙之处。

(5分)答:10.概括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答: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兄弟不知,。

(《诗经·卫风·氓》)(2) ,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3)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4)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5)前者呼,后者应,,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8)读书切戒在慌忙,。

(陆九渊《读书》)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你是谁?宗璞他回到家里,走进卧房,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陌生女人坐在窗前的扶手椅上喝茶,很觉奇怪,便大声问道:“你是谁?”那女人看着他,满眼都是泪,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说:“我是董芊,张过,你不认得我吗?”张过冷笑道:“你说你是董芊?你以为我不认得她吗?”他指着墙上的照片说:“这才是董芊,我和董芊。

”那是一张结婚照。

那时的张过头发蓬松,面目英俊,身边的董芊披着婚纱,天使一般。

“看见了吗?你竟敢来冒充?”张过很饿,到厨房找了些饼干,又找到了牛奶,自己吃着。

董芊不理他,打开衣柜去取衣服。

张过跟过来,大声叫道:“你敢偷董芊的衣服!”他拿起手机打电话报警。

董芊知道他会动手,便关了柜门,回到扶手椅坐下。

一会儿,两个警察来了,互相说这场面也不是第一次了。

他们问张过发生了什么事。

他说:“这个女人要偷董芊的衣服。

”警察劝他道:“这就是董芊,她还给你做饭吃呢。

”张过指着墙上另外一张董芊的半身照片,那真是绮年玉貌,说:“她才是董芊。

”一个警察说:“她老了呀,董芊老了呀!”另一个警察说:“像你一样,你也老了。

你看你头发都秃了。

”他的头发只剩下周围一圈,中间光秃秃地发着亮光。

张过一拍桌子,说:“别啰唆!你们把董芊赶到哪儿去了?我要去找她!”说着,推开两个警察夺门而出。

屋外是一片大草坪,笼着淡淡的月光,他站在草坪上大声喊:“董芊!董芊!你在哪里?”董芊追出来跟着他跑,也大声叫:“张过!张过!我在这里!”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张过停下脚步转过头来。

他看着眼前满是皱纹的脸,怀疑而又同情地问:“你把董芊藏到哪儿去了?你是谁?”他想了一想,又大声问:“你是谁?”“我是董芊。

”董芊委屈地说,“你是张过,你不知道吗?我们回家吧。

”她的声音很低。

张过喝道:“你骗人!这世界到处都是骗子!我要去找董芊。

”他说着,又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那里不远处有一个养老院。

月光下几个老人在乘凉,他们看见张过,问道:“你来做什么?”张过道:“我来找我的妻子,她叫董芊。

”董芊也赶到了,说:“我就是董芊,对不起,他失去记忆了。

”一个老人道:“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

”另一位有点绅士模样的老人说:“苏格拉底曾经说……哎呀,说什么我忘了。

”又一位老人笑道:“可别忘了吃饭。

”沙哑的笑声中夹杂着一两声轻轻的叹息。

张过对董芊说:“你不要老跟着我,你是谁?”养老院的管理员走过来,劝说道:“你们回家吧。

”张过看看周围的人,又看看董芊,好像有点明白了,迟疑地拉住董芊的手,向他们的家走去。

如水的月光倾注在那片草坪上,照出两个老人的身影。

走着走着,张过忽然站住了,猛力推开董芊又一面向前跑,一面大声喊。

这次喊的不是董芊,而是一个追问:“你是谁?你是谁?”张过的声音飘过来,把董芊缠绕住了。

董芊很累,但是这个声音拉着她一直跑。

她也要问:“你是谁?你是张过吗?”许多年前她和张过也这样跑过。

那时是她在前面跑,张过在后面追。

那是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月光照着无边无际的草原,他们好像在大海上,海浪簇拥着他们。

他们跑得很轻快。

月光和草原连同那轻快的感觉都过去了,只留下变了形的记忆,还有那永远的追问。

“你是谁?你——是谁?”(有删改)12.小说写养老院中三位老人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5分)答:13.请分析画线处张过和董芊都问“你是谁”的不同心理。

(4分)答:14.小说叙述了一对老年夫妻的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态度。

(6分)答: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微时代、微文化与微批评张文东“微”作为一种特殊的时代体征,浸透在时代文化的肌理当中,已成为当下仿佛无所不能而又无所不包的功能性存在。

从文化生产来看,较之一般意义的数字媒体或网络平台,以自媒体为核心的微平台显然是更自由、自主与随意的文化大院,而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简易快捷,从微信到微博、从微电影到微视频、从微小说到微散文,“微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甚至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项内容或一种方式;再从传播方式看,从“点对点”的传输到“圈套圈”的分享,“微传播”的规模可能越来越小,但半径却越跨越大,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效果更加有效迅捷,其开放、自由的公共空间也有了更足的涵容与更多的可能性;而从接受模式看,微看、微赏、微阅等“微接受”似乎愈发成为大众文化体验的主流模式,不仅使审美行为进一步个人化、私人化和碎片化,而且使文化效能更具自娱性、利己性和即时性。

同时,随着自媒体的普及与升级以及媒体融合的加快,文化产品在生产、传播和接受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