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李渡乡一大队
“周家祠堂”周氏家族的来历
多年来,根据各方面的报刊记载,多处走访问津以及家庭人的一些传说得知:四川大多数人的来历均相同。
明朝中前期,由于和地方称霸,战乱频繁,加之当时的灾荒和病疫等因素,四川人口锐减,到处呈现出十室九空、田地荒芜的凄惨之状。
后来到了清明时期,演变成了一片大郁郁葱葱的森林。
由于四川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当时朝廷中就有很多人提出建议让其他地方的人迁移至天府之国,以改变四川人烟稀少的局面,后来得到皇帝的批准。
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先从湖北省依据当时各家多的兄弟多少并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办法移民至四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
随后到了康熙时期,又分别于公元1671年、1678年以及雍正1717年分两批从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先后移民来到四川。
移民来时有各地方政府所派官兵护送领路,沿途设有驿站,为移民提供食宿。
当时政策规定:到达目的地后任凭百姓垦殖,永占为业,并免五年田赋。
来川的移民第一年由政府提供全人口粮,第二年供给半口粮,第三年就可自给了,五六年后开始征地税、纳皇粮。
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发展、进步、演变到现在。
周氏的祖先就是清朝第一代皇帝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移民而来。
我们家族的来川祖先人周尚斗家本应抽派二儿子周朝宰来川,
当时他考虑到儿子还很年轻,来川安家他不放心,于是就亲自携带大儿子周朝开和二儿子周朝宰以及家人约五六人一行举家迁移,由湖北省麻城县高观音(高街沿)来到四川渠县。
先在金罗彭家河居住,后才迁移到李渡,并在盐行街购买并修建了许多房屋。
从此,周朝开住李渡安居乐业。
他的弟弟周朝宰则去了达县安家。
后来到了第四代人即周国佳、周国佐、周国任、周国志四兄弟时,被称为“四大房人”,这时,就在李渡一大队二村五队(即仙女桥湾)修建了一幢木柱青瓦房,名为“周家祠堂”。
解放后即1950年作为二村农协会的办公地点和开会场所,也作过生产队的保管室,最后撤掉木料青瓦等全卖给私人。
“周家祠堂”建成后,就招集一些本族人员商议讨论如何编家谱,大家一致同意:前两代人是从湖北到川应该是祖先,从在四川出生的第一代人开始,编写了周家族谱二十代,如下:
齐、国、先、泽、永
世、代、应、昌、明
正、学、思、忠、孟
洪、文、定、显、荣
周尚斗去世后葬在金罗张家奄独坟处,周朝开去世后葬在彭家河胡家院后面,“齐”字辈的一位先人去世后葬在“周家祠堂”后面大坟园。
当时分家后大房周国佳住两路口,二房周国佐住周家祠堂院,
三房周国任住仙女寨,幺房周国志就随父母住在周家老院。
至今为止,周家的总人数约七百到八百人,分布在李渡、奉家、渠南、卷硐及外县市等地。
家族历史悠久,我们后代应不忘祖先,继承和发扬祖先遗留下来的道德风尚,将好的传统美德一代代传颂,敬老扶小,团结宗族,平等友爱走好人生路,和谐家族美好幸福生活。
现在借此增排二十代如下,希望后代更加兴旺发达。
家、兴、治、万、方
大、山、元、龙、良
书、安、再、贵、利
年、合、光、友、高
以上仅供本族人参阅并转告家族老幼们。
2009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