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挫折教育,增强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最近总是在网上看到些关于小学生自杀的消息,百度一下发现此类案例很多。
是什么让她们应当天真快乐的童年变得如此沉重,在她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是怎样滋长出无助与绝望的情绪,以至于尚未了解生命意义之前,便早早地选择各种过激的方式结束自己刚刚开启的人生呢?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失去了克服成挫折的勇气,而产生轻生这种想法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小学生承受的压力过大,并且无法排解
多数父母认为,“不愁吃穿,小小年纪有什么压力”,“我们所做的都是为他们好”,但事实上,孩子们承受着来自学业、来自生活、来自父母的压力,这些压力综合起来可能要大于成年人。
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环境,让孩子没时间减压。
大部分小学生除了学习时间外,把中午和晚上规定的休息时间都用来复习,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就是心理压力过大的表现。
没有时间运动、和朋友一起玩,孩子的压力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和理解,孩子无人沟通,心理压力就会越攒越多,堵住了孩子心理排泄的渠道,从而导致一些极端事件发生。
2、学校、家庭挫折教育的缺失
从各类学生自杀等类似事件中表明,我国教育中挫折教育的缺位,这种缺位既有学校的责任,也有家庭的责任。
在很多学校现实的教育中,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心理的培训,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优
劣的唯一标准,学校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成绩上,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了,这直接导致孩子在经历挫折和困难时无法自我排泄和疏导,从而走向极端。
在很多家庭的教育中,孩子受宠惯了,在家里大人什么事都顺着,听不得别人说“不”,没有经历过挫折。
他们像生活在温床中,从来没有经历过挫折或打击。
当这些孩子走出家庭的温床后,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做错事被教师批评、试考差了、奖没评上等等不顺心的事情时有发生,他们一旦遭遇挫折或打击,感到仿佛已经天塌地陷了,当超越其承受极限,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时,打击和挫折就会被他们放大,成为“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
3、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日趋严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不顾孩子的意愿强迫他读各种各样的班,从来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孩子自己的感受,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父母总是寒若冰霜。
孩子想跟父母谈一谈,但最终的话题总会落到对他成绩的指责上;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也不敢说,否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斥责,只有好成绩才会换来父母的好态度,我些孩子在学习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家里又要面对父母的压力,却没有一个可以发泄的地方,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4、孩子的生命价值教育缺失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孩子没有接受过有关生命价值意义的教育,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生命的价值,认识不到他们的生命不仅仅属
于自己,也属于父母及社会,认识不到如果轻生会给社会留下种种遗憾,会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悲痛和思念,是自私的表现,只想求得自己的解脱,太容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针对上述的几点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校重视挫折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与心理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各类挫折,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
1、向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遭到挫折便束手无策。
教育学生在任何情况下要有勇气面对挫折,而不是一味的选择逃避,多给学生讲解那些身处挫折和逆境仍然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让学生受益终生。
2、人为地制造挫折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人为地设置障碍制造挫折,让其人为地遭受挫折,培养学生面对挫折、解决困难的能力,训练其对逆境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3、教育学生正视挫折、克服挫折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视挫折,培养其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让他们树立这样的思想:挫折使我们又多学到正常情况下无法学到的东西,使我们更加成熟,体验过这种经历,我们才会不怕挫折,才
能会更加正确地对待挫折。
有了正确的思想,还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遭到挫折以后,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它,这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后对成功的喜悦,这是在其它任何情况下都无法提供的。
通过不断的面对挫折,孩子可以增强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不断的帮助他们解决挫折,可以培养他们面对挫折时的正确态度和积极去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识。
二、学校、家庭加强生命价值教育,强调生命的意义
之前总认为生命价值教育针对高中、大学生等年龄比较大的孩子而言的,现在想来,针对小学生也应当适当的进行此类教育,在学校和家长应该给孩子灌输这种理念。
孩子太容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源于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不够。
学校可以通过生命价值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自己生命与父母及社会的关系等等,从而使用权他们体验到生命的重要性和真正的意义所在,增强自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遇到打击和挫折时不会轻易放弃生命,而是勇敢的面对挫折,想办法解决困难。
三、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说给孩子减压,但是大局如此,真正能给孩子减到多少呢,并没有一个量的标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增强孩子们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发展心理咨询事业。
孩子有一定的压力不是坏事,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关键是在压力太大的时候有个很畅通的途径给他们减压,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
孩子的心理问题。
家长和老师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这些情绪和行为包括:经常欺负同学,破坏公共设施,比如践踏草坪、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喜欢咬铅笔或手指,不明原因的肚子疼或口腔溃疡,注意力不集中等。
如果出现这些现象,说明孩子正在承受压力,内心充满焦虑。
家长和老师应该立刻干预。
首先要了解焦虑的原因,从情感上鼓励、理解、肯定和支持孩子;其次,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深呼吸、跑步,帮助他们把压力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