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材料的力学性能
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
使用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如电导性、热导性等)、化学性能(如耐蚀性、抗氧化性等)。
所谓工艺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在各种加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包括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焊接性能、热处理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等。
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材料在各种载荷(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抵抗能力,它是机械零件设计和选材的主要依据。
常用的力学性能有: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度和疲劳强度等。
一、刚度
定义:工程上,指构件或零件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计算:等于材料弹性模量E 与零构件截面积A 的乘积。
零构件发生过弹性变形的原因是刚度不足;金属和合金的弹性模量不能通过合金化和热处理、冷变形等方法改变;提高零构件刚度方法是增加横截面积或改变截面形状。
二、强度
强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或断裂的能力。
由于所受载荷的形式不同,金属材料的强度可分为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剪强度等。
有些金属材料,如高碳钢、铸铁等,在拉伸试验中没有明显的屈服现象。
所以国标中规定,以试样的塑性变形量为试样标距长度的0.2%时的应力作为屈服强度,用σ0.2表示。
三、塑性
塑性是指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
金属材料的塑性也是
通过拉伸试验测得的。
常用的塑性指标有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1)伸长率 : %10000⨯-=
l l l k δ 长试样和短试样的伸长率分别用δ
10和δ5表示,习惯上δ10也常写成δ。
(2)断面收缩率 :
%10000⨯-=
S S S k ψ
四、硬度 硬度是衡量材料软硬程度的指标,它表示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或破裂的能力。
常用的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硬度试验方法。
HB=S F ⨯102.0=Dh
F π⨯102.0 用淬火钢球作压头测得的硬度用符号HBS 表示,适合于测量布氏硬度值小于450的材料;用硬质合金球作压头测得的硬度用符号HBW 表示,适合于测量布氏硬度值450~650的材料。
布氏硬度压痕大,试验结果比较准确。
但较大压痕有损试样表面,不宜用于成品件与薄件的硬度测试,而且布氏硬度整个试验过程较麻烦。
(2)洛氏硬度 HR=N-S
h 常用的洛氏硬度是HRA 、HRB 和HRC 三种。
(3)维氏硬度 维氏硬度也是根据压痕单位表面积上的载荷大小来计算硬度值。
所不同的是采用相对面夹角为136°的正四棱锥体金刚石作压头。
维氏硬度适用范围宽(5~1000 HV),可以测从极软到极硬材料的硬度,尤其适用于极薄工件及表面薄硬层的硬度测量(如化学热处理的渗碳层、渗氮层等),其结果精确可靠。
缺点是测量较麻烦,工作效率不如洛氏硬度高。
五、冲击韧度 金属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度。
物理意义:试样在冲断时单位横截面积上所消耗的冲击功A K ,单位为J/cm 2。
a K 值越大,表示材料的冲击韧性越好。
应用:
(1)评价材料冶金质量和锻造及热处理的缺陷(因其对材料中的缺陷比较敏感),与屈服强度结合用于一般零件抗断裂设计。
(2)低温冲击试验,测量材料的韧脆转变温度T K 。
T 〉T K 为韧性断裂,不希望材料在T K 温度以下工作。
a K 值一般不直接用于计算,只作参考。
因为不同材料的a K 值可以是相同的。
六、 疲劳强度
零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长时间工作,也会发生断裂,这种现象称为疲劳断裂。
七、断裂韧性
材料抵抗内部裂纹失稳扩展的能力称为断裂韧性。
应力场强度因子:K I = Y a σ(MN/m 3/2
) 式中,Y 是系数;σ为名义外加应力;α为裂纹的半长。
随σ或α的增加,K I 增加,当K I 增大到某一定值时,裂纹便失稳扩展,材料发生断裂。
这个K I 的临界值就是裂纹扩展的阻力,称为断裂韧度。
K Ic = Y c c a 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