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腹泻病的原因

小儿腹泻病的原因

小儿腹泻病的原因、腹泻病在第三世界国家占小儿发病率的首位,也是导致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小儿腹泻在中国的发病率也占到第二位。

那么引起腹泻的病因是什么呢?小儿腹泻的病因主要有两种。

一、第一种叫做感染性腹泻,是由致病因子引起的。

导致感染性腹泻的病原有三大类:1.第一类是细菌:主要有致泻型的大肠杆菌、痢疾、沙门氏菌等;2. 第二大类是病毒:现在由病毒引起的腹泻很多,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3. 第三大类是寄生虫:有阿米巴等。

二、另一种叫做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饮食不当、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小儿患其它疾病影响到了消化功能而引起的腹泻。

目前我们重视的还是感染性的腹泻,因为非感染性的腹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治疗的。

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的儿童里面每年要死亡500万左右,我国小儿腹泻的死亡率很低,但是发病率不低。

中医中药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我国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尽管死亡率低,但是我们仍然需要重视小儿腹泻。

毕竟腹泻即使不导致小儿死亡,但是总拉肚子也会影响身体的发育,所以腹泻也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因此,小儿腹泻不但要重视,而且应该及时治疗。

该如何诊断孩子是否得了腹泻呢?诊断是否得了腹泻病,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性的,主要看大便的性状是否异常。

大便性状异常主要表现为稀便、浓血便等等。

比如说大便不成形,像芝麻酱一样,或者是汤是汤,水是水,有的是血。

这就是大便异常。

第二就是大便次数增多。

以前国际上有这样的标准,诊断小儿腹泻病,大便要超过三次,现在一次也算。

只要大便性状不正常就算腹泻病。

这就是诊断小儿腹泻的标准。

小儿腹泻治疗及用药原则治疗原则 1.饮食调整。

2.根据病原选择抗生素治疗。

3.有失水者做口服或静脉补液。

4.对症支援疗法。

用药原则1.细菌性肠炎选用1~2种抗生素,如庆大酶素、氟呱酸、氨芐青毒素、新青酶素Ⅱ。

氟呱酸儿童慎用。

2.酶菌性肠炎选用制酶菌素、克酶唑口服。

3.轮状病毒性肠炎口服潘生丁,或静滴病毒唑,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4.腹泻时间长,体质虚弱者予支援疗法,输注白蛋白或血浆。

5.中毒症状消失,大便检查无红细胞、白细胞及脓球,但腹泻不止者可用止泻剂,呕吐、腹胀者对症处理。

6.重型腹泻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即应进行液体疗法,输入各种组成液,如半张液、2/3张液,酸中毒严重者补充碱性溶液。

7.如出现低钙抽搐者,可补钙腹泻病在我国有两个流行高峰,一是发生在6、7、8月称夏季腹泻,主要原因是致泻性大肠杆菌;另一高峰发生在10、11、12月称为秋季腹泻,主要原因是轮状病毒。

既往治疗腹泻病的方法有三种:禁食、静脉输液、使用抗生素。

这种旧的治疗方法现在认为是不合理的,1992年在卫生部召开的全国腹泻病专家研讨会上(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临床儿科杂志,1994,12﹝3):148.)已被否定。

专家们制定了新的治疗方案:包括①继续饮食;②大力推广口服补液③合理用药,纠正滥用抗生素⑴。

一、腹泻患儿要继续饮食,以往吃过的东西都吃,禁食被认为是有害的。

二、大力推广ORS口服补液,液体疗法:。

发展中国家每年有500万小儿死于腹泻,其中250万是由脱水造成。

因此及时做好液体疗法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之一。

(一)脱水的评估(二)预防脱水治疗方案一、适用无脱水的患者,可在家庭治疗。

强调患儿腹泻一开始,家长就应给患儿口服比平常更多的液体以预防脱水⑴:选用以下液体:以口服米汤加盐溶液最好⑵。

1.米汤加盐溶液500ml米汤(1斤白酒瓶)+细盐1.75g (啤酒瓶铁盖的一半)它为1/3张溶液,最适合作预防脱水用。

可以鼓励患儿多服,不会形成高钠.家长不用花钱可自己制作。

2.糖盐水白开水500ml(1斤白酒瓶)+细盐1.75g (啤酒瓶铁盖的一半)+ 蔗糖10g(2小勺)但腹泻患儿多有双糖酶缺乏对蔗糖(为双糖)耐受不好3.ORS溶液:给服 ORS,它为2/3张,主要是用于治疗脱水,用作预防脱水张力太高,服多了会发生高钠症。

