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门历史文化绿道

厦门历史文化绿道

"绿道”是包含线形元素的绿色土地网络,是具有生态&游憩&文化&审美等多功能的可持
续发展的绿色开敞空间["]’绿道的形式多种多样,历史文化型绿道是现实中常见的一种类
型,是以实现绿色生态为基础&以满足旅游游憩为目标&以展示历史文化为重点的一种绿道类型。

历史文化型绿道以体现社会文化功能为主要目的,因此如何运用各种设计语汇将特定的文化演绎出来成为该类绿道建设的关键问题’一般来说,历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必须依托景观中具体的载体,形成丰富的体验层次,以及运用相应的演绎手法得以实现。

从文化演绎的表现载体、体验层次以及演绎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历史文化型绿道的文化演绎模式
厦门老铁路绿道基地属于已经闲置的鹰厦铁路的一段,全长约4.5km,2010年厦门市政府开始将废弃的老铁路纳入城市的绿道建设系统,以铁路历史文化为特色打造一条城市历史文化型绿道。

一、绿道的文化演绎载体
包括绿道游径、主题节点、景观设施三大要素
绿道游径:游径十分适合骑车、散步、慢跑等游线形运动。

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废弃的铁路,并将其与新规划的游步道&自行车道&入口广场&休闲平台等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具有可达性&连通性及舒适性,同时独具历史文化特色的绿道景观。

图片1解释(废弃的铁轨镶嵌在颇具当地特色的闽南红砖及青灰花岗岩石板的道路或平台铺装之中,既不影响行人正常行走的交通功能,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当年铁路时代遗留的风貌,营造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主题节点:是指针对绿道特定的主题定位所规划设计的能体现文化特性的景点空间’对于历史文化型绿道来说,主题节点的规划设置应当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些主题节点能集中地展现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大大提升绿道的吸引力。

厦门老铁路绿道沿线规划了入口遗迹广场/历史文化长廊/复古风情咖啡街/隧道展览馆/木栈道观景台/健身广场/学习交流空间/自行车慢行系统/滨海码头广场等多个主题节点空间
图片2解释(隧道展览馆是将该绿道建设前留有的一段约800m的废弃隧道改造而成,使其成为游客体验旧铁路文化的展览空间和交流场所,突出表现了历史文化型绿道的主题特性)
景观设施:历史文化型绿道的景观设施设计应当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该项目的历史文化特性进行设计,使其很好地融于整体的绿道景观中
厦门老铁路绿道的景观设施设计遵循了与整体景观协调统一的原则,功能上满足使用者对绿道本身的休闲娱乐需求,同时造型风格上也体现出了老铁路的历史底蕴和怀旧情调
图3解释(路边的咖啡休闲吧利用原有的民居改造设计而成,在保留其大致结构的同时对外观立面进行了艺术处理,运用做旧金属&红砖&玻璃作为主要材质以体现复古怀旧的风格; 路中央的景观水渠则模仿了铁轨的造型,同样利用做旧金属的材质与周围整体景观协调统一)
图4解释(休息亭设计同样以铁路文化为主题,其造型灵感来源于火车车厢,直线阵列的设置手法也强化了这一意象’)
二、绿道的文化体验层次
历史文化型绿道注重游客对文化&生活&历史的体验感受,运用各种设计手段为游客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情景,使其融于整体景观意境之中,从而产生共鸣’历史文化型绿道景观中的文化体验可分为4个层面。

( 一) 确定文化主题
在对原始场地认真考察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特色,找准项目规划的主题和定位’紧扣历史文化特征鲜明的主题是文化体验的第一步,从空间布局上来说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对于整体形象的提升和把握也是关键所在。

厦门老铁路绿道的主题定位为慢品4.5km铁道,即将旧铁路时代的快的形式与现代居民慢的生活需求结合起来,使人们在体会旧铁路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感受休闲放松的生活方式’在设计中快的视觉形式以大量与铁路火车相关的线性元素来表现,而慢的生活状态则通过各种休憩&逗留&聚集&交流等活动空间的设计来满足人们的多元化慢生活需求’这种外在视觉元素与内在氛围体验之间的反差碰撞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共鸣的同时,也寓意着新旧时代历史文化的联系与更替.
( 二) 提炼文化元素
厦门老铁路绿道设计提取了旧铁路的形态元素,将其运用于游径规划主题节点以及景观设施等方面,努力为游客营造一种属于该场所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
图5解释中的景观高架桥休闲茶馆&水池景观&休憩座椅&指示牌&入口标志牌等景观设施都以旧铁路的相关形态作为造型来源,使人们第一眼就获取到铁路文化的元素信息,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
( 三) 文化产业活动
通过文化产业规划,使游客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对文化产生更深的体会’历史文化型绿道的产业活动规划应依托绿道沿线的主题节点,形成与景观体系相对应的文化产业体系。

