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表的心得体会陈家镇小学胡柳贤回顾往昔,教师在我心中是一个崇高的职业。
让我感觉到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而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魂”。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以及现在提出的“为人”、“为师”、“为学”,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
而师爱则是师德的灵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这种爱是神圣的。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热爱教师的职业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
天天与小朋友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同学们的纯真,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仍是非常大的,只要多关心,从爱护他们的角度去教育他们,他们都会变成很有出息的人材。
而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教学双方互相了解、互相配合,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并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也就是说,课堂不仅是教师教书的场所,也是教师育人的场所。
教学过程本身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接触学生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习惯或行为,应该及时加以制止并正确引导,指出其错误之处和危害;如果学生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因难,也应该多加以关心和帮助。
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坦诚对待学生,真心面对学生,是教师受学生欢迎的重要法宝之一。
篇二:为人师表铸师魂邵海光为人师表铸师魂生命的小溪缓缓流淌,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人生就是实实在在,就是默默无闻,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特点,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正因为教师从事的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所以教育家夸美纽斯将教师职业比喻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人们也把教师比喻成“辛勤的园丁”,比喻成“爱心大使”,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此,教师的完美人格,教师的崇高师魂,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教师,不管是在教书,还是在育人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爱去铸造崇高的师魂。
一、献身教育是师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
选择教师职业就意味着是一种奉献,没有这点精神就不宜做教师。
教师承担着教育、教学、科研的重任,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需要有对事业追求的奉献精神。
教师应该尽心尽力地从事本职工作,要爱岗敬业,要热爱本职工作,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有看不见的深度,摸不着的广度。
这就要求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必须爱岗敬业,树立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
要热爱教师职业,并把它看成是一种事业,这样才会为教育事业不懈努力,并在工作中时时感到苦中有乐,时时有一种幸福感,这样才能保证所任教的学科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同学们学得舒心,家长满意,领导信任。
二、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关键和核心。
“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爱孩子作为教师最基本的品德,他说: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热爱学生,是教师教好书,育好人的基础,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关键和核心。
对学生的爱是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负责感,每一位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等,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面对有情感有活力的一群,只有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获取爱之回报。
学生有了进步,我们不能沾沾自喜,要引导他们走入更广阔的天地;学生有了过失,我们不能急躁甚至暴跳,要指导他们认识、改正错误,一切讽刺、挖苦都是下下策。
作为教师,既要喜欢“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又要容得下“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因为,站在我们面前的总是一群天真无邪、烂漫如花的孩子。
关爱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师工作的永恒主题。
学生在一天天长大,理解能力、辨别能力正逐步形成。
成长有成长的烦恼,为学习,为生活,为朋友,为家庭,甚至为一件小物品、某人一句话等等,学生都会出现困惑,甚至困扰。
老师年长于学生,老师有着比学生更多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有着更强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
不妨多留心,多观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困扰,指导他们如何学会学习、学会休息、学会自强自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心和爱护学生,会叩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会使学生懂得和接受你的教诲,所以,只有让爱扎根于育人土壤,教育才是有效的。
师爱,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桥梁。
三、科学引导是师德修养的高深境界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严是爱,松是害,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懂得什么是对他们好,怎样对他们是不好。
老师的爱,不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体现在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组织纪律的正确引导,体现在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培养创新精神的真诚付出。
当然,宽容不是一种无原则的纵容,不是漠视学生的缺点和过失,宽容是要求我们将心比心去包容、去化解、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
四、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在教师自身人格塑造上的落脚点。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个人修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要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履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
教师只有树立了良好的人格形象,诚实守信,表里一致,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人格严格要求,因为学生对教师有种特有的期望和信赖,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严重影响,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全面发展,形成一种健康、完整和谐的人格。
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篇三:议论文论据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清.钱泳《履园丛话.读万卷书》诚实: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诚。
《新唐书.陆贽传》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与人为善,以诚为本。
中国谚语品德:如果说人生是一棵大树,才能是其果实,功业是其枝干花叶,那么道德修养就是它的根本。
若使你的人生枝繁叶戎,花香果硕,你就应加强道德修养。
加强道德修养,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于谦一身清白:于谦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19岁时写《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写诗明志,激励自己。
在他数十年的为官生涯中,蔑视荣华富贵,珍视道德修养。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礼记.大学》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一个人更有成效。
希腊谚语养身莫过于养性,养性莫过于养德。
中国谚语恒心:德国诗人席勒说:“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
一个人在确定了奋斗目标以后,若能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目标就可以达到,世上无数的成功者就是明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古可镂。
《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
[美]爱因斯坦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弟,以希望为哨兵。
[美]爱迪生理想: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
鲁迅《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莎士比亚说:“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世界。
”人生易逝,惟其事业有时得以董诸永久。
[前苏联]高尔基《马特维·科热米亚金的一生》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会形成合力、产生凝聚力。
讲团结需要宽广的胸襟,远大的目光,以全局利益为重;讲团结需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已,相互理解。
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德]恩格斯《致卡·特尔察吉》以群而强,以孤而败。
谭嗣同《群学会叙》幸福:真正的幸福源于辛勤的劳动和创造,人们在为人类创造幸福中,才能使自己获得幸福。
真正的幸福决不是追求个人的享乐。
“人找到生活的意义才是幸福。
”它是与人类劳动,创造,奉献,甚至牺牲联系在一起的。
让我们正确对待幸福,勇敢地去创造幸福!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
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
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
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
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
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
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春风化雨、为师之道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
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
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
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
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