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金融法

国际金融法

第一节国际金融法概念1.国际金融法是调整国际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际经济法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内涵上看国际金融关系包含1.是一种国际经济关系 2.是以国际金融为特定内容的经济关系。

从内容看 1.是跨国资金融通关系 2.与跨国资金融通关系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关系2.国际金融法范围 1.是有关国际金融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和 2.是有关国际金融的公法规范和私法规范的总和。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法是有关国际金融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公法规范和私法规范综合而形成的一个法群。

第二节国际金融法的历史发展1.国际货币金融法大抵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形成的。

2.从布雷顿森林协定签订时到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金融法发展的特征:1.第三世界的崛起,拓展了国际金融法的范围和内容。

广大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货币金融主权和权益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相继制定了各种涉外金融法规,并对外缔结和参加了大量的国际金融条约2.国际金融合作的扩大与深化,促进了国际金融统一法的发展。

这一时期国际金融法的最大成就就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3.国际金融组织的出现,使国际金融合作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3.国际金融法作为一个调整国际金融关系的法律部门而存在,一般以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诞生为标志。

4.布雷顿森林体系协定签订的意义:该协定第一次以普遍性国际公约的形式确立了战后国际货币法律制度,创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全球性国际金融组织并对信贷及担保做了有效的国际安排,具有空前广泛的实体内容和普遍的法律效力,构成战后国际金融法律秩序的基石。

5.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1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规定了基金组织的权利与义务3.规定了稀缺货币问题6.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局限性:它基本上根据美国的方案,将美国作为国际货币的中心,作为维系各国货币交往的支柱,这就必然使整个国际货币体系受到美国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因而孕育着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7.晚近国际金融法的发展特征:1.国际金融法结构的立体化 2.国内金融立法空前活跃3.国际金融惯例日趋成熟和完善。

8.现代国际金融法的特征表现在:1.新的国际金融法制度不断涌现 2.法律规则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3.法律理念和制度的现代化突破性发展。

第三节国际金融法渊源1.国际金融条约2.国际金融惯例3.国内金融立法第四节国际金融法的社会功能:1.建立和维护国际金融秩序(包括国际金融交易秩序和国际金融权力运行秩序)2.保障国际金融安全3.促进国际金融发展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概述1.国际货币制度:是指各国政府对货币在跨国经济交往中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规则和措施。

2.国际货币制度的内容:1.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 2.各国货币的可兑换性与国际支付和结算的原则3.国际储备资产点确定4.黄金.外汇的流动与转移是否自由。

3.1969年7月基金组织对协定第一次修改创设了‘特别提款权’4.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1确认浮动汇率合法化 2.确认‘黄金废话货币化’3.规定储备资产的变化。

(牙买加协定正式宣告评价制度的终结)5国际货币关系的宗旨:1.通过设置一些常设机构就国际货币问题进磋商与协作,2.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发展 3.促进汇率的稳定 4.协助在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向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 5.在充分保障下向成员国提供暂时性普通资金 6.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时间,并减轻程度。

6. .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原则:1货币主权原则2.平等与补偿原则 3.货币合作促发展原则第二节国际收支平衡的法律制度1..在国内立法中,从供给角度看,调节国际收支的措施有产业立法和科技立法。

2.普通提款权:以本国货币为交换,从基金普通资源账户下取得外汇的权利与过程.3.普通提款权的运作特点:1.它追求基金组织与成员国之间的一种平衡,表现在:一方面,保证成员国在收支平衡出现问题时能够使用基金资源;另一方面确保基金资源的使用不违反基金协定的目的宗旨 2.普通提款权的运作更像是汇率交易。

4.基金协定的备用安排制度始于1952年,其使用很快成为基金信用贷款的主要工具备用安排的特征:1.备用安排是一种决定2. 备用安排是保证成员国购买规定数额货币的决定3. 备用安排为成员国购买货币规定了一个期限。

(基金在第一次总政策决定中规定的期限都不超过6个月)4.成员国在备用安排下使用基金资源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这是基金组织所要求的安全保障。

5.借款总安排制度特点:1.允许基金组织以更严格的条件利用借款总安排项下资金,为参加国同非参加国的交易融通资金 2.允许其他组织同借款总安排的非参加国或其官方机构作出的某些借款安排中载明允许使用借款总安排资金的条款 3.瑞士国民银行加入借款总安排4. 借款总安排下的信贷额度及金额均以特别提款权计值 5.借款利率为特别提款权利率。

第三节国际储备的法律制度1.国际储备的主要来源:1.黄金产量减去国币用金量 2.基金创设的特别提款权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输出。

2.国际储备管理的一般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3.黄金的基本职能:流通货币、储备资产特别提款权特征:1.特别提款权是一种虚拟资产,2. 特别提款权仅仅是账面资产3. 特别提款权虽不能直接用于国内支付,但可用于流通,是一种无条件的流通手段。

特别提款权性质:虚拟性、名义性、流动性以及账面资产特别提款权功能:1.与其他参加国或者指定持有者协议交易中取得任何货币,但交易中要采用基金组织确定的特别提款权正式汇率2.调换交易3.期货交易4.特别提款权贷款5.用于向其他参与国或指定持有者结清金融债务6.作为金融债务的履约担保7.用于捐赠第五节外汇管制的法律问题1.外汇管制:它指一个国家通过法律.法令.条例等形式对外汇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汇入和汇出.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兑换方式及总兑换比价所进行的限制。

