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提纲(2015)
第一章
1、石油勘探中有哪些地球物理方法?
2、弹性、塑性及理想弹性介质、粘弹性介质、均匀介质、各向同(异)性介质
概念。
3、矢量弹性波方程及纵、横波波动方程中各变量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4、有哪些常见弹性参数及所反映的物理意义。
5、弹性波有哪三个分量,各分量弹性波质点位移(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有何关系。
6、球面纵波位移解的物理含义?球面横波位移解的物理含义?
7、远、近震源情况下球面纵波的传播特点。
8、理解波前、波(动)带、波尾的概念。
波剖面和振动图。
9、地震波的能量(波的强度与振幅、频率和速度等的关系)和球面扩散。
10、频谱分析的目的是什么?频谱分析有何用途?
11、惠更斯-夫列(菲)涅尔原理、克西霍夫绕射积分理论、费马原理(注意:最小走时与最短路径)。
12、视速度定理。
视速度与真速度的关系,注意e角。
13、斯奈尔(Snell)定理。
14、P波、SV波、SH波入射情况下波的转换。
15、法线入射的概念。
法线入射时Zoeppritz方程的解及其物理含义。
16、垂直入射时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公式。
17、AVA概念,由AVA曲线分析波的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
18、产生折射波的条件;折射波的传播特点。
19、面波的主要类型、传播特点和频散的概念。
20、大地滤波作用的概念,品质因数与吸收系数。
实际介质对地震波有什么影响?
21、薄层的定义。
薄层对地震记录产生什么影响?
22、绕射的概念。
23、地震道的褶积(卷积)模型。
24、地震波的透射损失、透射损失因子。
25、垂直分辨率的概念。
垂直分辨率与地震子波的延续长度和地层厚度的关系。
26、几何地震学、射线平面、虚震源概念;法线深度、视深度、真深度的概念。
27、单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及其特征;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正常时差的概念。
28、单倾斜界面共炮点时距曲线特征及倾角时差。
29、界面曲率对时距曲线的影响。
30、均方根速度、平均速度、等效速度、层速度的概念。
31、单水平界面情况下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盲区及盲区半径,弯曲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
32、单水平介质反射波、折射波、直达波时距曲线关系。
33、绕射波时距曲线特点及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异同点。
34、多次波时距曲线特点。
35、VSP及相关概念
36、τ-p域中反射波、折射波、直达波、面波等波的特征。
37、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38、几种速度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DIX公式。
39、低速带的概念。
低速带有什么特点?低速带对地震波产生哪些影响?
第二章
1、地震勘探的阶段划分及地震测线布置原则。
2、地震排列、观测系统概念;观测系统参数有哪些?各参数含义及相互关系?
3、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及炮点和排列移动的道数与覆盖次数、仪器接收道数之间的关系(炮点移动距离和覆盖次数的关系)r=SN/2n。
4、炸药震源激发时,地震波的能量、频率与药量的关系?
5、可控震源地震记录与炸药震源记录有何不同?
6、纵波和横波地震勘探,在震源方面有何差异?
7、主要规则干扰波的类型及特点。
8、压制规则波和非规则波分别利用组合的什么效应?
9、组合方向特性曲线有什么特点?根据组合方向特性曲线特点,能否画出不同组合数情况下的组合方向特性曲线?
10、水平界面情况下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和共炮点时距曲线的异同点。
11、剩余时差的概念。
共反射点水平叠加法压制多次波的原理?
12、多次叠加的振幅特性曲线的特征、频率特性和相位特性?
13、影响叠加效果的参数和因数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