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作业专业:历史学年级:2012级班级:历史学(2)班姓名:宋可伟学号:1211114170大明帝国的悲歌——亡国之君朱由检摘要:崇祯皇帝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他除魏忠贤阉党,重用袁崇焕,他的措施给了岌岌可危的大明帝国以希望的曙光,但是他的性格让他最终没能成为“中兴之主”。
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思考和遗憾,人们对他有誉有毁,但历史还是留下他的痕迹的,这位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是一个悲剧。
他的经历留给我们很多思考。
关键词:崇祯,勤政,“中兴”,阉党,袁崇焕,李自成,亡国一.坎坷的童年经历明思宗朱由检(1610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朝亡国之君。
“庄烈愍皇帝,讳由检,光宗第五子也,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
母贤妃刘氏,早薨”○1,明熹宗异母弟,他的年号是崇祯,因此人们习惯称他为崇祯皇帝。
他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是不受他皇祖父万历皇帝的喜欢,他的母亲又是出身卑贱的一位宫女,在他五岁时,他的母亲因罪被他父亲杖毙。
因此他的童年很坎坷。
之后,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抚养。
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但不久东李也抑郁而终。
他十岁时,他的的祖父和父亲就在同一年去世,年幼失去双亲。
“天启二年,封信王。
六年十一月,出居信邸”○2。
由于他小时生活在宫廷里,目睹了宫廷尔虞我诈的生活,这就慢慢养成了他谨慎的性格。
因此,他不敢吃宫里的东西,特别是对当时把持朝政魏忠贤更是提防。
二.临危受命“中兴”曙天启七年,熹宗病危,由于他没有子嗣,就召见朱由检入朝,遗命继承皇位,“明年八月,熹宗疾大渐,召王入,受遗命。
丁巳,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崇祯元年”○3。
他从他哥哥接过的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满清王朝虎视眈眈的一个危机重重的烂摊子。
那么他即位后,采取一些列措施来拯救已经日薄西山的明王朝,他会采取何种措施来拯救明王朝呢?(一)除阉党明朝政朱由检刚即位前,就面临大宦官魏忠贤的威胁。
“王素稔忠贤恶,深自儆备,其党自危”○4。
他哥哥熹宗重用魏忠贤,结果弄的是民愤臣恨,“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5。
于是,崇祯采取了灵活的手段,诛灭魏忠贤,剪除他的党羽,“于是嘉兴贡生钱嘉徵劾忠贤十大罪:一并帝,二蔑后……忠贤大惧……十一月,遂安置忠贤于凤阳,寻命逮治。
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
诏磔其尸。
悬首河间。
笞杀客氏于浣衣局”○6。
除了清除阉党势力外,他还为一些被阉党迫害过的人平反,重用启用一些天启年间被陷害而遭废黜的大臣,如袁崇焕等人,“夏四月癸巳,赐刘若宰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甲午,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7。
多数亡国之君多沉迷于酒色,但崇祯恰恰相反,他不迷恋美色,兢兢业业,大力整顿使朝廷,使大明朝廷有了“中兴”的曙光。
(二)最后的努力崇祯即位初期,是一个勤政的皇帝。
他习惯于早起,哪怕晚上批阅奏章到深夜,他也照理早起。
据有的史学家分析,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干。
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他经常勉励各地督抚“提起精神,殚靖忠画”。
因此,他事必躬亲,不敢怠慢。
他勤于政事,节俭朴素,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好皇帝。
在他在位期间,还颁布了《崇祯历书》。
明建国以来,一直使用的是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这部历书已施行了三百四十八年之久,误差也逐渐增大。
于是崇祯就让徐光启主持编篡新的历书,在编纂过程中,历局聘来华的耶稣会的龙华民(意大利人)、罗雅谷(葡萄牙人)、邓玉函(瑞士人)、汤若望(日耳曼人)等人参与译书,编译或节译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著名欧洲天文学家的著作。
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陆续编成书。
《崇祯历书》编修成功后,还没有来的及颁布,明朝就灭亡了,但是却对清朝的历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大明,何去何从(一)内忧外患崇祯继位时,大明王朝的统治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在东北,日益强大的女真人夺去了明朝在东北的大片领土,并且建立了清政权。
“……大清兵克永平,副使郑国昌、知府张凤奇等死之……大清兵克滦州”○8。
崇祯九年七月,清兵攻陷昌平,北京危急。
清人的进犯让崇祯寝食难安,并且清的统治者皇太极又是一个有勇有谋、精明能干的君王,并且有强大的八旗军队作为后盾,这两方面,崇祯要吃很大的亏的。
在西北,从天启七年(1627年)开始,饥民王二就掀开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这次声势浩大的起义皆因一个“饿”字而起。
“陕西大饥,延绥缺饷,固原兵劫州库。
白水贼王二,府谷贼王嘉胤,宜川贼王左挂、飞山虎、大红狼等,一时并起”○9,“死者枕藉,臭气熏天”○10。
崇祯二年,明廷以杨鹤为三边总督去镇压农民军,结果失败。
明廷又派洪承畴去镇压,结果也是失败。
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明将孙传庭在盩厔打败“闯王”高迎祥,高迎祥不幸被捕牺牲,“传庭设方略,亲击迎祥于盩厔之黑水峪,擒之”○11。
之后,起义军由李自成、张献忠领导,屡屡大败明军,驰骋晋、陕、豫、川等地,农民起义的浪潮席卷大半个中国。
旱灾、蝗灾、瘟疫频繁发生,迫使人们反抗。
“山西大饥,人相食。
乙酉,宁夏饥,兵变,杀巡抚都御史王楫”○12,“两畿、山东、河南、山、陕旱蝗,人相食”○13。
面对严峻的形势,崇祯又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向人们征收“三饷”,这就加剧了阶级矛盾。
