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现代绘画语言艺术的比较摘要:所谓绘画语言,是作者以记录状态、反映认识、传达信息或表现思想为目的,运用笔、刀、墨、纸、颜料等材料工具为物质载体,以色彩、线条、明暗、肌理等视觉信号为媒介,通过造型艺术手段,创作描绘艺术形象造成视觉体验的表达方式。
关键字:绘画语言,中国山水画,西方现代艺术Abstract: the so-called painting language, the author to record state, reflects the understanding and performance of conveying information or ideas for the purpose of using the pen, a knife, ink, paper, paint material tools for material such as the carrier, such as color, lines, light and shade, texture visual signals as the medium, by means of plastic arts, the writing style of depicting artistic image caused by visual experience.Key words: painting languag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nd western modern art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那么同样,中国绘画在这悠悠历史长河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中国绘画的提拔印章,是中国话独有的,也是区别西洋画的一大特点之一,中国话善于将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通过题款用印来提高或补充观赏者的鉴赏和理解,还可以丰富画面变化。
起到相互衬映、点缀与平衡构图的作用。
随着西洋画的传入,现代的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国传入的绘画技法——包括素描、油画。
水彩画等多种技法,大大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技巧,有的画家在工具材料上也不断革新,把西洋画的技法巧妙地与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融合在一起,这无疑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方向。
尽管这样,东西方现代绘画语言艺术还是有些区别的。
中国画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线条为其生命,散点透视,造型构图,赋物以神,故与十五世纪以来以油彩作于布上,注重色彩明暗、讲求焦点透视的西洋画迥然不同。
中国画与诗文相辅相成,互得益彰;与印章珠联璧合,对应成趣。
在文人画兴起的宋元以降,更是诗书画印、长款短跋溶成一体,寄情感,吐心声,内涵丰富;或寓意,或象征,充满哲理,素称"无声诗"。
此外,中国卷轴画的特殊装裱形式与分门别类,与西洋画有所不同。
东方的文雅含蓄,与西方的生动奔放,特色自具,难分轩轾。
诚如画坛大师潘天寿所说,中国画与西洋画宛如两座并峙的大山,各有高峰,而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在漫长的历程中,绘画与工艺美术结合,带有装饰风。
民国时期有一大批自海外学成归国的画家致力于国画的改良工作,以徐悲鸿为代表,提出了建立“新国画”的主张。
五十年代初的国画写生作为“新山水画”启幕的开场锣鼓,为国画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找到了摆脱旧法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表现建设生活,革命圣地和毛泽东诗意成了“新山水画”的三大主题,傅抱石、李可染、秦仲文。
关山月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
五十年代黄宾洪、齐白石等一代宗师,仍然在传统的笔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山水画风格,并影想着后人。
“文革”期间,过于强调题材的时代要求所形成的社会风尚,使山水画出现了畸形的发展,传统得到了重视,这是历史的反拨。
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后,人们至少在理念上得到了对于山水画发展的基本认识,中国的山水画又面临新的世纪。
黄宾虹作品齐白石作品继而说到西方的现代绘画语言,“现代艺术之父”的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一部西方现代艺术史从他开始写起。
塞尚出现以前欧洲艺术是以“再现”为标准的,艺术家试图以真实的自然为模本,描摹出一个真实的自然;塞尚的出现使得西方艺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他将西方艺术从宗教与政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注重“画什么”“画的像与不像”,而将“怎样画”的课题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追求的是“形式主义”,换句话说就是“为艺术的艺术”。
形式主义听起来空洞无物、没有意义,但只要知道塞尚的那句名言——“要用圆柱体、球体和锥体来描绘对象”,就知道塞尚的绘画带有几何学研究性质。
他的形式主义随意而为。
之后从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到荷兰风格派、表现主义、构成主义、光效应艺术、机动艺术等形形色色的抽象艺术,许多现代艺术流派的名称和内涵都表达的是科学的主题,既使是追求非理性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也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即精神分析学和梦幻心理学作为依据。
