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 1 6年4月项目名称: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委托方(甲方):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承担方(乙方):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编制阶段:送审成果送审单位: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送审时间:2016.04院长:杨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尹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陈永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院长:陈利萍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副院长:孙成才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总工:魏改霞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总工:姚学同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赵耀高级工程师项目组成员赵耀薛磊肖梦莹刘亚洲陈宁宁张凤菊安阳市地方规章AY编号:AY01-2016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6—4—23发布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安阳市规划局前言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范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
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目录1 总则 (1)2 术语、符号 (2)2.1术语 (2)2.2符号 (5)3 基本规定 (7)4 规划设计标准 (10)5 规划设计指引 (12)5.1规划设计内容 (12)5.2规划设计流程 (12)5.3规划设计要点 (15)5.4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要求 (23)5.5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 (32)6 计算指引 (36)6.1设计参数 (36)6.2水量计算 (38)6.3设施规模计算 (39)6.4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核算 (41)6.5排空时间计算 (41)7 附则 (43)附录A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范围示意图 (46)附录B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土壤渗透性分区图 (45)附录C常用低影响开发设施 (46)附录D低影响开发设施本地植物应用名录 (87)引用标准名录 (89)1 总则1.0.1 为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规范和统一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标准,使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依据相关法律和规范,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范围(详见附录A)内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含各类建筑与小区、广场、公园、绿地、停车场、城市道路和市政场站),其他地区可参照执行。
1.0.3 建设项目应通过室外总平面、竖向、园林、给排水、道路、建筑、结构、经济等相关专业的紧密配合、相互协调,按照“减轻影响、管理影响”的低影响开发理念优化空间利用方式、加强规划设计的整体统筹,因地制宜进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维持或恢复场地的“海绵”功能。
1.0.4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应遵循“统筹协调、合理布局、保障安全、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综合利用”的原则,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1.0.5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应以维持场地开发前后的径流总量基本不变为核心,在加强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兼顾径流污染控制和城市防灾需求。
1.0.6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应在不断总结科研、生产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用适宜的技术、方法、材料和设备进行构建。
1.0.7 本规划设计导则的内容为试行,将随着安阳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推进所积累的经验而适时修改完善。
1.0.8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除执行本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 .1.1 海绵城市sponge city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 .1.2 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1.3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LID stormwater management system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场地源头分散建设的用以削减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及降低径流污染的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
2.1.4 低影响开发设施LID facilities为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目标而建设的人工设施总称,按照主要功能可分为产汇流减缓综合控制设施、外排水量调蓄控制设施、径流污染调蓄控制设施和峰值流量调蓄控制设施四类。
2 .1.5 雨水调蓄stormwater retention and detention/storage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2 .1.6 雨水储存stormwater retention or storage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滞留、集蓄,削减径流总量,以达到集蓄利用、补充地下水或净化雨水等目的。
2 .1.7 雨水调节stormwater detention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并慢慢排放,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一般不减少排放的径流总量,也称调控排放。
2 .1.8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2 .1.9 设计降雨量design rainfall depth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 mm)表示。
2.1.10 流量径流系数discharge runoff coefficient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2.1.11 雨量径流系数volumetric runoff coefficient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
2.1.12 土壤渗透系数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soil单位水力坡度下水的稳定渗透速度。
2.1.13 初期雨水径流first flush一场降雨初期产生的一定厚度的降雨径流。
2.1.14径流污染runoff pollution通过降雨或融雪的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
2.1.15 下垫面underlying surface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
2.1.16 不透水硬化地面impervious paving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地面。
2.1.17可渗透硬化地面(透水铺装)pervious paving可渗透、滞留和渗排雨水并满足一定要求的地面铺装结构。
2.1.18 绿化屋面vegetated roof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设置有绿化体系的下垫面,又称种植屋面、绿色屋顶、屋顶花园等。
2.1.19 植草沟grass swale是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以转输雨水,并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留、净化雨水径流。
2.1.20 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 facilities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净化雨水径流设施的总称,包括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2.1.21 渗透弃流井infiltration-removal well具有一定储存容积和过滤截污功能,将初期雨水径流暂存并渗透至地下的设施。
2.1.22 渗透塘infiltration basin一种用于滞留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绿化洼地。
2.1.23 渗透检查井infiltration manhole具有渗透功能和一定沉砂容积的管道检查维护设施。
2.1.24 渗管/渠infiltration pipe/channel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渠。
2.1.25 蓄水模块stormwater storage module能承受一定外力,可以便捷组装蓄水的镂空体。
2.1.26 下沉式绿地depressed green space标高略低于周边地面(最低点与溢流排放设计水位的高差一般不超过250mm),可滞留、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
2.1.27 雨水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以雨水沉淀、过滤、净化和调蓄以及生态景观功能为主,人为建造的由饱和基质、挺水和沉水植被、动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