(二)成也崇祯败也崇祯但崇祯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
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和抗击清军,增加赋税,征收“三饷”,将重兵放在辽东,结果国内空虚,留下老弱的兵来对抗农民军,结果农民军轻易地打败了明军,威胁京师。
在用人方面,崇祯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最典型的例子是皇太极使用反间计,崇祯冤杀袁崇焕。
袁崇焕是他重新启用的,辽东重任也是他交给袁崇焕的,但他又中级诛杀袁崇焕,自毁长城,“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14。
他在位17年,诛杀的大臣不计其数,仅总督就7人,顺天巡抚、山东巡抚、兵部尚书等人死,都与他的性格有关。
还有在对待宦官的问题上,崇祯显得很矛盾。
在他继位初期,他铲除魏忠贤,大大打击宦官的气焰。
但是后来,他为了监视大臣,于是又重新启用一批宦官,宦官的权利在次膨胀。
在崇祯五年(1632年),因弹劾宦官工部郎中、工部右侍郎等人被革职,并且他还生气的说:“法司、锦衣卫皆刑官,何公何私”○15。
大明帝国的曙光渐渐的消失了。
(三)无奈自缢煤山崇祯十四年正月,李自成军攻陷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接着农民军在新蔡、朱仙镇、汝宁、项城等地同明军激战,擒杀杨文岳,打败左良玉,迫使孙传庭退回陕西就横扫河南。
起义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崇祯十五年,崇祯帝力图重新振作,他召见内阁,向他们说:“职掌在部院,主持在朕躬,调和在卿等”○16。
但是上天好像不给他机会了,从二月开始,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降临到崇祯的头上。
二月清兵克松山,洪承畴投降,祖大寿也在锦州投降;四月,李自成围开封;八月,安庆兵变;九月,开封城破;十一月,清军陷蓟州,深入畿南,杀死宗室鲁王。
崇祯十六年九月,李自成再次打败明将孙传庭。
十月,李自成攻陷潼关,孙传庭战死,李自成占领西安。
次年,李自成就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改西安曰长安,称西京……百姓望见黄龙纛,咸伏地呼万岁”○17。
此时,在中国大地上,有四个被呼做“万岁”的人,有三个人竟然和大明皇帝平起平坐,这个结果,是他最不能忍受的,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孙传庭的死让明军再也无力同农民军抗衡了,“传庭死而明亡矣”○18,大明王朝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崇祯十七年,农民军所向披靡,克山西,逼近北京。
一路上大顺军纪律严明,宣布“除暴恤民”,“五年不征”的口号。
这些口号使广大农民依附李自成,疏远明政府。
在宣传上,李自成赢了。
从三月开始,坏消息如洪水般向崇祯帝扑来,他已经感觉到自己的末日来了。
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
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监杜勋投降,十五日,大学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开始包围北京,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
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烽火,只是哀声长叹。
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烺。
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
之后,崇祯忍痛让自己的几位皇后自缢,斩断自己的女儿长平公主的手臂,之后砍死了妃嫔数人。
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
朱由检咬破手指写了一道给李自成的血书上面写道:“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19就在这天,崇祯皇帝朱由检无奈的登上煤山自缢,他的贴身宦官王承恩也同他自缢而死。
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就这样灭亡了。
四.崇祯的封号即陵墓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帝。
南明政权谥他为思宗烈皇帝,后又改谥为毅宗,史又称崇祯皇帝。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数不称宗”为由,去怀宗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清代史书多简称为“明愍帝”。
思陵神主题为: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当为清代所加谥号的全谥。
另有书作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或果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改庙号钦宗等,又有作庙号烈宗,谥号正皇帝。
南明安宗之大臣张慎言初议崇祯帝之庙谥号为烈宗敏皇帝,顾锡畴议庙号干宗或正宗,但不被采用。
最终在崇祯十七年六月定先帝谥号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上庙号毅宗。
唐王谥为威宗。
五.对于崇祯的评价虽然明王朝灭亡在崇祯的手里,但是他在历史上的声誉却不是那么的坏。
历史学家都对他抱着同情的态度,甚至连推翻明帝国的领导人李自成都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少忠绝少。
”○20就连崇祯的辽东对手都称赞他,顺治帝说:“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天载之下,竟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
康熙帝也曾说:“明代甚近,朕少时常尝闻故旧宦官云,愍帝无大过恶……虽励精图治,终无能补救,故愍帝不可与于亡国之列。
”张廷玉在明史中对他更是持肯定的态度,“赞曰: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
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
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21。
我认为崇祯帝是个复杂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