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故隐患日周月排查治理制度

事故隐患日周月排查治理制度

事故隐患日周月排查治理制度第一条公司所属班组(驾驶员)、部门(内设科室)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事故隐患日周月排查治理活动,以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事故隐患,是指班组人员、部门(以下简称各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运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

第三条事故隐患日周月排查治理,是针对各单位隐患排查缺乏系统性、周期性、持续性的问题,对建立隐患班组(驾驶员)日排查、部门(公司各内设科室)周排查、经理(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月排查三级排查治理制度(以下简称“日周月”排查制度),整体提升公司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水平,为我公司事故防控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条公司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风险隐患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分管安全负责人对公司范围内的安全生产风险隐患管理工作具体负责,其他人员(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第五条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完善隐患治理机制。

对必须立行立改的隐患,要每天清理,确保每周整改有进展;对需要认真研究并多方联动整改的隐患,要每周清理,确保每月整改有进展;对需要较长时间解决或与公司(包括职能部门)联动整改的隐患,要每月清理,确保每季度整改
有进展。

通过各级分口把关,形成隐患整治监督的闭环管理。

第六条班组日排查清单。

班组排查主要由驾驶员单独实施。

排查内容主要对车辆安全技术状况以及安全设施、设备是否齐全有效。

班组排查根据实际分别在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进行。

班组(驾驶员)日排查清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行车前:检查资质证照是否齐全,是否在有效期;设备、设施运行及工具完好情况;(车辆喇叭、灯光、雨刮、油、电是否完好);
行车中:观察各种仪表工作是否正常;安全部件(轮毂、制动等部位)是否正常;消防、防护用品是否有效;其他应排查的内容。

收车后:油、水是否欠缺;机械部位是否严重磨损及其它变化;车辆停放位置、环境是否安全合理;车辆是否安全关闭;
第七条部门(科室)周排查清单
部门(科室)周排查由部门(科室)负责人负责实施。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班组日排查制度执行情况;
(2)班组作业中车辆安全技术状况、驾驶员安全操作规程执行情况;
(3)班组其他管理。

日排查中发现的隐患整改情况、车辆安全设施、设备配备情况、驾驶员资质等情况。

第八条经理(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月排查清单
经理(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月排查由公司领导班子负责实施。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班组日排查、部门周排查制度执行情况;
(2)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3)各科室当月排查计划工作及完成落实情况。

(4)各科室对人、车、路、环境等管理对象排查计划执行及完成落实情况。

(5)排查办公场所消防安全及治安保卫工作落实情况。

第九条“日、周、月”的时间周期,是对各班组、部门和经理三个层级隐患排查频次的最低要求,即班组的排查每天至少一次,部门的排查每周至少一次,经理(主任、站长)的排查每月至少一次。

第十条各单位应当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激励约束制度,鼓励从业人员发现、报告和消除隐患。

对发现、报告和消除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励或者表彰;对瞒报隐患或者消除隐患不力的人员实施处罚。

第十一条各单位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记录,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按照职责分工实施治理,并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公司通报。

第十二条各单位应当每月对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形式报送公司负有专业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十三条各单位必须把隐患整治作为“日周月”排查
制度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并建立相应机制确保落实。

第十四条一般事故隐患由各单位(班组、部门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及时组织整改。

第十五条重大事故隐患由公司主要负责人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1)根据需要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
(2)及时向公司及所在区县(自治县)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重大事故隐患的名称、内容、级别、排查人员、排查时间;
(3)组织开展现状风险评估;
(4)根据风险评估情况,组织制定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5)组织落实治理方案,消除隐患;
(6)组织隐患治理情况评估,恢复生产经营或使用。

第十六条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应当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或者委托依法设立的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管理服务的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第十七条在事故隐患治理前和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和警戒区域,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

第十八条对因自然灾害可能引发事故灾难的隐患,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的要求进行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

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当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本单位和人员安全的情况时,应当采取停止作业、撤离人员、加强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对外部因素造成的重大事故隐患,本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应当向公司及属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对隐患的整治,必须有闭环型的记录和台账。

隐患整治清单可以与排查清单同表建立。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