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恩亲情之浅析《边城》中翠翠的形象

感恩亲情之浅析《边城》中翠翠的形象

浅析《边城》中翠翠的形象
内容摘要:《边城》是一首“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的恋歌,是一首“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的赞歌,是一首“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的挽歌,翠翠天真、善良、忧郁的个性特征是其中最鲜明、生动而又完整的音符。

也正如汪曾琪所说,翠翠是沈从文“含蕴
既久,一朝得之” 的形象,是“沈从文长时期的‘思乡情结’茹养出来的
一颗明珠”。

关键词:《边城》翠翠形象
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
流过他心中的桃源。

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
大梦。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

《边城》的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彰显了作者对于生命彻悟的大智慧
和深沉之爱。

翠翠有一个天籁般美丽的名字,她有着十五岁的花样年华;她
有一个为爱而死,飞扬着生命的母亲,对她来说,是永远的宿命一
般的憧憬和向往;她有一个爱她、疼她,与她相依为命的白发的爷爷;她有一个爱她,为她闯滩而死的天保;她有一个爱她、他爱,
为她不要碾坊要渡船的傩送;她有一个初雪无迹、美梦无痕的梦幻;她的生命因美丽而曲折的误会而精彩滟滟,她有过雁过、风过、云过、雨过的甜蜜的忧愁。

湘西的这一方水土养育了美的精魂—翠翠。

一、野性与天真的自然之美
翠翠是山野间的女孩,一切都自然而然,没有雕饰,一派天真
浪漫,就像她的名字:野性天真,绿色纯天然。

这种“美”,有别于中国传统审美习俗中的“肤如凝脂,腮如新荔”,翠翠的肤色是“黑黑的”,是健康的;翠翠的眼睛也有别于《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顾盼生辉,而是“清明如水晶”,是
纯净的。

疏朗几笔的肖像描写,我们的眼前仿佛立着这样一个美女:璞玉浑金、玲珑剔透、健康明丽,你由衷地赞叹:真美啊!然而,
这种“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请看接下来的两个比喻:“处处俨然如
一只小兽物”,“如山头黄麂一样”,前一个比喻,意在突出翠翠的天
真活泼,后一处比喻意在彰显翠翠的善良纯真。

仔细思考,作者为
什么青睐于动物作比?读到“小兽物”三个字,你可曾联想起中国古
语“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当然,不仅仅如此,还因为“小兽物”“山
头黄麂”喻示着原始的,未经开化的朴质,因为这里是湘西边境,是
茶峒古城,古风犹存。

当然,翠翠的纯净自然、健康明丽,最根本
的成因还在于作者两次强调的“长养”,因为自然的养护,才有了翠
翠的健康成长。

二、善良与诗意的人性之美
人称“《边城》是歌颂人性的至美”,是“表现人性美的力作”,
是“人性美的赞美诗”。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
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
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小,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翠翠纤尘不染、心机全无、乖巧聪明、尊老爱幼、忠于恋人,的确闪烁着动人的人性美的
光辉。

翠翠乖巧、心善。

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关心备至。

当爷
爷努力想说服翠翠自己并不老时,“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的祖父,不说
什么话。

”翠翠看着祖父的腰背,心中涌起的是对祖父衰老的事实的
无言怜惜。

翠翠明知爷爷极高兴到河街上玩,当孩子气的爷爷一时
贪玩,过了与翠翠约定的时间才回家时,翠翠却从不埋怨爷爷,反
而为了避免爷爷的害羞,把爷爷的秘密替他保留着,不说出来。

“我
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
去找我。

”翠翠在得不到爷爷的理解时对爷爷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
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爷爷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
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
不敢想像没有爷爷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
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翠翠勤劳,热情。

天气渐热时,老船夫为来往过渡的乡亲准备
一缸茶水,勤劳的翠翠对此非常赞同,每早上就烧一大锅开水来,
倒进缸子里,再往缸里加些茶叶,有时放下用火烧焦的锅巴,“乘那
东西还燃着时便抛进缸里去”。

读到这里,我们眼前仿佛跳跃着翠翠
那快乐而善良的身影来,她的快乐很简单,只是因为自己和爷爷能
为乡亲解渴。

翠翠的爱情充满诗意美,是善与美的结合,人性的诗意、山水
的诗意。

翠翠为什么会喜欢二佬,其实非常吸引翠翠的二佬身上最
本质的品质,就是他的诗意。

最初见到二佬是在翠翠十三岁那年的
端午节龙舟竞渡结束之后,天已经黑了。

翠翠在那里等爷爷等不来,正在害怕的时候,二佬赶鸭子从水里面上了岸。

在这样一个时刻,
实际上二佬充当了她的保护人。

二佬让她去他家等爷爷,翠翠误会了,以为欺负了她,就骂他:“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后来二佬回家,因为翠翠对他有误解,二佬就叫他们家的长工打着火把把翠翠送回家。

翠翠后来知道真相时沉默了一个夜晚,对傩送产生了一种难以
言说的少女情感。

他们初次见面这个场景非常浪漫,非常有诗意。

翠翠在爱情中的表现向来被视为人性美的表现。

“茶峒人的歌声,缠
绵处她已领略的出,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岩石上去,向天
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

”翠翠的爱情世界是那样的纯净、美好,超越
了世俗的利害关系,当她最终迎来人生的风暴:祖父去世,二佬负
气出走时,她依然在痴情地等着……这个少女的形象是何等的善良、动人!
三、孤独与忧郁的悲情之美
《边城》的故事结构里凸现着悲与美的二元对立与统一,在讲
述边城自然风俗美、人情人性美的同时,人物的命运和结局确是非
团圆的、悲剧式的。

翠翠和两兄弟之间的感情纠蓦令人心伤,随着
爷爷的去世,她的悲苦的命运就像水上那只老渡船,泊在河滩上,
等待着不能预料的搭船人……
翠翠的童年是不幸的,她从小父母双亡,与爷爷相依为命,爷
爷教给她怎样才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也不
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

”“要来的都要来,不必怕啊!”
翠翠坐在溪边,忽然哭起来了。

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

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都觉得好笑。

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
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

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
安的心理。

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

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更使翠翠感到孤独寂寞,所以哭了起来。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

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
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
少什么。

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

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翠翠心中涌出的“薄薄的凄凉”,是一种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无依、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楚与忧郁。

小说的最后,慈祥的祖父在雷电暴雨的夜晚身心交瘁地离开了
人间;憨直健壮如小牛的天保驾船离开了茶峒葬身桃源,美丽的白
塔终于坍塌了,那个在月夜歌唱,将姑娘从梦中浮起的傩送出走了
也许永远回不来了。

翠翠那一双“清明如水晶般的眸子”,不得不“直
面惨淡的人生。

” 这不能不使人陷入无边的怅惘,让人感到一种忧伤、缺憾的美: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那个在
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
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
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翠翠怀着一颗“软软,酸酸的心”等着“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傩送。

《边城》是一首“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的恋歌,是一首“天
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的赞歌,是一首“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挽歌,翠翠天真、善良、忧郁的个性特征是其中最鮮明、生动
而又完整的音符。

也正如汪曾琪所说,翠翠是沈从文“含蕴既久,一
朝得之” 的形象,是“沈从文长时期的‘思乡情结’茹养出来的一颗明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