预防脱水服用时要告诉家长另服1/3量白开水.(三)纠正脱水:要及时评估⑴,发现有了脱水要及时纠正。

专家们一致认为现今我国小儿腹泻发生的脱水,约90%是中度以下脱水,应大力推广使用简便、经济、高效的ORS作好口服液疗法.而静脉输液仅适用于重度脱水(仅占脱水患儿数中约10%)。

WHO自从在世界各国推广使用ORS后,每年挽救了 100多万脱水患儿的生命, ORS的效果是确切无疑的,所以医生和家长出应该改变偏爱静脉输液的旧观念,大力宣传推广ORS口服补液的好处.治疗方案二:适用于有些脱水(轻~中度),采用ORS疗效很好。

为纠正累积损失最初4h用量按以下公式计算:体重(kg)×75ml=最初4h用量ml4h后用上述方法重新评估脱水,然后选择适当方案一、二、三ORS原理60年代初,基础医学一大发现:1~2.5% Glucose(55~124Meg/L)能促进水和钠最大限度吸收(提高25倍) Glucose>3%会引起渗透性腹泻Glucose<1% 水和钠吸收不好为什么Glucose会促进水和钠吸收?推测有共同的载体。

治疗方案三:适用于重度脱水,因有低血容量休克,需立即静脉输液。

纠正累积损失按100ml/kg计算,见下表:静脉输液方法年龄第一阶段(20ml/kg)第二阶段(80/kg)等张液 2/3张液或1/2张液1岁以内 1小时 6小时1岁以上 1小时 5小时●等张液:※ 2:l液=0.9%氯化钠液:1.4%碳酸氢纳(或 1/6M乳酸钠)※0.9%氯化钠液●2/3张液:※ 4:3:2液=0.9%氯化钠液:10%葡萄糖:1.4%碳酸氢钠(或 1/6M乳酸钠)※I:l加碱液=0.9%氯化钠液 100ml+10%葡萄糖 100ml+5%碳酸氢钠 1 0ml●l/2张液:※ 2:3:l液=o.9%氯化钠液:10%葡萄糖:1.4%碳酸氢钠(或 1/6M 乳酸钠)上述液体根据当地情况以供选择。

※补钾:重度脱水患儿一般需采用氯化钾,每日200~300mg/kg,分3~4次口服,或配成0.15~0.2%浓度由静脉均匀输入,速度切忌过快,并需待有尿后才能静脉给钾。

※补钙:佝偻病患儿在输液同时即给口服钙片或钙粉,每次0.5g,每日三次,若出现手足搐搦症,立即给10%葡萄糖酸钙1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

一旦患儿能饮水,应尽量改用ORS口服液,补液6~7小时后重新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案一、二或三继续治疗。

鼻饲管补液:如无静脉输液条件,可用鼻胃管点滴ORS液20ml/kg/h,连续6小时(120ml/kg)。

三、合理用药,纠正滥用抗生素:我国腹泻治疗中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滥用抗生素。

现在认识到抗生素对许多腹泻是无效的,而且有严重的副作用。

如过敏反应及影响小儿肠胃功能,使小儿食欲减退。

更严重的是抗生素会破坏体内有益的共生菌群,扰乱微生态平衡,削弱患儿抵抗力,反而使腹泻迁延不愈。

为此,新方案提出:水样便腹泻(约占70%)多为轮状病毒或产生毒细菌引起,不需使用抗生素。

脓血便腹泻(约占30%)为侵袭性细菌(如痢疾. 沙门氏菌等)引起,可使用抗生素。

有些医生不分清病因,只要小儿出现腹泻就使用抗生素,这是错误的。

小儿腹泻的合理用药问题王菊莉等感染性腹泻病的抗生素选择对大多数病例来说,抗生素不会对胃肠炎的整个病程起很大的作用。

针对一定的生物体应用某种特效抗生素,能够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减少排便,因此可以减少生物体的传播。

