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政治考点全面精析(经济生活,美术专用)【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一、消费及其类型考点16(1)影响消费的因素:(P17页)*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⑴客观因素: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因素:①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A.当前可支配收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B.未来收入预期(国家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消费信心,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C.收入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②物价总体水平: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⑵主观因素: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消费者应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做理性的消费者,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消费心理:包括①从众心理;②求异心理;③攀比心理;④求实心理。
考点 17:消费类型:(P18页)⑴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款消费(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租货消费(获得使用权,不变更商品的所有权)。
⑵按消费对象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旅游、家教、保姆)⑶按照消费的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考点 18:消费结构(P19页)(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恩格尔系数: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②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注意:我国恩格尔系数变化原因:①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②直接原因: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考点 19:消费心理(P20页)⑴从众心理:盲目丛众不可取(A.受别人影响、带动;B.追时尚、时髦、潮流、流行; C.追星、偶像)⑵求异心理: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A.展示个性B.与众不同 C.标新立异)⑶攀比心理:不健康。
(A.向上看齐,向…看齐;B.炫耀)⑷求实心理:理智的消费(讲究实惠,根据需要选择,如:价廉物美)考点 20:消费行为:做理智的消费者。
(P21—22页)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消费,增强消费的计划性)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主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吃饭打包,还体现消费观念的更新)注意:关于消费的论述题,往往需要综合用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原则1.(广州二模)针对日渐扩大的收入差距,我国有关部门正在试点建立低保、最低工资、基本养老金与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
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②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生活③收入分配的平均化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④实现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A.①③ B.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2.(韶关一模)近年来出境游越来越受亲睐,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出境旅游度假,出现这种消费现象和行为的根本原因是A.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B.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C.适度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 D.国家大力倡导适度超前消费3.(韶关二模)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图10—13能正确反映家庭收入(P)与恩格尔系数(E)之间关系的是A.图10 B. 图11 C.图12 D.图134.(潮州二模)经济活动应该自觉地遵循和利用价值规律。
分析下图,下列属于生产者自觉遵循和运用价值规律的是①跟着价格走,A处扩大生产规模,B处缩小生产规模②无论A处还是B处,均需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③在B处停止该商品的生产,转产其他产品④在B处更要降低成本,维持生存,以便在价格上升时占据主动地位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5.(肇庆一模)下列各项是对“全国普通猪肉平均价格走势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在a点时,猪肉替代品的需求量减少B.在b点时,猪肉供过于求,处于买方市场C.在a点到b点期间,资源大量流入养猪行业D.在a点到b点期间,养猪业的劳动生产率下降6.(广州一模)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图所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A.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B.需求量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C.供给量随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价格的下降而下降D.供给量随价格的下降而上升,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7.(惠州二模)一般情况下,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在下列图示中(横轴Q为需求量,纵轴P为价格),最能够反映价格变动对食盐需求量影响的是A B C D8.(茂名二模)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有关原理,若要一卜面的流程图正确反映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则①②应为A.①某商品供过于求②扩人生产,社会资源进入B.①某商品供不应求②缩小生产,社会资源退出C.①某商品供过于求②缩小生产,社会资源退出D.①某商品供不应求②扩大生产,社会资源进入9.(韶关一模)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有关原理,请选出①与②分别应填充的内容,使下面的流程图能正确反映市场对资源的配置A. ①某商品供过于求②扩大生产,社会资源进入B. ①某商品供不应求②缩小生产,社会资源退出C. ①某商品供过于求②缩小生产,社会资源退出D. ①某商品供不应求②扩大生产,社会资源进入10.(汕头一模)材料一:2010年广东省居民生活水平受CPI上涨影响程度比较图①该商品价格上涨②该商品供求趋于平衡8078.71867.1241.3102030405060708090各类居民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各类居民受物价上涨影响程度(%)低收入居民中收入居民高收入居民注:CPI是指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3%,称为发生通货膨胀。
2010年7月我国CPI为3.3%,并呈现上升趋势。
材料二:在充分征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的意见之后,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指导编制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批准,颁布实施。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规划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就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舆论认为,党的政策正在由“国富民强”向“民富国强”转变,突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⑴结合材料一,请你对广东省居民生活水平受物价上涨影响状况作简略判断。
(3分)⑵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怎样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12分)答案:⑴广东省居民生活水平普遍受通货膨胀影响。
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居民,受物价上涨影响程度更大。
(3分)⑵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③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物价下跌,人们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④党和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
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就业。
⑤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⑥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11.(江门期末测试)(27分)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2004-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人涨幅与GDP涨幅的比较。
材料二: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中,“糖高宗”、“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榜上有名,这源于部分食品价格非正常高涨。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存在大量游资故意炒作和市场价格监管不力两大主因,另外还与总的供应量减少,国内市场需求量日趋上升,出口量增加有关。
目前,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CPI上升的主要“贡献者”,对普通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压力。
材料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京举行。
会议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3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稳定食品等物价。
(12分)(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运用唯物辩证法,谈谈党中央这一举措的依据。
(12分)11.(1)2004年-2009年,我国GDP与城乡居民收入均逐年增长,(1分)但城乡居民收入涨幅低于GDP 涨幅。
(2分)(2)①供求影响价格。
(2分)一方面要想办法增加产品供应量,另一方面要抑制不合理的需求,缓解价格上升的压力。
(2分)②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缺陷。
(2分)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弊端,国家应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稳定物价水平。
(2分)③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
(2分)国家应健全价格监督机制、严厉查处恶性炒作行为,维护群众利益。
(2分)(3)①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偏低的现状,党提出要提高两个比重,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求我们善于抓主要矛盾。
党中央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党中央提出要提高两个比重,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1-5 CBBCB 6-9 C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