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物理解题方法及应试技巧

中考物理解题方法及应试技巧

物理:中考物理解题方法及应试技巧这几年来中考物理试题难度相对比较稳定(8:1:1),试题注重在真实,生动的生活情景中考查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出死记硬背和偏题、怪题,试卷难度合学生实际,减少考试压力,增强学生学好知识的信心。

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懂得注意解题方法及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选择题对考查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准确性有较强的监别作用,也便于评卷适于标准化的考试,在中考试卷占着相当的比例(约24%)。

几个选择题对学生选答有迷惑,干扰作用,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类题解答不好,常因考虑不周而致错,所以要答好选择题除了平时对物理概念掌握清楚牢固外,还要懂得在选答时应用选择性推理的方法来判断答案的正确与否。

总之,对于选择题应注意审题,平时在学习中要养成对一个问题多进行反思,都必须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只有对其批驳得全面,深刻,才能对所学知识全面掌握和透彻理解。

二、填空题填空题是物理命题考试中最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在去年中考试卷中约占24%,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型:1、直接填空题这类填空题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为它可以根据自己对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熟记程度直接填题。

2、推理填空题这类填空题比直接填空题难。

它必须根据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经过分析,判断才能填题。

3、计算填空这类填空题在这几年中考试卷中,在填空题出现都比较容易。

4、用图题填空题覆盖面广,它涉及物理知识的各个领域,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应懂得归纳二年来所学物理基本知识,规律使之系统化,(这在老师的帮助下),平时应注意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做好备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争取在中考上考出较好的成绩。

三、简答题随着课改的深入,简答题要求学生进行对物理问题的全面表述少了,本题题目主要来源于考生身边较为熟悉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相关问题。

让学生从学物理的角度对物理现象或物理知识进行分析,此类题目往往较为简单,考生不要放弃。

题目中用到的知识一定是平时已学过的知识,平时多留意我们身边的一些物理问题,多思考。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在整张试卷中占的比例是最重的之一,考生应该给于足够的重视。

主要考查实验内容和实验探究能力,其题目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强。

此类题目考查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课本中有过的物理实验。

都是老师们上课或复习时实过或探究过的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复习时,不能丢开课本,特别是课本的实验应重新进行详细的复习。

丢开课本进行复习是极不明智的。

综上所述,同学们在复习时应重视课本中出现进的每个实验以及实验的各个细节。

五、计算题计算题是物理中考五大题型中的最后一题。

它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及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实,在其它四个题型中也要涉及到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只不过与计算题不同的是,它们只要得出最终结果即可,而计算题更注重解题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注明所运用的知识)。

要求较为详细。

下列是本人对计算题归纳、分析的几点拙劣的见解。

物理:创新中考命题思路促进物理教学改革当前,初中物理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单向、轻多维,重积累、轻探索的倾向,严重阻碍了物理教育改革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制约了物理教学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的发展与宏扬。

形成这种倾向的根本原因,仍然是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所致。

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倾向,我们认为,创新中考命题思路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中考是基础教育的选拔性考试,由于它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因而,对初中物理教学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中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点,加大中考命题创新力度,就会变不利为有利,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和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

我们创新中考命题的原则是,贯彻落实教育部中考改革指导意见精神,本着有利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中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有利于招生录取,有利于与高中学习的衔接。

我们创新中考命题的基本思路是,从直叙提问走向情境展现,促进物理教学由重视知识结论的教学转向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从理想模型走向实际问题,促进物理教学由重视解题训练转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从单向封闭走向多维开放,促进物理教学由重视定向思维转向重视发散思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原始应用走向信息构建,促进物理教学由重视知识积累转向重视科学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中考物理试题更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导向性。

一、从直叙提问走向情境展现直叙提问就是把问题直截了当地叙述出来,学生只要记住相关结论,就能正确作出解答。

直叙提问式的试题虽然可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但它只要求知道是什么,不要求知道为什么,长期大量使用直叙提问式的考题,容易导致物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结论的教学,而忽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甚至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结论,这正是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的原因所在。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近两年的中考命题中注意变直叙提问为情境展现,促进物理教学由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向重视过程的教学。

例如,考查“力的概念”,直叙提问式的命题表现形式一般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_____,力是___的原因等,学生只要记住力的概念的相关叙述,就可以作出正确解答。

而情境展现式的命题则是给出一组物理事实或相关的实例,要求从中分析归纳出相应的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