最好参考药物敏感试验。

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毒性细菌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只要做好液体疗法,患者多可自愈。

如伴有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者选用抗生素治疗。

黏液、脓血便患者约占30%,伴腹痛或里急后重,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粪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和吞噬细胞,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下列一种抗菌药物治疗。

①大肠杆菌: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吡哌酸、诺氟沙星、呋喃唑酮、某些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黄连素等。

慎用有肾毒性抗生素,有利于减少肾损伤。

②胎儿空肠弯曲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甲红霉素,还有庆大霉素、氯霉素、呋喃唑酮、氟哌酸等对空肠弯曲菌有效。

③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庆大霉素、氯霉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

④鼠伤寒沙门菌: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唑肟、头孢他啶有效。

⑤金黄色葡萄球菌:立即停用原来的抗生素,可用万古霉素、半合成耐青霉素酶的新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或双氯西林)。

⑥伪膜性肠炎:万古霉素、甲硝唑、杆菌肽。

⑦阿米巴病:甲硝唑、甲硝黄酰咪唑、甲乙醇咪唑、双碘喹啉。

⑧贾第鞭毛虫病:甲硝唑、甲硝黄酰咪唑或丙硫苯咪唑、呋喃唑酮。

⑨隐孢子虫病:大蒜素、甲红霉素、阿齐霉素、螺旋霉素、呋喃唑酮、甲硝唑等。

⑩真菌:制霉菌素或克霉唑。

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氟啶酸、氟哌酸、甲氟哌酸、环丙沙星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刚问世的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

因此,一般认为新喹诺酮类药物可以在儿科应用,但应非常慎重,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合理用法是每日10~20mg/kg,连用3~5天。

氨基糖苷类药物在儿科的应用,也应按卫生部有关的规定。

控制耐药菌株产生的措施①选用敏感药物;②联合用两种抗菌药物,加用抗菌增效剂T MP,合理轮换应用;⑧足够的剂量和疗程,一般疗程7~10天,直到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转阴,必要时继续1个疗程:④对个别特殊严重病例可首选或试用最新抗菌药物,如第3代头孢菌素。

消化道黏膜保护剂思密达用法:每包3g,2~12个月龄每次1/3包,每日3次:1~2岁每次1/2包,每日3次;2~3岁每次1/2包,每日4次;>3岁每次1包,每天3次;溶于30~50ml液体中口服。

止泻药物抗动力药抗胆碱药(如颠茄、阿托品及654-2等)。

这些药物疗效差、不良反应大,现在很少采用。

阿片受体激动剂复方樟脑酊、可待因,可减少肠蠕动及减少肠分泌,曾用于治疗迁延性腹泻,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并可成瘾。

苯乙哌啶及氯苯哌酰(易蒙停),均可作用于肠道阿片受体,也具有抗肠蠕动及分泌作用,但其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故认为不易产生阿片类不良反应。

抗分泌药阿司匹林、消炎痛、氯丙嗪、异丙嗪。

用阿司匹林和消炎痛通过其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减少肠液分泌,达到止泻目的。

吸附收敛剂次碳酸铋、鞣酸蛋白等。

在急性腹泻恢复期大便次数仍较多者,可适当选用。

次碳酸铋有保护胃肠黏膜及收敛止泻作用,口服剂量每次0.3g,每日3次。

鞣酸蛋白口服后胃内不分解,到小肠分解出鞣酸使蛋白凝固,有收敛止泻作用。

剂量每次0.3~0.9 g,每日3次。

微生态疗法微生态制剂①丽珠肠乐(回春生):为双歧杆菌活制剂,每胶囊0.5g含0.5亿活菌。

小儿剂量每日1~2g,分2次口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