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继续讲《雨巷》,今天主要是探讨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
二、课程内容
主旨理解
师:《尚书》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志向抑或情感”?
(学生交流讨论30s,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
)
A.政治诗(姑娘=我)——对理想和希望的追寻 /自我形象的外化
(对人生理想的追寻这一说法提出较早的是北大的孙玉石教授)
结合整个诗歌来看,雨巷写于1927年的夏天。
这种象征意义,从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状貌可以找到一些佐证。
戴望舒早年在上海求学经历使他接触到了革命的进步思想,并且结识了瞿秋白、丁玲等进步诗友。
随着革命运动的高涨,他很快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且担任了团支部书记。
革命的风起云涌,吸引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的追捧,其中当然也包括戴望舒。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迅速失败,很多共产党的先进分子在这次血腥镇压中被杀害。
戴望舒也因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而遭到通缉,1927年3月被捕入狱,最终被释放,但是这次经历却让他感受到了革命的残酷,革命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打得头破血流。
戴望舒为躲避追捕而搬到施蛰存家中避难,《雨巷》就创作于此时。
所以这首诗从这个角度解读的话,它就是一首政治诗,“我”象征着苦苦追求理想的青年,而“丁香姑娘”象征着“我”所追求的美好理想,姑娘的“走近,飘过,最终走尽雨巷”就象征着美好理想的幻灭。
它是当时革命青年面对革命失败的一种心绪反映,这些革命青年因为找不到革命的出路而彳亍(chi chu)彷徨。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对爱情的感伤
丁香花——花语:西方~初恋,中国~爱慕、暗结同心的希望
丁香花传说一
古时候,有个年轻英俊的书生赴京赶考,天色已晚,投宿在路边一家小店。
店家父女二人,待人热情周到,书生十分感激,留店多住了两日。
店主女儿看书生人品端正、知书达理,便心生爱慕之情;书生见姑娘容貌秀丽,又聪明能干,也十分喜欢。
二人月下盟誓,拜过天地,两心相倾。
接着,姑娘想考考书生,提出要和书生对对子。
书生应诺,稍加思索,便出了上联:“氷bing/ning冷酒,一点,二点,三点。
”
姑娘略想片刻,正要开口说出下联,店主突然来到,见两人私定终身,气愤之极,责骂女儿败坏门风。
姑娘哭诉两人真心相爱,求老父成全,但店主执意不肯。
姑娘性情刚烈,当即气绝身亡。
店主后悔莫及,只得遵照女儿临终所嘱,将女儿安葬在后山坡上。
书生悲痛欲绝,再也无法求取功名,遂留在店中陪伴老丈人,翁婿二人在悲伤中度日。
不久,后山坡姑娘的坟头上,竟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丁香,繁花似锦,芬芳四溢。
书生惊讶不已,每日上山看丁香,就像见到了姑娘一样。
一日,书生见有一白发老翁经过,便拉住老翁,叙说自己与姑娘的坚贞爱情和姑娘临死前尚未对出的对联一事。
自发老翁听了书生的话,回身看了看坟上盛开的丁香花,对书生说:“姑娘的对子答出来了。
”书生急忙上前问道:“老伯何以知道姑娘答的下联?”老翁捋捋胡子,指着坟上的丁香花说:“这就是下联的对子”。
书生仍不解,老翁接着说:
“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
你的上联“氷冷酒”,三字的偏旁依次是,“氷”为一点水,“冷”为二点水,
“酒”为三点水。
姑娘变成的“丁香花”,三字的字首依次是,“丁”为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万字头。
前后对应,巧夺天工。
书生听罢,连忙施礼拜谢.老翁说:“难得姑娘对你一片痴情,千金也难买,现在她的心愿已化作美丽的丁香花,你要好生相待,让它繁花似锦,香飘万里。
”话音刚落,老翁就无影无踪了。
从此,书生每日挑水浇花,从不间断。
丁香花开得更茂盛、更美丽了。
后人为了怀念这个纯情善良的姑娘,敬重她对爱情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从此便把丁香花视为爱情之花,而且把这幅“联姻对”叫作“生死对”,视为绝句,一直流传至今。
··换一种视角品评,《雨巷》所描绘的似真似幻的邂逅实际上也是作者自身一段爱情的“白日梦”。
这样的解读与诗人早年本身的爱情经历有一定的契合(qi he)。
戴望舒在大革命失败后躲在施蛰存的家里,一厢情愿地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但是施绛年对他却是不冷不热。
施绛年虽然比他年幼5岁,却因受到良好的教育,懂得感情,开朗、活泼、富有个性,不像戴望舒那样既冲动又忧郁内向。
两人性格上的差异造成彼此感情上的不平衡,再加上戴望舒童年一场天花后脸上留下的瘢痕,也使施绛年不悦,这给他们的爱情蒙上了阴影。
1928年,戴望舒以跳楼相逼,施绛年无奈只得接受戴望舒。
1931年,两人订婚,施绛年此时实已爱上他人,便以希望戴完成学业以保证以后经济无碍催促他出国读书。
第二年,戴守约前往法国留学。
在法国没过多久便传来施绛年移情别恋的消息,戴望舒伤心不已,无心学习。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证实施绛年已移情别恋,他便当众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然后登报解除婚约,结束了这段长达8年的苦恋。
(初恋)
《雨巷》正收录于1929年出版的《我的记忆》诗集中,在诗集的扉页上印了“给绛年”的法文,由此部分学者认为戴望舒把这本诗集赠与了施绛年,以表达他的爱慕之情。
因此,这首诗可以看作是诗人邂逅丁香姑娘的情结,既隐射他受挫的初恋,也暗含他对心心相通的精神伴侣的祈盼,还投射了困境中诗人对美和爱的向往。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对知己的寻觅
就人生而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赶自己的人生之路,而促使我们前行的恰恰是心中那不断升起又不断陨落的希望与理想。
正如诗歌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她”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憧憬与期待,又唤起我们那么浓的失落与忧伤。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
杜衡曾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它的动机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二者之间。
到底作者在《雨巷》中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呢?不论是把它看作爱情之约的痛苦守望,还是寄寓社会之况的心灵挣扎,抑或是人生之路的追求悲歌。
这都不重要,关键是《雨巷》留给我们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这才是它焕发永久魅力的根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