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设计师的感受当汽车车身设计师已经是我自己一生的职业,回想一下自己对这一门专业虽然不能不算热爱,但是客观的事实一直没有使自己的生活和汽车这种自己从小就喜爱的东西存在着任何联系。
特别是当前在我所生活的社会里很多人已开始有机会私人拥有汽车,这对我来讲不能不是一种诱惑和刺激。
所幸的是,现在的事实对我来讲;有与没有汽车已经不至于影响我生活的快乐,但是我自己干了一辈子的专业倒反过来成为我自己的莫大享受。
我热爱这个专业,并且自己一辈子的努力工作赢得了对与这个专业的深刻理解和能力。
在我冷静的时候自己已经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如今我已是残阳西垂的最后余辉时刻,我应当把自己工作所得到的认识、经验留给后人,使它们成为来人的能力和财富。
下面几个问题是我自己在多年生活和工作中有切身体会的几点:什么是设计?在工程技术范畴内,有人认为;用图纸表达一种可以解决某个技术作用的机件,并且这些图纸成为生产的依据,创作这些图纸活动的过程就叫“设计”。
但是我认为这个定义并没有准确地说出“设计”所包含的不同设计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差异,不同人的不同主观世界,必然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不同人的主观上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必然完全不一样。
由此使设计与设计之间千差万别,存在着水平高低之分。
在我们熟知的笑话中;“愚人拿着长竹竿过城门”;“为大、小两支猫,在墙上开大、小两个洞”;“为了看天气情况,在雨伞上开一个洞”……等等,在工程问题中并非绝无仅有。
其实这些笑话的故事在最简单的逻辑上并没有错,只不过把最简单的推理不经合理的安排使之成为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
人的性格、生活习惯、文化品位都直接决定着设计的构思。
所以我们要谈论设计,就不得不谈论哲学。
也许有人觉得“哲学”这两个字眼太大了。
其实不然,我们在生活中自己去处理的一切事情无论大小都直接受我们自己“哲学”的支配,想躲开也办不到。
不过在生活琐事中有时矛盾错综复杂,哲理的性质被掩盖,好像是事物之必然,说不出什么哲学道理。
而如果自己真要较真,把一切都分析到底,那肯定就会看出自己处理任何事物都受着自己的哲学的支配。
自己的哲学一定决定着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见解,所以也决定着自己的设计。
人在一定的哲学的支配下,还存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同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同。
由此产生了事物的千差万别。
世界上的多彩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这就决定了在相同的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设计。
讲到这里,我认为对于设计工作的实际性质已经可以使人清楚地看出来;它和一切艺术品一样,在一个相同的客观主题面前,不同画家的作品完全不可能一样。
艺术品受艺术家的艺术水平和自己的个性差别而异,工程的设计也同样受设计师的技术水平和他的个性差异而难于相同。
所以我认为设计并不是一张图纸所表达的几何形状,而在这个形状的里面包含着更多的是人的头脑里的思维产物,设计所表达的主要东西是设计师的哲学理念。
而这种理念并不一定用文字或图形直接表达出来。
设计的构思是怎样形成的?构思的形成必须在设计师自己的头脑里对所要进行设计的内容具有清楚的、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否则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设计构思。
我认为;一件完整的设计,其构思的形成是渐变而不是突变。
和人类的认识事物过程一样,认识,特别是对较复杂事物的认识,有了第一步才会有第二步。
当然这决不是机械的逻辑。
有时第一步的认识的结果的成功和失败是导致第二步认识的出现原因,并且很多时会反复的。
设计成功或失败的反复是设计发展的正常过程,并且这种反复的发展是一种螺旋线上升形式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一种设计的成功或失败完全可能使我们的构思走向成熟。
如果我们对一次设计的成功或失败认真地思考,必然可以成为下一个设计构思的形成和发展,除了粗心大意之外这些经历总不会是徒然的。
意大利的车身设计大师——恩里科. 富米亚在一篇他的学术报告中曾说过;“…..据我看一个极有技巧的人,在匆忙中想表现出一件强烈的设计意愿,但那——下第一笔时,我们就要出色——是有能力而不明智的!“,”一个设计的概念是一件地道的研究探索过程,按其性质来说需要一定时间去调整,试验这些难于预先可以估计到的问题。
…“。
我认为;上面的两句话把设计构思形成和发展的性质与规律已经表达得十分明确了。
特别对他所说一个设计概念需要一定时间去调整。
这个调整就是概念中的各个因素的矛盾,统一,协调,平衡,一次再一次地逼近正确,最后达到完美。
另外一点,我认为就是一项设计的概念必须使之实现,成为物质状态,也可以叫“物化”。
只有物化以后设计的真实状态才可以受到检验,得到证实。
有一点,那就是在设计的构思阶段设计师应当理智地敢于自我否定。
因为这种否定不是推翻,破坏,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往前跨进了一大步。
我曾遇到过很多人在自己的设计方案前设法维护自己的见解,故步自封,其结果是自己被禁锢,难得向前走一步,最后失去时机导致失败。
据说在日本开发一个新车型时车身造型方案时绘制初步的效果图要超过一千张,经历几轮的筛选,从千张中挑出两三个方案,去制作模型。
我认为他们这么做决不能是领导人或设计师的个人爱好所致,他们是在经历构思的反复,深化,再反复,再深化的提炼上升阶段。
