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现代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对照组应用现代康复治疗。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结论艾灸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关键词】艾灸;中风;痉挛性偏瘫;现代康复技术
中风后的肢体偏瘫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这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自然恢复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是中枢性瘫痪的特征之一。
然而,肌肉痉挛所导致的运动障碍是阻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恢复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如何合理、有效的缓解痉挛一直是偏瘫康复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采用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综合科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住院患者,共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其中治疗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47±970)岁;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310±956)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①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
②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的患者。
②年龄在35~75岁之间。
③中风恢复期,病情稳定,神志清醒者。
④肌张力在ashworh评定方法ⅰ~ⅲ级之间,肌力在ⅱ级以上。
⑤近期未服用过中西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剂。
1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或纳入标准者。
②非脑血管病所致的肌痉挛患者。
③神志昏迷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④合并严重的心、肝、肺、肾疾病与精神疾病患者。
⑤患者及家属不配合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在现代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艾灸治疗。
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取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照海。
均取患侧穴位,采用雀啄灸,每穴3~5 min,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2 d,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2 d,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3中风偏瘫患者的护理①饮食护理患者应进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不宜吸烟、饮酒,不宜过饱,更不要暴饮暴食。
②压疮护
理定期翻身拍背,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③心理护理及时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在生活上、情感上、经济上给予患者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息,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加康复。
④安全护理做好防坠床、防跌倒、防烫伤护理,防止意外发生。
⑤体位护理正确的体位摆放可以预防骨骼肌畸形,预防压疮,预防循环功能异常。
24艾灸操作注意事项施灸前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
出现烧灼、热烫的感觉或烫伤、水泡等情况;暴露施灸部位,注意遮挡和保暖,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及时弹去艾灰,如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施灸后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局部出现小水疱,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肌张力评定采用ashworth标准,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
32统计学方法结果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4结果
5讨论
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一般遵循brunnstrom偏瘫六阶段理论,即弛缓、联合反应、痉挛、共同运动、部分分离运动和分离运动等,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在初期(约2周)表现为弛缓性瘫痪,出现自主运动后则因为痉挛和共同运动等表现为运动控制能力下
降[3]。
痉挛程度与偏瘫患者运动恢复阶段密切相关,一般于发病2周后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强,于协同运动充分时达到高峰,之后随分离运动出现同步下降[4]。
因此抑制患者肢体痉挛和纠正异常运动模式,以及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主要工作内容,抑制痉挛,是偏瘫恢复的关键,积极的、正确的治疗和训练可达到抑制痉挛或诱发出部分分离运动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主要是脊髓中枢兴奋性增加,特别是αγ环路活动性增强而引起的。
因此,在取穴方面,我们取非痉挛侧穴位,即上肢取阳经穴,下肢取阴经穴。
有研究认为,针刺非痉挛侧肢体的穴位,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针刺痉挛侧肢体的穴位[5],其机理为针刺非痉挛侧穴位时产生信息沿着ia类传人纤维,兴奋了脊髓内ia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对痉挛侧肌群的脊髓a运动神经元活动性产生了抑制作用,使痉挛侧肌群的αγ环路活动性降低、肌紧张度下降,从而有利于缓解肌痉挛状态[6]。
艾灸作为一项中医护理技术,通过艾绒的燃烧,熏灼局部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目的。
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局部穴位,可在局部形成了一个高温区,并循经传递,形成循经高温线。
循经
高温线上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较少、能量代谢旺盛、乙酰胆碱含量增加,从而引起血管扩张[7];亦有研究表明,高温区的mg2+atp 酶活性增强,可能导致外周atp释放能量的功能活动增强,从而促使组织能量代谢旺盛[8]。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不仅可以使痉挛侧肌群的αγ环路活动性降低、肌紧张度下降,有利于缓解肌痉挛状态,而且可以使局部组织代谢加强,血管扩张,降低周围神经的兴奋性,减轻肢体偏瘫痉挛。
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艾灸治疗可改善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进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以实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艾灸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广泛使用,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外治法,较内治法作用更直接,且无副作用,是一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更有效、实用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6):379380.
[3]davies pm 循序渐进成人偏瘫康复训练指南.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6:1821.
[4]许建鹏偏瘫康复的运动功能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10):579581.
[5]王国祥,刘殿玉针刺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
性的影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3(2):222224.
[6]王国祥,李长宏针刺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辽宁中医杂志,2004,3(3):248230. [7]孙志波温灸诱发循经高温线形态学和组织酶化学相关研究. 针刺研究,2005,30(2):102105.
[8]谭连红,马春红,张栋,等温灸家兔穴位后循经皮肤温度及组织mg2+atp酶活性的变化. 针刺研究,2007,32(5):33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