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铁等物质的性质,在认识这些物质性质的过程中运用了观察、实验,比较等研究方法要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进行整合,并通过研究金属钠的性质,体验应该怎样更科学,更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并为学生提供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通过对氯气性质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怎样处理程序中每个环节的具体问题,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
金属钠和氯气的性质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它们又非常适合用于做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载体。
教学时应注意“方法主线”和“知识主线”的融合,即以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主线,以金属钠和氯气时性质为认识,研究方法和程序的案例,使其成为本节教材的暗线。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活动性栏目,在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方法和程序。
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讨论,交流、以掌握研究方法和程序的内涵,而不是死记硬背相关内容。
教材中的某些栏目中的问题,亦可作为作业提前布置,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观察思考》栏目的实验部分,可以改成学生实验,亦可采用演示的方式。
实验前应提示学生观察,实验后可组织学生对反应现象的讨论,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现象进一步认识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如果让学生动手操纵以体验“实验”的方法时,应注意规范学生的实验习惯,如目的明确,过程的观察和现象的记录,实验后的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同时要强调实验中的变量的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不应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交流的空间。
在分散处理后要引导学生从物性,化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整合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在氯气的性质案例中,要注意,案例的研究是抽象出理论即方法和程序的载体,在实验中要适时进行安全教育。
可以根据物质分类的角度引导学生预测性质,初步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之。
最后要从两个角度进行总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钠跟水、氯气的反应),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2)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氯气跟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水的反应)。
(3)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3)在归纳金属钠的性质及预测氯气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对金属钠和氯气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2)利用阅读材料《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上重点、难点:金属钠和氯气的化学性质2.方法上重点、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程序。
【教学准备】1.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详见教学过程)(1)活动1.2.1.1 交流〃研讨:(2)活动1.2.1.2 观察〃思考: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钠与水反应的现象(3)活动1.2.1.3 活动〃探究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4)活动1.2.1.4交流〃研讨(5)活动1.2.2.1 研究氯气的性质2.将学生为4-6人小组3.试验试剂和仪器:见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探究、对比法【课时安排】本节教材分为四个课时:第一课时,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研究金属钠的性质);第二课时,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研究氯气的物理性质及作为非金属单质所具有的性质);第三课时,研究氯气是否能与水反应,介绍化学研究的其他内容及研究过程中所用到的其他方法;第四课时,对本节内容进行概括整合【教学建议】1、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①本节教学内容总起来看分成两大部分:金属钠的性质、氯气的性质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这两部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将二者孤立起来②注意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1中的三个主题之一,在本节教材中要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能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③在实验方法教学中要规范学生实验习惯,即:实验前必须明确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后要对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变量控制;介绍氯气毒性时应强调实验室中闻气体的正确方法,并指出在实验田中闻任何气体都应如此操作,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同时应注意说明,在实验中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没有危险,消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
④本节内容实验较多,教师要注意做好演示实验,以便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性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认真实验的习惯。
2、教与学建议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针对本节教材中有主、暗两条线的特点,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深刻的体验,建议采用以下教学设计:强调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教学,带钠、氯性质的教学。
观察、实验、分类、比较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对于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认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铁等物质的性质时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学生共同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进行概括、整合,让学生在此过程体验所谓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并不是神秘的、高不可攀的,已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有了应用,没有总结而已;然后通过“观察〃思考”与“活动〃探究”让学生体验应该怎样更科学、更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
在此过程中第一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如何分析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根据哪些现象说明钠的密度大小及熔点的高低。
第二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完成实验报告。
在学生“观察〃思考”与“活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钠的性质。
进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的教学时,应首先介绍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以及研究物质性质所包括的内容,其次要注意联系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用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运用分类的方法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及运比较的方法归纳出物质的通性和特性;然后通过研究氯气的性质这一案例让学生体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在学生通过案例体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的过程中认识氯气的性质。
②注重实验,让学生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有深刻的体验,对钠、氯的性质有较强的理解。
本节实验较多,实验进行的好坏直接影响本节教学目标能否达到理想的结果。
对于钠的性质的实验可设计成学生实验,而对氯气性质的实验也要尽可能让学生参预,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实验的安全,同时告诉学生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方法就没有危险,消除学生对实验的恐惧心理。
③总结归纳,认识钠和氯的性质。
金属钠和氯气分别是活泼的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在本节内容中充当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载体,但它们又是元素化合知识中的两种重要的单质,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它们的性质,建议在本节最后对它们的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在总结时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钠与铁、氯与氧的性质,从而使学生能初步认识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一般的性质。
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对这两种物质性质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④关注教材阅读材料。
材料一:身边的化学《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作用》,通过这一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科学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化学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实用的科学,从而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另外也加深了学生对氯气与碱反应的确良认识。
材料二:化学前沿《现代化学实验室》,这一材料使学生认识到进行化学研究手段更为先进,对物质的研究会进一步的深入,从而培养学生进行化学研究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媒体的使用。
本节教材实验内容较多,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钠、氯性质的认识,可以用FLASH制作钠和水的反应、钠在空气中及铁、氢气在氯气的燃烧、氯气的漂白性实验制作成动画。
4.探究内容与方法。
本节探究内容是“氯气能与水反应吗?”,学生初次接触这样的问题,可能会感到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给予必要的提示。
探究的方法主要是综合利用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5.教学评价。
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决定了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纸笔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档案袋评价。
教材提供的纸笔评价有课后练习,主要是从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可以自己设计一此问题来评价其它两个维度的目标,如:查阅资料认识钠、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用途,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活动表现评价主要从本节的探究内容“氯气能与水反应吗?”来进行评价,由于学生是初次进行探究,评价的范围可以广一些,但要求不能过高,评价前要印制好活动评价表,便于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档案袋评价:①可以将本节的活动探究的实验报告收进档案袋。
②学生课下查阅的资料写的文章收进档案袋。
6.补充练习。
第一课时【课后提高】1.一小块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足够长的时间后,最终将转化为()A.氧化钠B.过氧化钠C.氢氧化钠D.碳酸钠2.一小块钠置于空气中,有下列现象a.变成白色粉末b.变暗c.变成白色固体d.变成液体上述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为()A.abcdB.bdcaC.bcadD.cbda3.已知钡的金属活动性处于钾和钠之间,下列反应可以实现的是()A.钡可以从氯化钾溶液中置换出钾B.钡可以从冷水中置换出氢而得到氢气C.钡可以从氯化钠溶液中置换出钠D.在溶液中钡离子可以氧化金属锌4.在烧杯中加水和苯(密度:0.88g/mL)各50ml。
将一小粒金属钠(密度:0.97g/mL)投入烧杯中。
观察到的现象可是()A.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B.钠停留在苯层中不发生反应C.钠在苯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D.钠在苯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可能做上下跳动5.若将2.3g钠块置于过量的氧气中燃烧后,生成了3.6g固体物质,则下列推断合理的是()A.钠在燃烧前已有部分氧化B.生成物中只有过氧化钠C.钠在燃烧前未被氧化D.生成物中只有氧化钠6.在进行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
⑵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滤纸擦净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这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