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不指望能够发出去,但确实是下了功夫码出来的,抱着交流的心态,希望妹子能多提意见。
倘若走运上了头条,或者只是部分?如何删改,悉听尊便,我保证不吱一声。
《卡萨布兰卡》我只谈风月,而无关政治
“你昨晚去哪里了“
“那么久以前的事我记不起来了“
“我今晚可以见到你么“
“我从不计划那么遥远的事“
力克在影片开头的这段对白中显得如此游刃有余,即使是以“本色出演”来解释他的从容也不能让人忽略这位好莱坞“黑暗王子”天生的魅力,在卡萨布兰卡,他做酒吧生意,却从不跟顾客喝酒,一个有着十足冷漠高傲,谨小慎微的的生意人?似乎这两种品质的混搭并不能给他带来巨额财富,然而这里是卡萨布兰卡,力克酒吧的热闹从来不是由可口的食物和香醇的美酒所支撑(加上山姆的钢琴或许可以。
)作为德国铁蹄下欧洲人最后希望的聚集地,酒吧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当铺,除了卡萨布兰卡的权利阶层,所有进入酒吧的人无论肤色,职业,信仰都异化成了典当者,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用金钱,用肉体,用暴力以及一切可行的资本来换取一张前往美国的通行证。
正如力克本人所说“我不为任何人冒险”,的确,作为卡萨布兰卡权势者之一,他对任何人的恭维逢迎都冷眼相待,扮足了自私自利的商人派头。
战争年代,只谈风月,而不谈政治似乎是唯一能够明哲保身,带着尊严自处的方式,然而当他制止了开头对话中法国女郎的酗酒并嘱咐酒保送她回家同时迅速返回时,我竟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温柔。
诚如警察首长雷诺所说的“愤世嫉俗外表下的性情中人”,力克确实如此。
对于《卡萨布兰卡》,许多影评包括百度百科在内的介绍都习惯于“这不只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爱情电影,实际上更是一部宣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电影”的口吻。
我当然看到了它多元的主题设定以及丰富的政治隐喻,但正如我不断尝试剖析力克的情感世界所做的努力,我并不愿意接下来的叙述变成诸如“从势力商人到爱国主义者的逆袭”或“论二战的胜利与民众基础的关系”的调调,在我眼中,一流的导演讲故事,超一流的导演描绘生活,而生活远非一个主题下单一的故事走向,也没有那么多崇高的东西,因为生活终究是人的生活,全是七情六欲。
抛开那些伪装,说到底,力克只不过是一个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而惨遭抛弃的苦情男而已,曾经的力克也是一个敢于运军火上战场的四有青年,后来之所以变成偏安卡萨布兰卡,靠酒精和女人度日的浪荡公子,何尝不是因为巴黎这座浪漫之都的回忆太美,美到让人心碎?而一切的罪魁祸首除了盟军占领巴黎还有伊莎新婚丈夫维克托的假死,我无法厘清个人和集体的千古缠绵,但如果不是因为维克托从事地下活动而被关至集中营,伊莎和力克远不至如今这般痛苦。
我不知道维克托和伊莎之间有没有爱情,假如共同的理想能演化成爱?但我知道力克和伊莎是真心相爱。
雷诺说“力克在一切方面都保持中立,对女人也一样”。
然而当他帮助那位从保加利亚而来的女人免受由于对雷诺的性贿赂而衍生出的背叛丈夫的羞耻感时,促使他做出决定的不是他突然良心发现,变成悲天悯人的救世主,而只是那几句错位的对白,即使是最富主观性的爱情,在我看来也存在某种惊人的相似。
“先生,你是一个男人,假设又一个人非常爱你,她只求能给你快乐,为了肯定能办到,她做了件坏事,你会不会原谅她?”
“没有人曾经那么爱我。
”
“他一直都不知道,那女孩把做过的坏事藏在心里,这样不会有关系吧,会不会?”
我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用在此刻应是相当妥帖的,骤然发现丈夫未死的伊莎为了爱而选择扮演背叛者离开,各种心酸却无法宣诸于口,正如力克在火车站收到的信上所写“我不能跟你走或是再见你,你不要问为什么,只要相信我爱你”,大雨涂花了字迹,墨汁晕染成泪滴。
伊莎和维克托有共同的理想,而她和力克却有共同的爱情,维克托告诉力克“或者你只把我想象成一个主义的领导者,我也是个人”。
究其根本,《卡萨布兰卡》只是一段三角纠葛,而恰逢特殊年代,个人遭际便显得意蕴十足,伊莎同时背负着理想和爱情,选择贯穿全剧,最后是力克帮她做出了决定。
送维克托和伊莎登机前,他说“我们都明白你属于维克托,你是他的精神支柱,而我们,我们拥有巴黎,永志不忘”。
这就是伟大的爱情,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清高我并不在行,但要明白也不难”,在我看来,这不是力克的爱国主义宣言,而是一个男人对心爱女人的最大牺牲,力克深爱着她,所以选择离开。
诚如之前强调的,无论处于多么宏大的时代背景下,生活终究是人的生活,《卡萨布兰卡》,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感谢妹子能看完它,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