厦门老铁路绿道在引入商业项目&策划活动项目以及宣传推广项目方面均考虑到与整体景观主题定位相符,同时注重形成门类丰富多样的商业文化体验活动,如引进具有老铁路时
代风情的餐饮场所&主题旅馆&图书吧&纪念品商店等; 举办适合绿道游憩功能的慢跑&滑板&瑜伽&太极&象棋&小型演奏&教育宣传等活动; 采用多种推广宣传手段,如实体广告&宣传册&网站等。

( 四) 感悟文化意境
人们对景观的欣赏从外在的要素观赏&活动参与&主题感受等行为转化为内在的情感认知和审美把握,这是文化体验最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厦门老铁路绿道在整体规划中,注重铁路历史文化主题的统一与递进关系,将主题节点&景观元素&产业活动等统筹考虑,如结合雕塑&历史长廊&文化背景墙&展览馆&标志牌以及背景音乐等多种方式进行整体氛围营造,形成整体的主题区域和文化意境,从而形成整合的文化体验效果’这种文化体验不仅使人了解旧铁路的历史文化,引发人们对时代变迁的追忆与感叹,同时也促使人们思考当下社会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弊端与困扰,提倡慢生活的社会文化。

三、绿道的文化演绎手法
(一)再现
再现是运用文字&景观符号或其他景观元素,通过空间的组织和营造,将历史事件&当地人物风情&传说故事或是当地习俗等,以比较写实的手法进行重新的诠释,从而达到展现文化的目的’
图片6解释(厦门老铁路绿道在入口广场处放置废弃的火车头,结合原始的铁轨&刻有相关文字介绍的景墙,以及乡野气息的芦苇丛,共同再现旧铁路时代的场景,直接唤起人们对历史时代的回忆与追思’)
(二)抽象
抽象是指提炼事物特征中最精华的部分,通过高度浓缩或概括性的"符号#或"片段#传递文化内涵特征,使其更简洁&更形象生动,同时也更易于理解’厦门老铁路绿道景观设计将
铁轨&火车&站台等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抽象化,提炼出线性元素,以简洁的现代语汇运用于景观组成部分中,如建筑外观&道路铺装&水体轮廓&小品设施等,使人们深刻感受到历史文化所带来的视觉体验’
(图7解释)高架桥面上采用抽象化的标识性符号来强化印象; 高架桥边缘运用做旧金属进行镶边装饰来强调其线性轮廓
(三)隐喻
隐喻是将某种具有感情色彩的物质属性或历史文化内容寄寓于另一具体事物,通过其鲜明的外在特征来表达文化内涵的艺术手法’这需要以人们的文化积累和历史文化背景为出发
点,因此应当选择人们所熟悉的景观要素作为本体,以便促使人们更好的感知&体验&想象和理解文化内涵。

(图8解释)厦门老铁路绿道的码头广场节点景观采用了点与线的形式,以片段式景墙围合成点状空间,与地面铺装图案构成点线组合’点可寓意为始与终,而线寓意为延续,同时点与线的组合也可作为铁轨和车轮的隐喻,表达了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与延伸。

(四)象征
象征是通过园林景观外在特征暗示特定的文化内涵,以表达深刻的寓意’在象征景观符号的选择和创造上,要能够准确表达象征的意义[*]’
(图9解释)厦门老铁路绿道景观中运用了黑与红对比的色彩构成的景墙廊道’景墙上刻有水平线形以及圆形点状的图案组合,象征着历史的车轮滚滚而逝,表达了对逝去历史的缅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四、总结
普通绿道仅仅具有生态保护和游憩的功能,但对于历史文化的挖掘和表达方面则比较欠缺’而历史文化型绿道是与历史文化景观紧密结合的绿道类型,是一种通过廊道展示城市文化的线性景观[$]除了生态&游憩的作用,历史文化型绿道更注重如何通过纽带作用将散落在城市中的历史文化景观挖掘出来,使人们在感受绿道的生态游憩作用的同时,能够体会到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通过对厦门老铁路绿道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笔者总结出历史文化型绿道的文化演绎模式,即运用再现&抽象&隐喻及象征等多种文化演绎手法,根据人的文化体验层次,将历史文化元素在绿道游径&主题节点及景观设施等文化演绎载体中体现出来,从而将文化表达融入绿道建设中,将文化体验整合于绿道游憩活动中’
未来城市绿道建设会继续沿着多层次&多元化的复合型道路蓬勃发展,历史文化的演绎模式作为绿道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将对城市绿道系统建设在深层次的文脉挖掘以及历史传承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