西方现代艺术史弥漫着的是浓厚的科学主义色彩,而科学主义正是近代西方工业。
保罗·塞尚保罗·塞尚的作品美术的现代艺术最早出自于印象派的绘画,如毕沙罗、莫奈、雷诺阿等。
他们都是以背离传统技法开始创新的,如毕沙罗发明的点彩法;莫奈和雷诺阿强调走出画室,到阳光下去写生,表现阳光下各种明媚的色彩感。
无论是毕沙罗,还是莫奈等,他们都十分重视色彩的分析,开辟了他们新的艺术道路。
从塞尚以后,出自于印象派的画风开始改变,如高更、梵高等,都是十重视色彩的表现,一反过去建立在素描基础上线条、造型结构比例和明暗关系的传统绘画观念。
色彩的表现也是主观的、粗犷的,不似传统绘画那样细腻,富于质感。
由于这样,所以美术史上称塞尚后的印象派为后印象派。
事隔不久,在法国又出现了野兽派,与之遥相呼应的有德国的表现主义。
这一派的艺术风格和理念是强调主体的艺术表现,如表现直觉和梦里的灵感等。
其表现方法是色彩的鲜艳浓郁,笔触的狂野,造型夸张和变异等,其代表人物有马蒂斯。
还有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
这派的画风主要是在结构的变异上独树一帜,强调在平面上表现出非透视的立体结构,也即以主观的结构原则代替我们面对现实的感觉原则,即画面上的变形画,需要主观分析才能找到立体的内容。
还有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抽象主义。
这派的画风所倡导的是“艺术的抽象”,“艺术的精神”,主张以抽象的色块、线条的构成来表现人类的精神。
西方现代艺术尽管现代派美术多以自我为中心,热衷于自我表现,但是它在探索人类想象力和创造的无限可能性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应该值得肯定,单就这种求知的热情和探索的勇气来看也值得肯定,因为任何发展方向上的努力都比踏步不前更为可贵。
人类整个的艺术发展史业已证明,关于艺术的所有简单化的决定论都是立不住脚的,现代人虽然并没有享有完全的艺术创造的自由,但在某种程度上仍掌握着选择的自由。
正是这些现代派艺术家通过创作体现他们的叛逆性格,强调自身的价值,表现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也创造了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新材料。
从此美术走入了一个更加个性也更加灿烂的年代东西方具体的区别以中国的山水画与欧洲的风景画的区别为例:(1)“临摹”和“读画”本身就是一种经验的描述方式,当然有提升。
这是中国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方式。
中国山水画虽然有自然对象,但基本上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表述”,相对于欧洲风景画而言基本上是“经验的表述”。
欧洲风景画基本上是以自然对象为基础的写生为主要方式,“写生”本身就是以“视觉”为基础的“描述”。
我们必须强调的是中国山水画的“经验表述”与欧洲风景画的“视觉描述”是相对而言的:山水画中也有视觉的描述,风景画中也有经验的表述。
只是相对来讲,山水画主要是经验表述,风景画主要是视觉描述。
(2)意象这一绘画范畴主要体现在中国山水画方面,形象的绘画范畴主要体现在欧洲风景画方面,“意象”与“形象”同时都是视觉的体现。
同时我们这里的“形象”不是通常意义上泛指的形象,而是专指具有“写实”意义的接近自然的形象。
中国山水画通过具象的表现更多的是追求意境,意境的表现大多是由绘画中构成的“意象”来实现的。
欧洲风景画受模仿说的影响注重具象的写实性的描绘,这就注定了欧洲风景画注重“形象”本身的选择与描绘。
“形象”一词最早由赫拉克利特提出,他说:“因为艺术模仿自然,显然也是如此:绘画混合白色和黑色和红色的颜料,绘画出酷似原物的形象”。
(3)中国山水画注重“意境”的营造,欧洲风景画注重“理想”的追求。
“意境”与“理想”不同于“意象”与“形象”,但它们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意境”用“意象”营造出来,“理想”靠“形象”来体现。
这种密切的联系并不等于说它们是等同的,“意象”与“形象”是可视的,而“意境”与“理想”是不可视的,只能用心灵去感知、去体悟、去领略。
(4)中国山水画以强调“气韵”为主要特征。
如“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画山水以气韵生动为主”、“画山水贵夫气韵”,画论中比比皆是。
欧洲风景画主论“和谐”。
不论什么流派和时期的风景画,其画面的比例、明暗调子、色彩关系甚至透视无不包含了一种和谐。
由此可见,东西方的语言绘画艺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各自都有其独具一格的特点,尤其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有些地方已经和西方艺术融合到一起,不可分割,相信在不久之后,东西方的艺术会在相互交流学习中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我通过本次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我的鉴定欣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以前只知道哪些图片漂不漂亮,好不好看,而对于那些具有浓厚艺术色彩的作品一直都是持有很片面的看法,在这一次学习后,我也能大致分析哪一幅画有什么风格,大概又是谁的作品。
对于一个非专业的学生来说,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事儿。
而且老师讲课轻松惬意,伴着轻音乐然后欣赏绘画作品,不得不说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儿。
所以,总体来说,这一次上课真的是收获颇多。
参考文献:[1]李丽.试论现代艺术装横设计中的抽象艺术风格[J]. 美苑.1982年02期[2]萧元.关于抽象艺术[J];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3[3]梁江,黄坤源.背离现实和现实的背离——试论西方抽象绘画[J].美术研究.1981年04期[4]邱毅琳.抽象·水墨[D].厦门大学.2002年[5]百度百科,西方现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