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时间安排(个人经历,不作推荐):总体来说,我在时间安排上的基本状况是,英语要拉长战线,注重慢慢提升。
而联考是需要讲求方法,需要最后几个月里潜心深学。
最后的时间里要注意多做题,模拟考场上的节奏。
具体说来,我是在11年3月份决定考上海财经的专硕的。
自己本科是985 的会计专业,班里考上财的人有七八个,但绝大多数是学术硕士。
当时决定考专硕是因为自己觉得专硕可能会好考一点,虽然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但自己已经做出决定了,就一直硬着头皮走了下去。
虽然准备的时间相对来说还算早的,但自己复习联考的时间却算不上太多。
原来MPACC的初试也是四门,有政治和专业课,我听从论坛上一位11年考入上财的前辈建议,报考了9月份的CPA会计和财务管理科目的考试。
在上半年里,学校的专业课程也很多很难,加上还有党课、商务英语的学习,自己也就决定暂且不去管联考的复习,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了英语(以记单词和做阅读模拟题为主)和专业课(这里只的是会计和财管,因为这两门几乎可以涵盖了上财MPACC之前初试专业课的内容)的学习。
而从那时候起,一直到考研初试结束,英语的学习几乎一直都没有间断过。
放暑假之后,我买了11年的机械工业出版社的MBA、MPA、MPACC联考综合教材,花了一周的时间做完了数学和逻辑,看完作文,加上论坛上的很多人的介绍,大体上明白了管理类联考究竟有什么样的题目。
在7月下旬,我参加了济南市高联考研的管理类联考暑期强化班。
时间上,数学9天,逻辑3天,写作2天。
8月上旬,联考强化班上完,自己花了一周的时间整理笔记。
那时候也知道MPACC 初试不考政治和专业课了,但我觉得CPA都看了不少了,就坚持考完吧。
所以在8月中旬到9月下旬,自己一直在拼命看那两门注会,也没有再花时间用在联考的准备上。
国庆节期间,我参加了一个英语强化班,也慢慢开始对联考的复习。
但在10月份到11月上旬,自己花了不少的时间,去几个不错的单位应聘了一圈。
这一段时间是挺重要的,很庆幸自己没有太过于分心,基本上是上午去面试的话,吃完中午饭就回自习室学习。
也是从国庆节开始,我的作息基本上固定下来了,早晨7点起(汗,确实有点晚,一直起不来更早),晚上10点45分左右回宿舍(11点关门),如果有面试安排就抽出时间去一下,或者头一天晚上在宿舍准备一点材料。
就是在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把联考的基本重要的参考书做完了,汉语作文也是从10月下旬开始写起,英语真题也认认真真过了一遍。
11月下旬之后,工作的事情基本上不用考虑了。
全身心投入联考和英语的学习。
除了辅导班的笔记和自己买的参考书要学通,我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英语模拟试卷,开始做套题。
12月份开始定时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是注意要把每一道做过的题学透,作文也要坚持写。
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和常见错误的积累。
从12月下旬到考试前,自己一直保持做题的习惯。
当自己真的置身于考场上的时候,由于做过的套题已经很多了,所以做题的节奏把握的比较好,这也可能是自己发挥不错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初试所用书籍汇总(个人经历汇总,非全部推荐):入门:《联考综合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我买的2011年版),只是用来了解联考内容数学:《联考数学完全攻略》,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凯主编,推荐度:2星,评价:较为简单,基础入门所用;暑期强化班笔记,个人认为很有用,但难有推广性,着实遗憾;《联考综合能力数学高分指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陈剑主编,推荐度:5星,评价:难度循序渐进,很多题目与真题难度相仿,方法较好,适于作为主要的参考书目;《数学分册》,机械工业出版社,这一本是一起考研的研友所用,自己只是借来看过,但内容也很详实,作为主要参考书目亦可。
逻辑:暑期强化班讲义,大体上了解逻辑题目所需知识和方法;历年真题,包括联考、在职MBA,推荐度:5星,评价:真题是最最重要的,要每一个题目所用的方法都熟练;《联考逻辑精点》,高等教育出版社,赵鑫全主编,推荐度:4星,评价:方法篇很不错,但后面成套练习没有讲解,答案错误不少;写作:《写作分册》,机械工业出版社,赵鑫全主编(建议大家可以选择靠谱稳妥的辅导班来帮助自己理清头绪,打牢基础,个人觉得爱考机构很专业。
那里的老师还有多年帮助学生参加复试的经验,有几个同学就在那上的辅导课,复试时还免费帮助模拟场景,回答问题什么的。
管理类联考考试大纲,从同学借来看过,对作文的要求很详细,需要看;综合题:《联考模拟试卷》,机械工业出版社,推荐度:4星,评价:难度和真题比差不多,做多了之后就感觉简单了,答案讲解详细,作文也不错,有范文。
《联考模拟试卷》中公教育出品,推荐度:1星,评价:我是再做完机工版的之后买的,后来就后悔了,题目质量不高,作文完全没法看太奇联考模拟试卷,论坛上所分享,做了几套。
题目不错,难度略高于机工版,作文有少许硬伤。
英语二:新东方考研单词(红宝书);新东方进阶版考研阅读模拟题;高教版考研考研阅读模拟题提高篇;高教版历年真题及详解(黄宝书);考研模拟题两本(英语一使用,书店里应该多得是,就是买来练手的,大家随便选就是);考研作文一本(长喜英语,名字叫《作文周计划》),作基础训练;托福作文,从图书馆所借,纯做积累,一周时间看完,做好笔记,归还;MBA、MPA、MPACC联考作文专项训练,曹其军主编;《联考英语模拟试卷》,曹其军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推荐度:4星(英语材料很杂,而且大部分与学术差不多,所以没详细介绍,大家自己好好复习就好,方法问题下面会做介绍)单科方法介绍(自己总结,希望能对后来人有所帮助):联考数学:注重做题方法,积累做题技巧,训练速度坦率地说,联考数学是很讲求做题技巧的。
