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泉城广场周边停车场使用率调查研究郭曜【摘要】城市时代“停车难”问题已成为各地通病。
泉城广场作为济南市中心广场,集购物、休闲娱乐、商务等活动功能于一体,吸引了庞大的人流、车流量。
泉城广场周边社会停车场众多,但使用效率高低不均。
本研究以此现象作为切入点,对广场上市民、机动车司机(私家车主)、停车管理员发放问卷[1]。
统计发现:一、购物为车主驾车出行的主要目的;二、停车场的服务水平而非停车费是决定停车场使用率的首要因素。
本研究以使用率差异的同类停车场做研究对象,锁定驱车购物人群,运用层次分析法,将车主使用停车场的全过程拆分为寻识、停放、购物、取车四个阶段,对各阶段不同停车场的服务水平做出评价,并将调查结果反馈服务水平评价体系进行修正。
最终得出,停车场的辨识度、空间位置、与道路间的友好度是决定停车场使用率的最重要因素。
据此,研究对使用效率较低的停车场提出若干改进建议。
【关键词】停车场;使用率;购物出行;服务水平1.现状问题1.1地段简介泉城广场位于济南老城区的中心,东西长780米,南北长230米,(见图1红色区域)。
广场东南为银座地下超市,西接著名景点——趵突泉公园,东为省科技馆,北为黑虎泉西路、舜井街、泉城路,南为城市主干道——泺源大街。
图1 泉城广场及周边研究范围此地段商业网点集中、种类齐全,交通可达性好,地理位置优越,是济南的中心地段。
1.2广场周边停车点泉城广场周边共有10个停车点,其中地下停车库3个,地上停车场4个,路边停车带3条,总共可提供945个停车位,图2、表1分别为各停车点空间分布情况和停车条件。
图2 泉城广场周边停车点分布表1 泉城广场周边停车点一览表由于泉城广场北部为济南护城河,东侧被省科技展厅所阻,因而南侧、西侧是广场的主要入口。
西、南两侧的停车点(P1、P2、P4、P6、P8)使用最为频繁。
1.3西、南侧停车点使用效率由于广场属于市级公共空间,非工作日人气旺盛。
各停车场在非工作日时的利用率较工作日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见表2)表2 西、南两侧停车场工作日、非工作日利用率对比表3 西、南两侧停车场使用情况然而,P1 泉城广场西停车场和P6泺文路停车场利用率比其他停车场要低很多,即使在非工作日其他几个停车点车满为患的时候,这两个停车场依然未能饱和。
1.4问题提出同是地下停车库,在非工作日高峰期,P2 银座地下购物停车场车满为患,而P1泉城广场西停车场却仍有不少空余车位。
同是地上停车场,在非工作日高峰期,P7 趵突泉东门停车场“门庭若市”。
而P6泺文路停车场却“门可罗雀”。
左右车主选择停车场的因素有哪些?分量如何?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2.分析研究借助问卷,对影响车主选择停车场的首要考虑因素做调查(见表4)。
表4 驾驶员选择停车场首要考虑因素统计结果显示:92%的车主选择了使用方便,有5% 选择了收费较低,3%选择是否管理严格、正规。
出乎意料的是,基本所有的车主都重视停车场的使用感受,忽略停车费用响和是否正规。
2.1研究思路根据车主的答案,停车场的服务水平(方便程度)决定其选择,进而影响停车场使用效率。
广场上的市民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和购物。
其中市民选择驾车前来的目的更倾向于方便购物,而银座地下购物商场是广场上最主要的商业区域。
为便于研究分析,假定所有车主的目的地均为银座地下超市。
整个驾车购物行为按时间顺序依次分为寻识停车场、停放车辆、步行购物、返回停取车四阶段,每一阶段均可列举出影响该阶段车主使用停车场方便程度的若干因素,这些因素通过作用于不同阶段进而影响车主使用停车场的方便程度。
图3 停车购物活动的四阶段2.2影响车主寻找停车场的因素借助问卷统计车主对广场周边停车场熟知程度和认知渠道(见表5、表6)。
表5车主熟知的停车场数目表6 车主认知停车场的途径根据此统计结果,车主对广场周边的停车场了解并不充分,而车主更倾向于借助诱导系统自己找寻发现该停车场。
2.2.1停车场的醒目程度停车场自身的醒目程度是最好的“诱导系统”。
通常,地面停车场比地下停车场醒目程度高。
图4 P2(醒目度最高)图5 P1(醒目度一般)图6 P6(广告遮挡,醒目度最低) 图7 P7(路边,较醒目)表7 各停车场醒目程度评价2.2.2诱导系统的完善程度经调查,P1停车场诱导牌有3个,P2停车场有3个,P6 停车场有3个,P7 停车场有2个。
指示牌的绝对数量不能作为衡量完善程度的唯一指标,停车场的规模和停车场所服务的道路数量也应作为衡量指示牌完善程度的指标。
停车场规模越大,服务的道路条数越多,所需要的指示牌应越多。
将指示牌的个数作为指标1,自定义停车场相对规模=停车位个数/20作为指标2,停车场服务的道路条数作为指标3。
指示牌的相对完善度=指标1/(指标2×指标3),计算后得出表8。
结果显示P7最高,其次是P2、P1、P6,与各停车场的实际利用率基本吻合。
表8 各停车场指示牌相对完善程度2.2.3诱导牌的醒目程度仅衡量指示牌的数量还不够,还应保证指示牌都具有足够的醒目度,易被车主发现。
对照有关规范,各停车场的指示牌的醒目程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表现在高度不合适,尺寸偏小、易被遮挡,与广告牌混淆。
2.2.4诱导牌与停车场入口的关系在我们对车主的调查中得知,多数车主希望在看到停车诱导系统后能有十秒左右的时间寻识停车场的具体位置。
泉城广场附近道路的车速约40公里/小时,由此我们估算出停车场应至少有一个诱导牌设在距离其入口100米到200米的距离内。