我深信在他们那样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决不会轻易地做蠢事。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设计构思的形成规律,而后自由自在地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使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正如只有熟知水性的人,他才可以在大海里畅游,否则只有游泳者自己受罪,甚至被淹死。
怎样衡量设计的先进?我认为;衡量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标准尺度都是相对的,所谓的“好”就是“恰倒好处”。
有了需要,才有要求;有了要求,才会感到满足。
这是最简单和原始的逻辑。
设计的最佳状态是正好与要解决的矛盾相吻合,但决不是说“一切不留余地”。
余地是为了弥补人们预料不到的需要份额,所储备的必要空间。
在造型设计中,最应当避免的是“多余”、“过分”。
“多余与过分”实际上和“短缺与不足”一样都使人感到遗憾。
英文中“Exact”一词的确切意义就是这个意思。
锦上添的那个”花“和画蛇添的那个”足“,都应当豪不犹豫地予以消除。
因为这些”花“和”足“只能坏事,没有一点好处。
有些人把“简练”和“简单”相混淆;其实“简练“是表示我们可以把一件复杂的事物经过归纳合并的手法成为极容易表达和解决的事物;而“简单”则是处于较原始、单纯的状态。
这两者之间有截然不同的内涵。
我记得,在“文革”时代,有很多人批判我的设计中追求“简练”是我思想中崇拜西方资产阶级美学的“现代派倾向”,所以从那以后我不得不对这个问题下了一些功夫,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这一条道理。
也许,在此我应当深深感谢他们从另一个方面帮助了我的进步。
我认为;一切衡量工程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准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存在的真实出发。
世界上很多东西在其他国家可能是十分适合的,但那些东西并不一定对于我们实际情况也适合,用他们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东西更没有道理。
譬如在欧美国家中宫廷上层人士所穿的晚礼服不应说是不美,但是如果在我们当前的社会活动中,有一个人穿着那样的晚礼服,我想一定被别人看成是“有点神经病“!不是么?可惜,这件事搬到设计中来,为什么就没有人感觉“奇怪”?在现代化的大潮中我们有不少的设计工作大胆模仿、抄袭西洋发达国家的东西,在工程的设计中,这是无可非议的事情。
但是我认为我们仍应模仿、抄袭得聪明一点,少走些弯路。
模仿和抄袭之前应当先想一想是否对我们自己的条件是否实际需要。
等于我们去买东西,即使自己手中有钱,商店的货也好,但买或不买还应决定于我们自己需要或不需要。
自己不需要的好货,即使便宜到家,买回来放在家里也是废物,白白占地方,除了碍事、招致尘土之外没有一点用处。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目前我们设计汽车的内饰力求华丽、高贵;地毯、窗纱、酒吧、彩电…….,这些东西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并非须臾不可离身,为什么我们坐汽车的那么一会儿时间里偏偏离不开它们,难道只是为了摆阔气?因为人在车内怕把地踩脏,不得不神经紧张地,恨不得把自己的泥脚留在车外边,福兮?祸兮?从上面的几点来看,设计是不是人们逻辑思想的体现?它们决不仅只是技术手段!衡量设计的标准必须用“实事求是”这一条准则,体现出标准的相对性。
怎样看待技术知识?我认为把技术知识看成物质,可以占有的想法是最愚蠢的。
不错,现在的世界上几乎一切东西都是商品,这样,技术知识当然也不例外。
虽然在人类社会中,一个人可以由于自己具有某一种知识或特长而用它们作为自己的工具优势而使自己取得较高的地位及收获已经是十分自然的因果道理。
但是一个人自己的技术知识决不会由于把它严密地收藏和禁锢而可以像一块金子和宝石一样永久保存下去。
一个人自己的技术知识如果没有使用就完全等于根本没有。
实际上等于并未占有,更谈不到它会产生利润效益;况且技术知识完全不能和图画或音乐唱片一样,平时收起来,自己想看、想听随时可以拿出来欣赏,去娱乐享受。
从这个理念出发如何看待技术知识就必然导致一个人自己是积极勇敢地去承担一切可能承担的任务,去使用自己所有的知识能力;还是消极保守地生怕自己吃亏,躲避一切可能自己去承担的任务,怕自己的知识被别人学走,失去自己的优势,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做人的态度。
我还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用则有,不用则无;越用越多,放起来不用根本保持不住,和太阳底下的冰一样,一会儿就会化为乌有。
有时当别人向我提问一个问题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去解答,在解答之中自己时常发现很多原来自己并非十分清楚的东西,经过对别人的解答不止对方懂了,自己也真正把原来糊涂的地方弄清楚了。
这样,受益最多的是自己,同时使很多人免去存在和自己原来保有相同的糊涂观点。
这一点,作为经验来谈,也许使人可能觉得太幼稚了吧,但是我自己体会到就是这一点,如果真从自己的哲学思想里建立正确的观点,并非真正容易,而如果自己的哲学观点存在着那样的狭义的短见,这个人就一定无可能做出任何伟大的事业。
怎样自学?由于工程领域的技术知识凭一个人可以在学校中学习到的东西决不可能适应参加工作以后职务上的需要,所以,作为一个设计师,自己一辈子的进步全靠自己平时的自学。
所以“自学”是我们设计师一辈子的事,只要活着,工作一天就要学习一天。
当然我所讲的自学并不是说每天拿着书本,趴在书桌边,手里拿着笔做笔记。
我认为设计师的学习就是指使自己对于任何一件事从“不懂”,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询问、尝试、实践使自己成为“懂”;不拘形式,不限时间。
总的来讲是这样,而平时对于自学还要一定的时间,沉下心来,专注地看书,自己写笔记,对于任何一点看或写的东西必须自己真正弄懂,千万不要似懂非懂。
否则自己没有从思想上吸收等于没学。
有时在生活中忽然遇到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生词,自己不懂而认为应该弄懂,这时如果可能就立即把它写下来或去翻字典。
往往这种情况学到的东西很容易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