暑期爱考辅导班上的数学老师都说,联考数学考的就是智商。
这虽然听起来不是很舒服,与我们传统观念里讲求个人能动性的理念有些冲突,但在很大程度上,联考数学的确需要很好的思维能力。
我和我身边的很多一起考专硕的同学,对于联考数学的一致反映就是时间紧,很多题目都是可以做出来的,但花的时间太多,在考场上会影响整场考试。
不过,我也认为,如果加强训练,同时注意寻找不同题目之间的相同点,那些技巧终是可以掌握的。
不得不说,爱考辅导班在数学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当时是9天,据说今年要改为4天了)当时我用材料的是班里一起采购的高教版的联考数学完全攻略(张凯等主编)和老师发的一点讲义。
那本书本身难度不大,但老师所讲的课程很不错,包括每一部分的重要知识点和常见题型。
九天的时间里,自己记了一本笔记,而且每天八小时的数学学习也使自己的基础打的非常的牢固。
如果大家不去上辅导班的话,也建议买一本知识讲解详细的参考书(我并不知道那本符合这个条件),因为那些知识是做题的基础。
在后面几个月的复习中,我把笔记看了至少三遍,里面的每一道例题都认认真真的做。
在下半年的时间里,数学一直是边做题边积累,在做陈剑的那本高分指南时,自己会标记上哪道题目比较好,甚至有很多题目上会贴上便利贴,上面写上所用的知识点和易错点(这些都是我自己思考,如果我是出题人,我会在哪些地方设置陷阱)。
经常性的翻看自己原来做过的题目和记录,有利于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做题速度。
联考考试3个小时,时间对每个人都很紧。
能够在保证正确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速度是得到高分的必要条件。
数学题目一共25道,辅导班和参考书上推荐的数学用时是1小时15分钟左右,但我在做模拟题的时候基本上都控制在50分钟以内,包括在考场上也在1小时内完成,这给我留了足够的时间开构思作文。
不过,我认为这一点着实很难,需要对题目足够熟悉,而且方法的运用要很熟练,也少不了灵感的偶尔眷顾。
我虽然自认为做过的题目不少,但在考场上也遇到了几道没见过的题目,但当时着实发挥不错,那几道比较难的题目,也都通过方法的转换做了出来,而且只比平时多花了几分钟。
联考逻辑: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可能每个人看到上面的那句话都会感觉很无语,但中国的教育很多时候就是这样。
知识的积累当然也很重要,至少你需要掌握那些逻辑题目需要什么技巧(几乎每一本逻辑辅导书都会介绍,而且内容差不多)。
所以,一本合格的参考书是必须的,那些分析逻辑题目所需要的方法需要理解,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我一向很推崇真题,包括历年联考和在职MBA的题目,近几年的题目一定要做的很熟练,要明白每一道或每一种题目所用的知识点在哪里,并通过做一些模拟题得到检验。
随着练习的增多,到最后,我在思维中已经形成做题惯性,即当题面读完,便知道正确选项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每道题目的知识点可能会有多个,很多情况下的答案也往往难以让人信服(因为逻辑考的是人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每个人都有所不同),这时候,我选择的方法是和一起考研的人讨论,把我的思考说出来,大家一起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这有利于减少固有思维定势,更好地拥有做题时需要的思考模式。
逻辑题目在联考中所占的时间不多,30道题目,大约在50分钟内做完即可(好像辅导班和教材中推荐的是1小时),而且时间上不会差异太大。
考研题目和平时做的真题和模拟有很多相似,所以我认为分值不会拉的太大(相对于数学)。
平时如果能保证较高的正确率的情况下,考场上应该也会比较顺利。
联考作文:日常训练必不可少众所周知,联考作文分为两篇,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也可以说是小作文和大作文)。
论证有效性分析一般是给你一段论证(一般能看出论点、论据和论证),寻找其分析的漏洞。
而论说文是给你一段材料,让你谈看法。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重点是寻找其漏洞,并用合适的论证说明其不合理的原因。
其重点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非写作。
论说文是我最头痛的一个环节,很多人也有类似的想法。
大家大多数人在大学前几年中几乎都不着笔墨,日记也都是寥寥数笔,或在校内等交际网站侃侃而谈,真正有中心有思想的文章未尝写出。
而联考作文在猛看起来很像高考作文,这唤起了很多人的痛苦记忆。
但是,论说文还是要比高考作文要简单的。
首先是因为论说文在审题上不会出现什么偏差。
虽然模拟题中出现过很难理解的材料,但历年真题材料都是很直接的,褒贬鲜明,自己只要提取精炼出题人所给的中心即可。
另一方面,联考作文的模板性很强。
小作文的模板比较固定。
而大作文的话,书中一般会给出几个常用模板,大家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适合自己使用的即可,在后面的练习中,将每一篇文章都按照模板的结构来写即可。
个人认为,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可以多准备一个模板,以防止考试题目所说中心难以装入自己最常用模板。
(我也多准备了一个模板,但考试的时候没有使用,还是用的最常用的那个)准备考研作文的时候,有下面几点需要提醒大家:第一,一定要动手写,我身边的不少考CC的人都是只动眼不动手,看了不少作文和素材,但就是不愿自己写来试试。
事实上,真正写起来会发现很多差别,比如时间的安排,语言的组织等等,只有发现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寻求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