而实际上P1泉城广场西停车场、P2银座地下购物停车场、P6 泺文路停车场的3个诱导牌距入口的距离均不足100米,且各有2个诱导牌设置在了停车场的入口处。
当车主看到诱导牌后,已经驶过了停车场入口,若要停车,只有掉头逆行,给车主寻找停车场带来不便。
2.2.5诱导牌提供的信息量不足泉城广场周边的停车场的诱导指示牌均为静态指示牌,只指明本停车场的位置,而车主对停车场的规模以及当前的使用情况、空余车位的百分比和可停放的车型不得而知。
车主常把车辆驶到停车场后才发现停车位已满或没有适合自己车型的停车位。
综合以上各因素对车主寻找停车场的影响,根据各要素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以满分10分为标准,采用简易矩阵综合评分法可得出表9,计算结果与各停车场实际利用率吻合较好。
表9 驾驶员寻找停车场环节各停车场方便程度评价结论一:在车主寻找停车场的过程中,停车场自身醒目程度、诱导系统的完善程度、醒目程度为主要影响因素。
2.3影响车主停放车辆感受的因素此过程又可按地点分为驶向停车场和进入停车场两部分。
因此,影响这一环节各停车场方便程度的因素也可以从使用各停车场的外部流线、内部流线提取。
由于各研究对象均属较正规的停车场,其内部停车位的划分、停车方式、设施条件等均存在较大的共性,且都有管理人员对车主进入停车场后的停车活动进行指挥,因此使用各停车场的内部流线可比性不高。
主要分析车主使用各停车场的外部流线以寻找影响车主停放车辆的因素。
图8 影响停放车辆因素提取2.3.1停车场的外部使用流线分析车主驶向各停车场的外部流线分析如图9—12 所示。
图9 P1停车场外部流线图10 P2停车场外部流线图11 P6停车场外部流线图12 P7停车场外部流线在进出P1停车场的四条线路中(见图9),由北侧驶入的车辆需横穿车流量较大的趵突泉南路,其他三个方向驶入的车辆则需要穿越两干道的交叉口。
在驶出P1 停车场时,只有向北行驶比较方便,去往南、西、东任何一个方向均要横穿趵突泉南路后再穿越平面交叉口,既耽误车主时间,也存在安全隐患,且P1的入口为“Z”字形,两折角之间只有十几米,这样的出入口形态对于车主的驾驶较为不利,方便程度较低。
P2停车场有两个独立的出入口(见图10),车辆在进入的时候容易从泺源大街的右行车流中分离,驶出时可在车速较低、流量小的泺源大街北侧的非机动车道转向,机动车间的冲突较小,对泺源大街的通行能力影响较低,方便程度较高。
P6停车场的进出流线有3条(见图11),除从南面泺文路驶入的车辆容易进入停车场外,按照其余两流线车主都需穿越车流量较大的丁字路口,再横穿泺文路驶入停车场。
而驶出P6 停车场,去往南向需要先穿越马路,东、西两向则需要再次穿越丁字路口,方便程度较低。
P7停车场为港湾式路边停车,车辆流线简捷(见图12),进出停车场都很容易,方便程度较高。
在以上各停车场的外部流线分析中,起主要影响作用的外部因素是停车场所在地段的交通情况,内部因素则是停车场的入口。
2.3.2停车场入口的数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中8.1.83条指出:少于5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宜采用双车道;50~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应设两个出入口;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米。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中34.6.0.6规定,汽车库、修车库的汽车疏散出口不应小于两个。
而现状中P6 泺文路停车场(80车位地上停车场)、P1泉城广场西停车场(70车位地下停车库)均只有一个机动车出入口,不符合规范要求。
进出停车场公用一个出入口,使得P1、P6停车场的外部流线独立性较差,高峰期间甚至出现进出阻塞,影响车主停放车辆。
在对P2停车场外等候停车的部分车主进行访谈得知,除非时间紧迫,否则车主们一般不会选择进出不方便的停车场的。
结论二:停车场所处地段与出入口之间关系影响车主进出停车场的方便程度。
2.4影响车主停车后购物—返回取车阶段的感受因素假设车主停车后步行至银座地下商场,完成购物活动后携带物品返回停车场,整个活动是一次步行体验。
通常,决定步行活动适宜程度的最主要因素是空间距离。
2.4.1停车场空间距离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中8.1.4条的规定,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200米;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米;而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绝大多数车主都希望步行时间在3~5分钟内。
依照正常人的平均步行速度推算,车主们可接受的步行距离为200米~300米,与规范中的停车场合理的服务半径相符。
半径为200米对各停车场划分一个“步行舒适圈(见图13)”,并比较其与目的地银座地下购物商场的关系,可以得出从空间距离的舒适程度来看,P2停车场为最佳,其次是P6、P1、P7。
图13 各停车场“步行舒适圈”2.4.2空间联系度从停车场与到达商场之间的空间联系度分析,P2停车场与银座地下购物商城直接连通,车主可以由停车场直接进入商场,联系度最高;P1停车场不与银座商场在地下联通,车主停车后须返回地面,穿越广场再到达地下商场,联系度其次;P6、P7停车场则还需穿过城市干道,存在安全隐患,联系度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