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他们为什么“不和”后来为什么又会“和”呢这是什么导入方式(C)A.审题导入B.悬念导入C.问题导入D.讲授导入2、“哪个故事最精确地描述了英国农场生活”属于什么提问(A)A.评价水平提问B.理解水平提问C.综合水平提问D.应用水平提问3、班主任学期末对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和总结是属于(D)A.学生成长记录袋B.操行评定C.班主任计划D.班主任总结4、班会的特点有集体性,针对性和(D)A.教育性B.艺术性C.原则性D.自主性5、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是什么师生关系( D )A.权威型B.民主型C.放任自流型D.专制型6、班级的人际关系通过( A )实现A.交往B.学习C.上课D.班会7、德育目标具体体现在( D )A.德育任务B.德育内容C.德育方法D.德育手段8、小学语文第八册《白杨》一课的板书。
课文明写白杨,暗写人,有的教师在设计时将板书设计成一棵树状,树梢上的十个字说明白杨“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它总是那么“高大挺秀”。
而树根下的字则表明了爸爸“扎根边疆”的决心,并希望孩子们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
这种板书属于(D)A.线索式B.简图式C.表格式D.提要式9、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C )A.教育的性质B.教育的任务C.教育的内容D.教育的规律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B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参考11、教师的板书始终在黑板的同一个位置上,于是只好写了擦,擦了再写,最后只留下一点文字,这是什么板书( D )A.一片空白式B.随心所欲式C.板书没个性D.随写随擦式12、当有学生违纪时,教师走近学生,摇头示意,这是什么管理对策。
( C )A.安排座位法B.幽默诙谐法C.非语言控制法D.“舞台情境”13、研究德育过程,主要是探索德育的( D )A.目标B.内容C.方法D.规律14、美感早在儿童是( B )岁后就开始发展起来。
A.1-2岁B.2-3岁C.3-4岁D.4-5岁15、自我控制是( B )的体现A.自我认识B.自我意志C.自我体验D.自我评价16、为了在班级中获得地位而努力学习是属于( B )A.认识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内部学习动机17、重度智力落后的智商是( D )A.69-50B.70-100C.25-49D.25以下18、考试因为没有复习到而想不起来,属于(C )A.一般性遗忘B.暂时性记忆C.永久性遗忘D.暂时性遗忘二、多项选择题1、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 ABCD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A.考核B.奖励C.培养D.培训E.升迁2、小学生想象的特点( BCD )A.想象的有意性充分发展B.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C.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D.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E.想象的内容接近现实3、我国小学德育的内容包括( ABCDE )A.爱国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C.集体主义教育D.劳动教育E.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4、课外活动按组织形式分,可分为(CDE)A.学科活动B.文体活动C.群众性活动D.小组活动E.个人活动5、高级提问包括( CDE )A.知识性提问B.理解性提问C.分析性提问D.综合性提问E.评价性提问6、正确的提问方式是( ABD )A.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个别回答B.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全体回答C.面向个别提问,全体回答D.面向全体提问,轮流回答E.面向个别学生提问,个别回答三、判断题1、教师体罚学生,情节轻的学校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休学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备案。
(×)3、小学儿童男生注意转移能力发展性高过女生,但女生注意力稳定性却高于男生。
(√)4、人们对英雄人物的颂扬是道德情感。
(×)5、解决简单的问题也是意志行动(√)6、润物细无声是体现了陶冶法(√)7、课外活动就是第二课堂(×)8、学生上课开小差属于违反纪律行为。
(√)9、制度的制定是从正面引导,准做什么更有约束力。
( √)2015年龙岗区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容量平均值约为7个组块的记忆是()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形象记忆D.动作记忆2.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A.学校教育制度B.社区教育制度C.终身教育制度D.职业教育制度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的体现。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热爱感4.关于师生关系,“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A.卢梭B.杜威C.赫尔巴特D.布鲁纳5.下列说法中,体现行为主义学派观点的是()A.人的心理具有整体性B.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C.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D.人的心理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6.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A.以学生发展为本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C.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D.提高课堂教学效率7.鲁班因茅草划破手这一事件引发思考而发明了锯,这类创造活动的心理影响机制主要是A.功能固着B.迁移 C.定势 D.原型启发8.根据经典性条件作用论,铃声也能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铃声是()A.中性刺激B.条件刺激C.无条件刺激D.操作行为9.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A.德育B.教学C.考试D.学生管理10.高中生为了考上大学,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这是人的( )的具体表现。
A.能力B.品质C.意志D.气质11.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是()A.谈话法B.讨论法C.讲授法D.练习法12.对类似但不相同的条件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是()的过程。
A.刺激分化B.刺激泛化C.获得D.消退13.德育的实质是()A.完善学生的道德认识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D.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14.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反而使听觉比正常人更敏锐,这是()A.感觉对比B.感觉适应C.联觉D.感觉补偿15.义务教育实行___________领导, ___________ 统筹规划实施, ___________ 为主的管理体制。
()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乡级人民政府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1.启发式策略2.心理发展3.依法执教4.陶冶教育法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思维的类型。
2.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3.简述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4.简述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2.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五、材料分析题(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讲《两条小溪的对话》时,教师让学生们分角色表演。
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
”孩子说出了原因。
“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
”老师温柔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脑袋。
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很出色。
请从所学教育理论角度,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
2.A【解析】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3.A【解析】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属于道德感范畴。
4.C【解析】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起主宰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形成了传统的“教师中心论”。
5.C【解析】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
6.A【解析】我国此次实施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7.D【解析】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原型启发。
8.B【解析】铃声单独呈现时,不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多次配对之后,铃声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此时铃声为条件刺激。
9.B【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0.C【解析】意志是指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并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1.C【解析】讲授法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2.A【解析】只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对其他刺激不作出条件反应,这是刺激分化现象。
13.C【解析】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14.D【解析】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的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称之为感觉的补偿。
15.A【解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
二、名词解释1.启发式策略是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2.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4.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三、简答题1.(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以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2.(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3.(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4.(1)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3)班集体的管理者;(4)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5)学生成长的合作者;(6)教学的研究者。
四、论述题1.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