2. . 外汇管制的主要目标:是维持本国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的有序安排,维持金融稳定,促进本国的竞争能力和经济的发展3. 外汇管制的类型:1.严格外汇管理形式2.部分外汇管理形式3.名以上不实行外汇管制内容主要包括对贸易外汇.非贸易外汇.资本输出入.非居民存款账户黄金输出入.汇率调整及动作等。

第六节国际货币体系与中国外汇管理立法1.国际货币体系形成与19世纪70年代的国际金本位制,后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协定体系、基金协定第三次修订后的体系这样几个发展阶段。

第三章国际银行制度第一节国际银行的概念及组织机构国际银行:通常是之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从事跨境货币信用业务的企业。

跨国银行:一般是指在若干国家没有分支机构、经营跨境货币信用业务的企业。

外资银行:即站在东道国的角度,对该国境内设立的、由外国资本组建或参与的银行机构的一种通称。

其机构主要包括外国银行分支、外国银行子公司以及合资银行。

国际银行组织机构包括:分行、银行子公司、合资银行、代表处。

分行:是指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而属于外国银行总行一部分的经营实体。

优点:1.设立时不需要另筹资本2.享有总行广泛支机构网络的支持,且以总行的信誉和资产为后盾,较易获得客户信任,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4.总行可对其实行直接控制,易于实现总行的经营目标。

银行子公司:是指依东道国法律成立的、由一家外国银行拥有全部或多数股权、从事银行业务的独立法律实体。

优点:1.作为东道国注册的法人,银行子公司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不像外国分行那样受限制 2.银行子公司可以经营东道国法律所允许的全面的银行业务3.外国银行在东道国拥有银行子公司可以采取新设和并购两种方式 4.拥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合资银行:通常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在东道国境内依法成立的经营银行业务的法律实体。

优点:1.它可以联合多家银行的资金、技术,通过共同出资、共担风险,满足国际市场对巨额资金的需要。

2.它有利于中小规模的国际银行通过参股打入国际金融市场,与大型跨国银行竞争3.它具有更多当地行优势,可以更多地参与当地市场。

4.股东银行和合资银行还可以通过相互提供便利而使双方受益。

代表处:是指外国银行派遣一人或数人在东道国设立的办事机构。

只能代表母行在当地从事信息传递、工作洽谈、业务联络和咨询等非直接营利的服务型和辅助性工作。

东道国市场准入的一般原则:保护主义原则、对等互惠原则、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

保护主义原则:是各国对外贸易管制中的一项政策原则,运用到国际银行业领域,表现为东道国出于保护本国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发展的目的,对外国银行及其服务的进入施以种种禁止性或者限制性的立法和行政监管措施。

其内容主要是指东道国对外资银行的进入所实行的非关税壁垒,即除关税以外,直接或间接地限制或禁止外国银行及其服务进入的各种法律和行政措施。

国民待遇原则:是指一国允许外国银行及其服务已与本国国民等同的条件进入本国银行业市场。

其立法政策基点在于:通过引进外资银行,以加强本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提高本国金融水平,从而使消费者有机会获得更优质更廉价的服务。

对等互惠原则意味着一国以外国对于本国银行的相同政策态度来对待来自该外国的银行对本国市场的进入。

其立法政策的基点在于他国对本国银行所持的立场和态度,其核心是以相同的政策态度对待来自他国的银行,给予他国银行以同等条件和同等程度的市场准入机会。

市场准入管制的准入形式:1.代表处 2.分行3.银行子公司4.合资银行市场准入管制的许可条件:1.申请者的金融状况 2.拟设机构的最低资本金要求 3.申请者母国的金融监管水平 4.拟设机构管理层的素质。

并表监管:它是指对一银行或银行集团所面临的所有风险,无论其机构注册于何地,应从银行或银行集团的整体予以综合考虑的一种监管方法。

特征:1.它是指国际银行或银行集团的母国当局所实施的监管 2.它是以国际银行或银行集团及其跨境机构的合并账表为基础所进行的监管 3.它是一种持续性银行监管有效并表监管的基本要素:1.母国当局应具有实施全球性并表监管的职权 2.母国当局能够与各有关监管者建立联系并交换信息1974年巴塞尔委员会的诞生,标志着国际银行监管合作的正式开始.巴塞尔体制:就是由巴塞尔文件所确立和阐述的有关银行监管的原则、规则、标准和建议的总称。

巴塞尔最低标准:1.所有国际银行或银行集团都应受到有能力实施并表监管的母国监管当局的监管 2.任何跨境分支机构的设立均须经东道国与母国当局的双重许可 3.母国监管当局有权从银行的跨境分支机构获取信息 4.东道国当局可对不符合最低标准的外国银行机构采取禁止或限制措施巴塞尔协议主要内容:1.它明确界定了银行资本及其构成 2.它建立了以风险加权为基础的银行资本计量架构 3.它统一确定了国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巴塞尔核心原则的内容:1.有效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发照程序和对机构结构变动的审批、持续性银行监管的安排、银行监管者的正式权力、跨国银行业等六大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