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第六(悲怆)交响曲》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第六(悲怆)交响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乐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欣赏,感受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知识与技能】聆听乐曲,运用音乐各要素进行编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乐曲,感受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作用。
【难点】运用乐曲中的音乐各要素进行编创。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聆听乐曲《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请同学们思考这两首乐曲的异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授
1.初次聆听播放歌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请同学们谈谈欣赏乐曲的后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
2.再次聆听,回答问题。
(1)哪些音乐要素发挥了主要作用?(节奏、力度、速度等推动音乐的发展变化。
)
(2)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是什么?(三部曲式)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
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第四乐章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片段。
安魂祷告。
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
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3.分别欣赏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题
第一主题出现后,就显示出巨大的悲痛,小提琴琴声交错进行,在这之后,音调的力度不断增长;到中间部分速度稍稍紧凑,各声部采用柴可夫斯基典型的音乐语言,不断下行的旋律线条和上行的模进音型结合在一起,形成强烈、浓重的音流。
这种紧张的趋势带来了极富表现力的效果。
第一主题出现之前,
音乐突然中断,使感情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主题再现的时候有所扩充。
(三)巩固提高
最后完整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学生运用乐曲中的音乐各要素进行节奏编创,分组进行展示。
老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了解如何聆听感受一首音乐作品。
同学们课下可以寻找相似的音乐作品,并学习演奏。
五、板书设计
《第六(悲怆)交响曲》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
今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首先我想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是选自人音版教材高中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
这是一节鉴赏课,通过听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要素、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知识,学生能够领会情感表达。
学生在鉴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扩充了知识储备,提高了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继续了解与探究音乐。
二、说学情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乐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欣赏,感受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知识与技能:聆听乐曲,运用音乐各要素进行编创。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欣赏乐曲,感受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作用。
难点是运用乐曲中的音乐各要素进行编创。
五、说教学用具
为了辅助课堂更好的展开,我采用以下的教学用具: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