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稳态与环境目录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科学史话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神经外科医生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科学·技术·社会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科学·技术·社会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第4节免疫调节科学·技术·社会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科学家的故事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学巨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植保员第3节群落的结构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第4节群落的演替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程师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科学·技术·社会生态农业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

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2.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方面1.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2.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

3.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一、教学目标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调节机。

3.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2.教学难点(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第二章动物和人体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概述动物和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2.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方面1.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1)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能力方面1.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

(2)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1)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3.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4.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5.认同毒品危害健康,应远离毒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2.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方面1.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2.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2.教学难点(2)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第4节免疫调节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能力方面1.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2.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教学难点(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教学难点(1)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一、教学目标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2.教学难点(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第4章种群和群落从本章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种群是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在实践上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不仅可以获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而且可以领悟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方法,还可以为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章打基础。

本章在知识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基础的。

因此,本章的教学在处理不同知识内容时,要根据教学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是本章在科学方法教育上的侧重点,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当通过具体实例来让学生领悟。

一、教学目标要求知识方面1.列举种样的特征。

2.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阐明群落的演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

2.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能力方面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2.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

2.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能力方面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2.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能力方面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1)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人类活动对种样数量变化的影响。

能力方面1.尝试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2)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能力方面1.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群落的演替过程。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研究意义。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组成成分。

3.使学生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系统论的观点。

2.理解构成系统的关键不是其组成的物质,而是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或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观点。

能力方面1.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成分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能力方面1.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