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的发展分析
作者:田志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07期
摘要如今,以微博、微信、微视听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新型媒介成了传播信息的主体。
与此同时,微电影作为微视听的文化消费形式,是微时代的典型代表,凭借着成本低、制作周期短、传播快、受众广泛的优势在新媒体背景下出现在大众面前并引起强烈的反响。
文章从微电影的简介出发,介绍了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的发展概况与面临的挑战以认清现实,为微电影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媒体;微电影;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7-0125-02
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这一新兴影像形式的出现对视听传媒的原有格局而言,有补充也有冲击。
2010年,中国的首部微电影《一触即发》上映,这部微电影在时长上只有1分30秒,由吴彦祖演出、好莱坞创作,通过名人效应、叙事化的广告植入,完美的宣传了凯迪拉克这一汽车品牌,由于场面震撼、制作精良,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微电影而言更是里程碑意义的存在。
不久之后,筷子兄弟主演的微电影《老男孩》也上映,在网上点击量破亿。
在这之后,微电影这一影视形式的各种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上映,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一全新的影视形态发展到今天,凭借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广泛的传播媒介以及自身的“微”特征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后起之秀,掀起了一场“微”革命。
但微这一特征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微电影这一文化形态注入活力的同时暴露了很多的问题,质量参差不齐、类型毫无规律、制作不够精良、营销模式单一,这些限制了微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打造精品微电影需要我们日后不断地进行探索。
1 微电影的简介
对于微电影的具体界定尚不明确,本文通过以下三点进行简单的介绍。
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通过新媒体的播出平台,包括手机、网络,拉近了电影和观众间的距离,使得微电影的普及能够轻松实现。
微电影与网络视频短片有所区分。
电影的诞生需要庞大的作业生产线,导演、编剧、演员、摄影、服装等加上后期的剪辑、配音等缺一不可,这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
微电影同样也需要这些,对技术和艺术的要求也很高。
微电影属于偏向商业化的专业影视制作,但网络上的视频短片则仅仅是为了娱乐而分享给大家。
微电影虽然偏向商业化,甚至可能是因为广告而诞生,但它并不等同于加长版的广告。
微电影的制作者应该通过好的故事来打动人心,独特的手法来吸引观众,从而达到对品牌的宣传效果。
而不是将商品、品牌作为目的直截了当的表现出来。
上述提到的《一触即发》被媒体、专业人士称为不是广告的广告,这是因为它完美地将微电影与商业相结合,它的存在也证明了微电影不是加长版的广告。
2 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的发展历程及遭遇的挑战
2.1 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的发展历程
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它的发展经历了最初的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到如今的繁荣发展,具体发展历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芽期,2001年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短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由于当时新媒体并不成熟,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
2006年,这部影片的导演将这个电影短片授权给新浪免费播放,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后来,一系列区别于传统电影制作的草根短片在网上流行起来,微视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微电影的诞生作了铺垫。
第二个阶段是探索期。
2010年各大网络平台开始尝试制作微电影。
这一年人们见证了微电影的诞生还感受到了微电影的顽强生命力。
首先《一触即发》上映,标志着微电影的正式诞生。
然后优酷与专业的影视团队进行了微电影的探索,在制作精良、专业演员、雄厚资金等的支持下打造了围绕“80后”青春的系列微电影,在网络、影视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随后网易视频播放平台也进行了微电影的探索,推出了明星微电影系列,由于其原创性与传播迅速的特点得到了广大网友的青睐。
第三阶段是成长期。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电影形态,一直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
但它由于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得到了网络平台、制作团队、政府相关文化部门、商家的关注而发展势头十足。
2011年是微电影发展收获最多的一年。
它的发展是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2011年,微影网,专属微电影的第一家视频网站正式上线;此外微电影在高校开始流行,中国高校主办的,学生广泛支持的中国国际微电影节开幕,收到了500多部的微电影作品;网易启动了微电影节;新浪也在中国的电影博物馆召开了2011年第一届微电影节,这些新媒体都促进了微电影的长远发展。
第四个阶段就是成熟期。
经过了成长期,各大网站都推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专门定制的微电影。
微电影的发展在类型上逐渐多样化、精品化、商业化,并与草根结合,更接地气,模式也发展成熟。
搜狐视频的《屌丝男士》系列广受欢迎;2013年出了一档《微电影》栏目,成果显著。
与此同时微电影大赛也开始应运而生。
2012年举行了以“坚守”为主题的第一届华语微电影大赛;2014年举行了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
这些都证明了微电影在新媒体为其提供的便捷平台下强大的生命力
通过对微电影发展历程的介绍,我们知道它无论是在发展的方向、形式还是在传播的形式上都处于完善阶段中,只要我们处理好微电影中的问题,微电影就能够凭借自身的优点成为新媒体时代品牌推广的有效方式,并一直发展下去。
2.2 新媒体背景下遭遇的挑战
微电影在新媒体背景下发展得如火如荼,是因为它符合受众的需求,题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可以与商业利益相融合等。
本文对此不作详细的讲解。
而要具体的介绍一下在新媒体时代它面临的挑战,以为它日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微电影准入门槛低,具有草根化的特征,虽然这使得微电影数量增加,给微电影带来了活力,但随着不断地发展,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草根特性的弊端。
他们对于影视知识的缺乏、设备不够专业、策划与经费等的缺乏都导致了微电影的质量低下;还有的为了迎合大众,拍摄出血腥、低俗的作品,威胁着为微电影的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本该有利于微电影发展的新媒体平台成为了不良视频传播的帮凶,危害着年轻人的价值观,这会导致微电影无法继续发展。
其次,是在微电影的简介中提到,微电影不是加长版的广告,但微电影盈利模式单一,只能依靠网络传播和观众交流,获取点击量,这就导致微电影过度的依赖广告投资。
反过来广告商的投资又成了限制微电影制作的因素。
总之目前微电影广告化严重,虽然在商业社会不能认为微电影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但绝对不能一味地植入广告、违背电影的创作原则,否则微电影的发展是很难顺利下去的。
还有微电影在新媒体背景下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但微电影播放的专属平台缺乏,无法保证微电影稳定、健康的传播、发展。
2011年成立了微影网,但缺乏维持微电影稳定发展的一套制度;各大平台虽然也有专门的微电影板块,但还是强调传统的电影,使得微电影播放非常的分散。
微电影目前没有制度的约束,这可以激发新的创作形式,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缺乏使得微电影市场混乱、传播分散化、内容低俗化。
这些都不利于微电影的
发展。
对于微电影面临的这些挑战,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包括以内容为主体;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规范广告营销,创新收益模式;注重制度的引导等。
3 总结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在给微电影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一定也提出了一些挑战。
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新媒体,它的发展促进了微电影向着文化融合、媒介融合的融
合化、移动化、精品化、产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得微电影在很多方面存在争议。
我们要认清微电影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微电影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杨艳.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传播模式研究[J].传媒,2016(3):87-88.
[2]甘益民.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广告传媒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5(24):14-15.
[3]庞守贵.新媒体语境下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探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4]蔡学亮.浅谈新媒体视域下微电影的发展之路[J].当代电影,2014(6):145-148.
[5]贾红分.探析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的发展之路[J].今传媒,2013(5):65-66.。