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环境的概念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和,包括:•自然因素的总体: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社会环境2、环境影响的概念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环境影响的分类影响来源:直接、间接、累积影响效果:有利、不利影响程度:可恢复、不可恢复影响方式:污染影响和非污染影响3、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①按照评价对象分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②按照评价时间分类:•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预测评价•③按环境要素分类•大气环境评价•水环境评价•声学环境评价•土壤环境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经济学环境评价…………………………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对象规划、开发建设项目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符合清洁生产原则●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问题控制要求●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三、管理程序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分类管理(一)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二)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三)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环评文件的介入时序及审批要求介入时序: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但是,铁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不含登记表)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其中,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含登记表)审批要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报告表应当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的报告书之日起六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三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十五日内。
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预审,审核,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3、环评资质的分类管理•甲级评价资质的评价机构,可以在资质证书规定的评价范围之内,承担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
•取得乙级评价资质的评价机构(以下简称“乙级评价机构”),可以在资质证书规定的评价范围之内,承担省级以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
(熟悉)•资质证书在有效期内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一般有效期为4年。
4、敏感区的概念(分类管理名录中的“敏感区”和生态影响导则中的“敏感区”的划分,注意相似点和不同点)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生态影响导则:1.特殊生态敏感区:指具有相对重要的生态服务,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或已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严重且难以预防,生态功能难以恢复的替代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
2.重要生态敏感区:具有相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较为严重,但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加以预防,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原始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
3.一般区域:除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四、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写要点1、环评报告书的主线•环境•源强•影响•措施2、环评法中规定的项目环评的要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建设项目概况;(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五)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六)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七)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3、环评法中规定的规划环评的要点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三)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4、环评报告书的审批条件和环评报告书的审批原则(P14)审批条件:(1)修改完善的环境影响报告书;(2)行业预审意见;(3)地方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4)报告书汇报材料(电子版);(5)水土保持方案审核意见。
审批原则:(1)符合国家行业政策;(2)符合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和城市总体发展规划;(3)符合清洁生产要求;(4)污染物达标排放;(5)满足总量控制指标;(6)维持环境质量不变。
五、环境标准1、结合各环境要素评价专题熟悉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为了保护人群身体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
第二章工程分析一、污染源1、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方法物料衡算法:ΣG投入=ΣG产品+ΣG流失式中ΣG投入——投入系统的某种物料总量;ΣG产品——进入产品中的该物料总量;ΣG流失——生产过程中该物料流失总量经验公式计算: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排污系数进行计算,求得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Q=KW例:燃煤产生二氧化硫量(kg)=16ws其中:w——耗煤量,tS——煤中含硫百分比,(去掉百分号%)实测法通过对某个污染源现场测定,得到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流量,然后计算出排放量。
Q=CLC:实测算术平均浓度(mg/m3)L:烟气或废水的流量(m3/h)Q:污染物排放量(kg/h)2、污染源评价的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i.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定义为:Pi=(Ci/Coi) Qi式中:Pi —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m3/s or: m3/d, m3/a)Ci—某污染物实测平均浓度(water;mg/l;gas:mg/m3);Coi—某污染物的工业排放标准(water;mg/l;gas:mg/m3) ;Qi—含某污染物质的废水(气)量(m3/s or: m3/d, m3/a)•主要污染物的确定:等标污染负荷最大的一个或几个污染物。
•主要污染源或主要污染区的确定:•Kn最大者为某评价区最作用污染源,Kn大小为污染源的污染程度排序,Kn越大,污染程度越重。
二、工程分析1、工程分析的方法类比法物料平衡法资料复用法2、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污染物分析、清洁生产水平分析、环保措施方案分析、总图布置方案分析、补充措施及建议、小结第三章环境影响识别一、环境影响识别的基本内容•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各种“活动”在项目阶段各阶段:准备期——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满后——•环境对象识别环境要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影响程度识别不利影响分为五类:极端不利、非常不利、中度不利、轻度不利、微弱不利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1、单因子指数法利用实测数据和标准对比分类,选取水质最差的类别即为评价结果。
第四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一、大气标准1、熟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2012,熟悉功能区划分,特别记住:SO2二级标准小时均值、TSP二级标准日均值、NO2 二级标准小时均值《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均值0.202、熟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本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现有污染源分一、二、三级,新污染源分为二、三级。
按污染源所在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类别,执行相应级别的排放速率标准,即:•位于一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位于二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二级标准;•位于三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三级标准。
二、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气象条件:(一)风雨湍流1、风: 风向、风速2、大气湍流(略)(二)大气的温度层结与逆温(略)(三)大气稳定度(略)下垫面状况:(一)复杂风场评价范围内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是土地利用不一致而存在局地风速、方向不一致的风场,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
二)简单地形和复杂地形1、简单地形2、复杂地形污染源:三、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污染源调查要求2、污染气象调查内容P82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 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3、制定监测计划•1、监测因子•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PMIO)•氮氧化物(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2、监测方法3、监测布点◆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 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 个,并根据对于地形、污染程度、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情况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
◆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有效监测资料,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 个监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