例如,刹车后的汽车会很快停下来;树上掉下的苹果下落越来越快;飞来的足球经运动员用力头顶后又飞出去了;这些现象中所包含的物理概念是_______。

这里也是考查“力的概念”,但学生单*死记硬背是回答不出来的,必须经过分析、概括才能找到它们的共性和其中蕴含的物理本质,从而归纳、抽象得到相关的物理概念或规律。

要适应这样的命题,物理教学就必须注重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过程的教学,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向学生展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物理情境和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002黄冈中考卷第15题:苹果从2m高的树上落下越来越快;电力机车牵引列车车厢前进一段距离;燃烧的气体使火箭从地面升上高空;探究这些实例,可以得出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具体表述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就是考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功的概念”、“能的转化规律”等形成过程是否清楚、明白,是否能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同具体的物理情境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二、从理想模型走向实际问题理想模型是对事物原型本质特征的简化描述。

物理理想模型不仅有利于揭示物理现象及其变化的内在规律,而且抓住了物理系统在思维结构上的共同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统一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概括化。

初中物理涉及的问题多为理想模型问题,主要是把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进行抽象化、理想化,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

但是,如果物理教学长期千篇一律地进行理想模型习题的训练,就会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一般性的抽象事物上,而对具体问题难以进行具体分析,难以把具体问题进行模型处理,学生的建模能力得不到提高。

中考命题长期使用理想模型化的习题,是导致初中物理教学进行大运动量重复解题训练的重要原因。

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有意使中考命题从理想模型走向实际问题,努力引导物理教学由重视解题训练转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例如,2000黄冈中考卷第4题“脚采式垃圾桶问题”,不是直接给出一个杠杆,而是给出一个实际物体,要求学生把实际的垃圾桶抽象成两个联动的杠杆,在找出支点和力臂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判断。

又如,2001黄冈中考卷第22题“常见的静脉滴注问题”,要求计算患者血压并为患者解决冬天滴注时的冰凉感觉问题,学生只有在足够的生活体验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并灵活运用物理知识,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再如,2002黄冈中考卷第22题“家用饮水机问题”,是一个既贴近生活,又符合初中物理水平要求的实际问题,它把初中物理力学、热学、电学等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和建模能力。

要适应这样的考试,物理教学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从浩繁的题海训练中挣脱出来,多给予学生一些实际问题,多指导学生进行建模思维演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

命题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要命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考题,命题者必须勤于观察、勤于实践、勤于思考。

有谁知道,我们的一位命题者,为寻找2002黄冈中考卷第22题的原型,整整思考了一个月,并且把家里的饮水机全部拆开进行观察,为命好中考题奠定坚实基础。

可以这样讲,中考命题改革不仅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中考命题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三、从单向封闭走向多维开放传统的中考试题多为单向封闭式,题目给定的条件和要求结果一般是必要的和唯一的,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限定条件(包括直接条件和隐含条件),由概念、定律、定理出发,经演绎、推理得到个别结论,再代入条件得出确切解,并且所有题目都有确切解。

这种单向封闭的命题模式使物理教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的解题要求,久而久之会给学生思维造成不良定势,制约了学生思维品质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何使物理教学走出“格式化”的误区,如何引导学生思维正确健康发展?我们在中考命题中作了一些有益探索,有意识地将命题思路从单向封闭转向多维开放,通过命制开放(包括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结论开放)题,给予学生选择和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想错了不要紧,只要有对的成份就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2000黄冈中考卷第20题“填写描述物体或物质本身特性的物理量”,就是一道结论开放题。

评分标准只要求学生填对3个物理量,填多了其中有错误不倒扣分,促使学生放开手脚答题。

又如,2001黄冈中考卷第18题“两人抬木箱上楼梯”,就是一道过程开放题。

题目虽然只有一个要求,即“前后用力相等”,但怎样抬,有多种方式。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大胆想象,灵活运用,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抬箱。

再如,2002黄冈中考卷第19题“失事飞机的黑匣子问题”和第20题“选择器材做实验”,是两道条件、过程、结论全开放的开放题,题目给定的条件和器材很多,要求的物理量和可做的实验很多,计算方法和实验方法也很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生活体验、能力层次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宽松的要求,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这种多维开放式的命题,要求物理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开放的多维学习环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学习的能动性,启迪思维的广阔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树立创新精神,优化思维品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